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安徽会馆
释义
1 北京市宣武区古建筑

安徽会馆是旧京著名会馆。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原为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寓所“孙公园”的一部分。2006年05月25日,安徽会馆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基本信息

清康熙年间,洪?创作的《长生殿》曾在这里的大戏楼演出。继孙承泽之后,清代曾有许多名人在此居住,如乾隆朝内阁大学士翁方纲、刑部员外郎孙星衍、以藏有甲戌本脂批《红楼梦》而闻名的刘位坦等。同治八年(1869)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其兄湖广总督李瀚章及淮军诸将集资购得孙公园的大部分,建安徽会馆,同治十年落成。与其他省籍会馆不同,安徽会馆只接待在职的州、县级官员和副参将以上的实权人物。光绪二十四年(1898),这里曾是康有为等维新党人的活动场所。光绪二十六年会馆为八国联军所占,设德军司令部于此,附近房屋遭焚毁。

建筑特点

会馆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分为中、东、西三路庭院,每路皆为四进。大门位于中路前端,面阔5间。正房文聚堂内悬挂书有皖籍中试者姓名的匾额。套院中有祭祀朱熹及历代名臣的神楼。戏楼是中路规模最大的建筑,系旧京四大会馆戏楼之一。东路为乡贤祠,有思敬堂、奎光阁等建筑。西路为接待用房。北部原有花园,面积1 300余平方米,有假山、亭阁、池塘和小桥等,现仅存一座碧玲珑馆,李鸿章曾在此接待过朝鲜使臣。会馆建筑除花园已无存外,基本格局保持尚好。1984年5月会馆戏楼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8月对戏楼等主体部分进行了修缮。

会馆溯源

安徽会馆,位于北京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路北,门牌三号、二十五号、二十七号。清同治五年(1866年),安徽籍官员吴廷栋等75人倡议兴修安徽会馆,清同治七年(1868年),以李鸿章为首的安徽籍官员和淮军将领捐款集资,并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开始修建。同治十年(1871年)八月会馆落成,耗银33350两,洋钱318元。

此后,又分别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五月和清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进行两次扩建。建成后的安徽会馆占地9000多平方米,共有219间半馆舍,其规模居在京会馆之首。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因西邻泉郡会馆燃放鞭炮失火,安徽会馆大部分馆舍均毁于火中,于同年八月重修。重修后的安徽会馆规模较之以前更为宏大。

与普通会馆不同的是,安徽会馆既不是专为进京赶考的举子设立的“试馆”,也不是促进工商业发展的行业会馆,而是专供安徽籍淮军将领和达官贵人在京活动的场所。

1984年,安徽会馆被列入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由宣武区政府出资对会馆戏台进行修缮。2006年6月安徽会馆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除戏台外的会馆馆舍仍为民居。

会馆还原

精致瓦楞 大杂院间现玄机

从琉璃厂南面钻进后孙公园胡同,两辆车宽的巷子两边全是大杂院,穿着睡裤、裹着大衣的妇女匆匆奔向公共厕所。猛一看,很容易把它当作城南一条普普通通的胡同。然而,若是将视线再抬高45度,将目光聚集在墙头瓦楞之间,便可发觉这巷子似乎“暗藏玄机”。

站在胡同东口,仰头便能看见几处院落的院门或房脊两端翘起的“蝎子尾”及挂花“平草”。顺着胡同一直向西,沿途屡有惊喜从墙头瓦楞间“冒”出,精致的镂刻和繁复的花纹图饰为这硬邦邦的建筑平添了几分柔美和细腻。

虽然安徽会馆现址的门牌是三号、二十五号和二十七号,但整条胡同自东而西较为统一的建筑风格,不禁让人遥想会馆当年占地9000多平方米,“北起八角琉璃井,南止后孙公园胡同,东达厂甸,西与泉郡会馆为邻”的宏大规模和坐拥219间半房屋的非凡气度。

连环套院 三进院落通达各屋

据清光绪年间《京城安徽会会馆存册》记载,安徽会馆分为中院(正院)、东院和西院三部分,开有三道大门,内有中夹道、西夹道将三套院落分开,夹道间开的门又将院落连成一体,无论从哪道大门进去,都能通达各处。

会馆中院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文聚堂”,共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二进,“中厅罩棚”,正楼五间,东西套耳房一间;第三进“斯文在兹”,即神楼,供奉着闵子、朱子神像;第四进为“碧玲珑馆”及戏楼;第五进则是后院大花园,园中置有假山、亭阁、廊榭、池塘、小桥等。

东院第一进为“奎光阁”,供奉魁星神像;第二进为“思敬堂”,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三进“龙光燕誉”,共五间,左右厢房各两间;最后设有厨房。西院则为三进院,每进院落均为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

蜿蜒曲折

贯穿走道犹如迷宫

后孙公园胡同25号院门口蹲着两只已遭毁损的石狮子,这是安徽会馆的中院正门,当年气宇轩昂的朱红大门已破败不堪,只剩下左侧半扇门,右半扇则被改造成民房南墙。

原本为安徽会馆中院(正院)的25号院,如今只是一个一进的大杂院,院中凌乱搭建着各家各户的厨房。与之毗邻的27号院则是此前的会馆西院,规整的四合院亦无踪可循,同样被各家搭建的厨房、储煤间等分割得支离破碎。唯有北房泛黑并露出裂痕的梁柱和糊着白纸的木格窗户积淀着沉寂和沧桑。

27号院东面的走道就是西院夹道。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并不能称为走道,只是沿着房屋走向留下的空隙,因而蜿蜒曲折,如同在一个简单的迷宫中行走,最终可通向会馆戏楼所在的巷子。

会馆生活

87岁保大妈

与邻居们盼望搬迁的热切心情不同,在27号院居住了60多年的保常荣老人却越发舍不得离开老房子。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玻璃门窗洒进房间,87岁的保大妈习惯坐在屋里晒太阳。随手取过装满核桃的藤筐,用小锤子把核桃一个个砸开,可核桃壳厚仁少,保大妈总也掰不下核桃仁来。

30多年前,保大妈在自家门前种上了一棵核桃树苗,浇浇水、施施肥,倒也没花太多的心思。如今,核桃树苗早已长成果实累累的大树,每年都能结几十斤核桃,成熟后用长棍打下来分给街坊邻居们。

27号院的一户居民倚着保大妈的核桃树建了个厨房。日久天长,压得核桃树的树干向外弯曲倾斜,有人说要把这棵树砍了。这让保大妈心里别扭了好一阵,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虽然眼前所见比较憋屈,但保大妈一闭上眼睛,浮现出的便是过去极为规整、干净的四合院,还有后院的假山、亭子和月牙河。

会馆逸事

《天桥梦》曾在戏楼拍外景

张金廷,72岁,后孙公园胡同居民

安徽会馆的戏楼过去一直被椿树整流器厂占用,整流器厂搬出后就空置着。直到后来《天桥梦》剧组在戏楼里拍戏,才第一次见到戏楼的面目,只能用又脏又乱来形容,光尘土就有两寸厚,上看台二楼的台阶护栏也颤颤悠悠的,让人担心马上就要塌了,剧组还花了不少时间打理。

戏楼曾是“万人食堂”

保常荣,87岁,后孙公园胡同27号院居民

过去每次开群众大会,戏楼就能派上用场,主持会议的站在戏台上发言,群众就坐在戏台底下一排排凳子上听着。1958年,椿树公社整了个“万人食堂”,还把8号院的二道门给拆下来,说是盖食堂用。“万人食堂”建好后,很少有人去吃饭,维持不下去,最后还是关门大吉了。

但愿修缮能让滚枕石重见天日

彭泽民,会馆实地考察和研究者

安徽会馆的地位和规模,从如今后孙公园胡同25号院门口的两只石狮子雕像就可见一斑。

在北京通常只有王府的大门前才能放石狮子雕像,而安徽会馆正门也有这样一对,足见以李鸿章为首的皖籍京官势力之强大。

我在考察安徽会馆时,曾经听老住户说会馆正门里有扇影壁墙,两端分别有滚枕石,相当于圆形的抱鼓石。后来在此处修建了防空洞,不料防空洞塌陷,这对滚枕石也随之陷入,但愿在修缮安徽会馆时能让滚枕石重见天日。

2 江苏省苏州市南显子巷古建筑

历史沿革

苏州古城内南显子巷的安徽会馆,建于清同治四年至六年(1865-1867),属于惠荫园部分,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该处在明代嘉靖年间为归湛初宅园,由周秉忠布画,建有台榭池石及水假山。后属胡汝淳,名“洽隐山房”,后荒废。清顺治六年韩馨入城购归氏废园,修为栖隐地,名“洽隐园”。康熙四十六年毁于火,惟存东南半壁奇峰秀石。乾隆十六年重葺二楹于占石洞口,由蒋蟠漪篆书“小林屋”字额。后归皖人倪莲舫知府,修建后易名“皖山别墅”。

咸丰年间,传说太平天国听王陈炳文曾居此。潘钟瑞《苏台麋鹿记》载:“南北显子巷合而为听王府,包人洽隐园,巷道中截。”按太平天国王、将占富室巨宅临时驻扎,称为“打馆”,潘所称王府实际上是打馆性质,听王在苏仅是短暂驻扎,该处应称为听王陈炳文所打之馆。当时范围内南显子巷6号韩宅、7号周宅,北显子巷4号陈宅、6号、11号江宅也都是有砖刻门楼的大宅,亦应被听王部队临时驻扎所用。

民国后,安徽旅苏同乡会设于此。在此曾设阅报社,一度改为游艺场,游客众多,2002年1月18日《姑苏晚报》刊登了“七十年前的一帧老照片——惠荫园秋禊图”。张荣培有《重游皖山别墅》诗曰:“不到游踪二十年,坠欢重拾渺如烟。楼台缭曲还依旧,花木凋零却逊前。试剔苔痕摹古篆,且邀茶话论新泉。此中雅有天台胜,笑我刘郎骨未仙。”1940年张建初在此创办私立育英女子初中,1946年停办。抗战胜利后,东部散为民居,西部一度由女侠施剑翘创办从云小学,成为我地下党活动的主要场所。

会馆现状

“安徽会馆”砖细门楼在小巷深处,门楼前有新建的铁栏护栏包围护卫。左右有石库门各一,门上包铅皮钉钉有装饰及虚空大字,连同西侧的“皖山别墅”大门,从东向西依次为“福”、“禄”、“寿”三字。“福”字门上有砖饰门额“憩棠”、“禄”字门上有砖饰门额“敬梓”。原安徽会馆门前照墙处及程公祠前照墙现为几家民居,昭忠祠大门现为一初中校门,对而照墙曾为篮球场,现为学校照墙,书4个一米见方大字“惠荫书苑”。现在一初中为南显子巷18号。东面齐迎晓里,南面是南显子巷朝南一排几个门面,原巷对面的照墙处现已建有民居,西面临民宅,北面至悬桥巷沿河线。

从门厅进去,便是一天井,左右有月洞门通行,利用月洞门两面都有砖额,如“泛舟”、“学海”、“博学”、“笃行”等,前面第二进、第三进便是原昭忠祠,现为学校图书阅览室。右面进月洞门,是原程公祠部分,南面第一进原门厅现为总务处后勤办公室,朝南沿街开一排窗;向北一厅室为第二进,墙内东壁间还嵌有当年建祠时的碑刻一方。第三进原祠堂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及东侧包公殿,现已改建为编号①的一幢四层16只教室的教学楼。第四进保存着原享堂大殿,高敞宏伟,为苏城保存不多的清代祠堂享堂。内有粗大的楠木庭柱,上面雕粱画栋,栋梁上有彩绘人物、花卉图案,都是清代始建原物,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保护价值。穿过程公祠向东,为原安徽会馆部分,第一进的门厅现为校史陈列室,作保护性使用。存有“宾至如归”砖细门楼。

2006年,安徽会馆作为惠荫园的一部分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规模

当时内部安徽会馆、程公祠等的设置位置是:最东部是安徽会馆,南显子巷18号,门面朝南,对面照墙一座,砖刻门楼大门三间,依次为东西门房二间,东西账房二间,轿厅三间,东厢房三间,西厢房三间,东西配房二间享堂三间,花厅上下楼房六间,对照上下楼房六间。享堂俗称包公殿,正中神龛里并列供奉着两座神位,杏黄色神幔中一位是大宋龙图阁直学士包孝肃公之神位,即包青天包拯,安徽合肥人,当时称为“关节不到,有阎罗老包”;一位是先贤朱文公,即朱嘉,徽州婺源人,集理学之大成者,有《朱文公集》、《朱子语类》等。享堂后面隙地即惠荫园,为会馆之后花园。东左日“樾荫堂”,设有正厅三间,东边耳房上下楼房四间,后上下楼房十问,东披厢房四间,又后上下楼房十间,前川堂三间,轿厅三问,边房一间。西右日“经商公所”设正厅上下楼房六间,对照三间,小客厅三问,轿厅三间,大门三间,门上额“皖山别墅”,对面照墙一座。经商公所之西为程公祠,照墙一座,大门三间,轿厅三间,正厅享堂三间。再西面为淮军昭忠祠,照墙一座,大门三问,东官厅四间,西官厅四间,轿厅三间,东廊房五间,西廊房五间,正厅享堂三间。昭忠祠后为王公祠,正厅享堂三间,对照厅三间。这几处内部都有门洞通行,并有回廊相连,整个安徽会馆内部实为一大院,下雨天行走可以不湿鞋。当时有袁学澜诗称:“层楼不隔远山青,往事闲寻满草庭。三友名高争绮角,半州豪去散谭邢。壶觞时集浓春赏,花石犹余战血腥。无限沙虫沉浩劫,~庵香火奉神灵。”实有房二百余间,后花园有后门,直通悬桥巷河沿,有桥通行至对面还有一处下人住房。

其中会馆、经商公所、程公祠、淮军昭忠祠,都是围绕安徽籍主题的建置,而安徽会馆又是其中心。经商公所,以“速招徕,节费用,宦商联为一体.会馆期以持久”,只是为会馆日常添置、维修开支提供经济来源。在《呈送光绪兀年报销并请於会馆内兼立经商公所禀》中曾称:“花园现已落成,该道等拟照沧浪亭、狮子林之例,将园门常开不禁游人,庶免久闲易致损坏,兼助岁修之资。”这样看来早在光绪初那里已不禁游人对外开放了。辛司堂本是供奉肃穆之地。《新建安徽会馆记》说:“包孝肃公产皖北,朱子出皖南,乡人旧奉祀之,遂于馆之中堂并为两公神主。”“既使乡之宦者、商者、客游者有群萃之地,又足供其循历娱览。”这才是会馆以敦睦其乡党,崇祀其乡先生,联系乡人提供方便之处。在程公祠暨会馆章程规条中有:“祠内房屋不准借作公所,以防糟蹋。”“祠内旁房准皖省官绅往来寄寓,须报姓名乡贯,不准多带闲人,亦不准住家眷,一切食用均须自备。…‘会馆房屋不F二百间尽可居住,其园内亭台楼阁原系宴会雅集之所,凡在会馆居住者,无论上下人等均于园外居住,以中间弄堂为界,不得于园中下榻,至园中各种花木开放之时,各宜随时爱护,不可任意攀折。”安徽会馆的管理是比较严格的,不同于其他的会馆。安徽会馆是在开放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这样的措施值得后人借鉴。

3 江苏省苏州市辛庄古建筑

安徽会馆又名东郭堂(敦化堂),民国建筑,位于苏州历史上的重要黄金水道辛庄上塘河北岸,西临来凤桥,东近下津桥,是城中南显子巷“安徽会馆”的分馆,主要承担祠堂(安徽同乡举行葬俗的地方)的功能。移建前安徽会馆严重破损,仅存朝南两路。大厅是会馆的最有特色的部分,会馆里还有民国四年(1915年)吴县县政府布告等遗迹。解放后这里曾先后辟建成枫桥小学、朝阳小学等,现已修复。

1985年,苏州辛庄安徽会馆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9: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