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小勾儿茶
释义

小勾儿茶,濒危种。落叶灌木,高6至12米。为中国特有种。分布于湖北、安徽局部地区海拔900至1200米阔叶林中。属花的构造既与猫乳属Rhamnella有相同的特征,又与勾儿茶属Berchemia有相似的结构,对研究鼠李科枣族Zizipheae中某些属间的亲缘关系有科学意义,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中文学名:小勾儿茶

拉丁学名:BerchemiellawilsoniiNakai

分布区域:湖北、安徽局部地区海拔900至1200米阔叶林中

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树高:6-12米

种属概述

拉丁名:BerchemiellawilsoniiNakai中文名:小勾儿茶

拉丁科名:Rhamnaceae

中文科名:鼠李科

保护级别:2

分布:安徽(霍山、歙县)、湖北(兴山)

现状:濒危种。小勾儿茶为我国特有种,分布极窄,模式标本于1907年在湖北兴山采得,后来在安徽歙县柏子山偶有发现,最近在大别山东北坡发现有保存尚好的天然植株,结实数量虽多,但林地未见幼树、幼苗、天然更新不良,已处于濒临火绝的境地。

海拔下限(米):900

海拔上限(米):1200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高6-12米;树皮灰黑色,纵裂;小枝淡红褐色,无毛,具明显的皮孔,有纵裂纹。叶互生,纸质,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6-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短渐尖或钝、具短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稍不对称,边缘波状或全缘,上面淡绿色,无毛,下面灰白色,脉腋微被髯毛,侧脉7-10对,中脉及侧脉在上面稍凹,在下面突起;叶柄长3-5毫米,上面具槽;托叶短,三角形,背部全生抱芽。聚伞花序复组成疏生总状花序,顶生,长3.5-5.5厘米,无毛;无淡黄色,苞片三角形,长约0.5毫米,早落,花梗长1.5-3毫米;花萼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长约1.2毫米,内面中肋中部具肉质喙状突起;花瓣5,宽倒卵形或卵状菱形,与萼片互生、近等长;雄蕊5;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粗短,2浅裂,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1胚珠,花柱粗短,2浅裂,下部被花盘包围,花盘较肥厚,肉质,五边形。果成熟时红色,长椭圆形,长约8毫米,直径约3.5毫米。

生长繁殖

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soniivar.pubipetiolata)为中国分布于浙江、安徽局部地区的特有珍稀物种,由于自身和人为干扰的原因,该种受到灭绝威胁。应用x2检验、联结系数(AC)分别检测了小勾儿茶在4个分布点与群落中乔、灌两层植物的种间联结性。综合比较x2检验与AC值的测定结果,在4个分布点,小勾儿茶与群落中其它种群的关联情况十分相似:

1)绝大多数种群与小勾儿茶的AC值在-0.2至0.2之间,即无关联;

2)与小勾儿茶存在显著关联的种群仅有一个或无;

3)优势种群与小勾儿茶关联小。这说明4个分布点小勾儿茶在群落中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或随机性,它只是群落的伴生种或偶见种。研究结果对为该物种制定合适的就地保护措施和恢复计划具有参考价值。

生群落特征

从植物生活型、群落垂直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稳定性4个方面研究小勾儿茶伴生群落特征,分析小勾儿茶在该生境幸存的原因。生活型谱反映出生境温热高湿且四季分明的亚热带气候特点;小勾儿茶处于群落顶层,能够获得充足的阳光;群落结构稳定、物种丰富。小勾儿茶的数量已极为稀少,应采取调查、保护和扩繁3种主要措施扩大其种群数量,即:

(1)加大力度在相似的生境中寻找小勾儿茶;

(2)对其生境加大保护力度;

(3)开展种子生理方面的研究,探索有效的发芽途径,同时用组培的方法繁殖幼苗。

生存群落的数量

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与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濒危植物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soniivar.pubipetiolata)69块样地进行了排序与分类,共划分9个群落类型。结果表明,小勾儿茶生境特异性高。小勾儿茶在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林、马尾松(Pinusmassoniana) 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 青冈栎(Quercusglauca)针阔混交林、杂木林和青榨槭(Acerdavidii) 大果山胡椒(Linderapraecox)林中生长较好。这4个群落林下层优势种具有相似性:草本层的优势种中均有求米草(Oplismenusundulatifolius),常有三脉紫菀(Asterageratoides);灌木层优势种常有大果山胡椒。小勾儿茶分布于海拔500-900m的低山区,多分布于湿润、排水良好的沟谷边,生境坡向多为阴坡。群落中的主要优势种与大部分伴生种的生态位重叠较小表明:

①群落中各种群间生态位分化明显;

②大部分群落郁闭度不大,光照充足,能满足各物种对光的需要,物种间虽有竞争但并不激烈;

③虽然小勾儿茶与群落各优势物种的生活型相同,对光照的利用相似(4个分布点中的群落优势种如:杉木、马尾松、山核桃等物种和小勾儿茶都是阳性或中性物种),但由于生态位的分化,它们之间的竞争也不激烈。这些都有利于群落的稳定。

遗传多样性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对中国特有的濒危植物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soniivar.pubipetiolata)现存于浙江和安徽的4个片断化居群中的89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木本濒危植物相比,小勾儿茶具有与它们相当的遗传多样性,8对选择扩增引物共扩增出122条清晰的条带,居群的平均多态位点百分率为Pp=26.4%,其中马家河居群最高(29.5%)而湍口居群最低(23.8%),居群的平均基因多样度为Hep=0.1628(0.1405~0.1724)。

而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为Ps=36.9%,Hes=0.2024.居群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1939,表明居群间有显著的遗传分化,进一步利用AMOVA软件对遗传变异进行等级剖分发现:24.88%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地理宗间(浙江地理宗和安徽地理宗),14.7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间,60.42%存在于居群内.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人为干扰引起的生境片断化和居群减小导致了小勾儿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丧失和遗传分化,并对小勾儿茶的生存造成潜在威胁。该文还就保育策略进行了讨论。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900-1200米阔叶林中。分布区属亚热带中山地带,年平均温8.5-10℃,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长期相对湿度不低于80-85%。土壤为山地棕壤。小勾儿茶喜温暖、湿润的生境,多生于土层深厚、土质肥活、排水良好的沟谷中下部。在大别山东北部霍山县境内,常见的伴生树种有茅栗CastaneaseguiniiDode、短柄桴栎Quercusserratavar.brevipetiolata(DC.)Nakai、灯台树CornuscontroversaHemsl.、疏果鹅耳枥CarpinusfargesiiFranch.、小叶白辛PterosftyraxcorymbosaSieb.etZucc.、天目木姜子LitseaauriculataChienetCheng、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gracilis(Rehd.etWils.)ChengetT.Hong等。4月上旬至5月上旬萌动发芽,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花,8-9月果实成熟。

小勾儿茶在浙江分布区的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北缘的常绿阔叶林,由于强烈的人为活动,地带性植被已逐渐被人工林所取代,目前该地区局部地段常见的常绿树种主要有甜槠(Castanopsiseyrei)、木荷(Schimasuperba)、红楠(Machilusthunbergii)、豹皮樟等。

种子休眠与萌发生理

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sonii(Schneid.)Nakaivar.pubipetiolataH.Qian)为中国特有种,TTC染色法测得小勾儿茶种子的生活力较低,仅为32%,空粒和无生活力的种子分别为28%和40%,说明小勾儿茶发育完全的种子较少。种子吸水速度试验证明小勾儿茶种皮透水性较差,不利于种子萌发时对水分的吸收;发芽抑制物的生物鉴定结果表明,小勾儿茶种子的不同部位都存在发芽抑制物,且种胚中的含量最高,不利于种子的萌发,使小勾儿茶种子处于休眠状态之中。几种不同浓度GA3溶液浸种24h的预处理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小勾儿茶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其中300mg/LGA3的效果最显著,并且300mg/LGA3的预处理可以在萌发初期(萌发前3天)显著地提高小勾儿茶种子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小勾儿茶种子生活力低,且处于休眠状态,再加上与种子发芽力有关的几种酶的活性较低,致使小勾儿茶种子的发芽率较低,同时这些也是从种子萌发生理方面导致小勾儿茶濒危的重要原因。

生态位研究

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sonivar.pubipetiolata)所在群落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它在其它物种上的生态位重叠,通过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公式和Levins生态位重叠公式计算分析,研究了该物种在浙江临安的马啸、湍口和安徽大别山地区的舒城、霍山等四个分布点群落中的生态位特征。结果显示:

(1)位于马啸的小勾儿茶生态位宽度值相对最大,而其余三个地方的都较小,说明该物种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弱;(2)小勾儿茶与群落中少量生态位较小的伴生物种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而与大多数物种仅有极小的生态位重叠,表明该物种生态位特化明显;

(3)小勾儿茶在几乎所有群落优势种上的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小,而主要优势物种与大部分伴生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也较小,表明群落中存在明显生态位分化。研究认为:人为破坏和生态位特化导致的分布区狭窄、对生境要求特殊是小勾儿茶濒危的重要原因。

生态位宽度(nichesize)是一个生物所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是度量植物种群对环境资源利用状况的尺度。生态位宽度的大小体现了物种在群落中的竞争地位,物种生态位宽度越大,则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卜”J。本研究只考虑乔木层物种的生态位,计算得到4个分布点乔木层主要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值和小勾儿茶在它们生态位上的重叠值。

分布范围

分布于湖北西部兴山,安徽南部歙县柏子山及西部霍山。在距离濒危物种小勾儿茶模式标本产地约130km处的湖北省五峰县后河国家自然保护区中重新发现了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sonii(Schneid.)Nakai。威尔逊1907年在湖北省兴山县采集到小勾儿茶的模式标本有花,无果实。在五峰县采集了小勾儿茶的花和果实标本并对其果实特征予以补充描述。

小勾儿茶种群资源极少,分布十分狭窄,自然繁殖能力极差,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为避免人为损害,切实保护好现有资源,湖北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对小勾儿茶栖息地实施封禁保护。同时,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了小勾儿茶的生态学习性研究和人工繁殖试验工作,探索保护、扩大小勾儿茶种群资源的有效途径。2006年10月,十八里长峡保护区管理局植物专家胡值朝同志采集到小勾儿茶种子700克,并在海拔1200米的林地内,选取小勾儿茶适生环境进行整地、播种。经过几个月的精心培育,从今年4月底开始,小勾儿茶幼苗陆续破土而出。到6月下旬,出土幼苗达到567株,苗高3-8cm,3-6片真叶,且长势良好。该局计划在今冬明春分批将这些苗木“放归自然”。

濒危及保护

濒危原因

小勾儿茶群落中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可以得出如下推断:在不影响小勾儿茶群落整体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对群落适度干扰(如适量砍伐等)有利于小勾儿茶的生存;该物种濒危的原因除由于强烈的人为干扰导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之外,对资源利用能力弱以及生态位特化导致其分布区狭窄、对生境要求特殊、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力弱也是重要原因。

保护价值

小勾儿茶为分布微域的特有种,该属花的构造既与猫乳属Rhamnella有相同的特征,又与勾儿茶属Berchemia有相似的结构,对研究鼠李科枣族Zizipheae中某些属间的亲缘关系有科学意义。保康县五道峡自然保护区播下的120粒小勾儿茶种子,近日出苗60株。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教授江明喜介绍,这是中国靠人工播种获得的第一批小勾儿茶。

小勾儿茶是鼠李科小勾儿茶属植物,为我国分布区域不广的特有种。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湖北省兴山县首次采到该物种标本。但此后的近百年内,再也没有人发现过这个物种。直到2001年6月,江明喜教授在湖北省五峰县采到第1株小勾儿茶,并从英国调回小勾儿茶模式标本反复比对,才使绝迹百年的小勾儿茶物种重新被命名确认。

保护措施

建议安徽霍山县林业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小勾儿茶的保护,严禁砍伐生存的植株;华东地区各有关植物学及园林单位应开展繁殖试验研究。中科院武汉植物园江明喜博士介绍,小勾儿茶属落叶灌木,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于1907年在湖北兴山县首次发现此植物,此后90多年无人发现其踪迹,植物学家一度以为该物种已消亡。直到2001年6月,他在五峰县发现了一株小勾儿茶。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小勾儿茶,总共不到10株。

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项

种子发芽率极低,应开展种子生物学的研究。以珍稀濒危植物小勾儿茶(Berchemiellawilsonii(Schneid.)Nakaivar.pubipetiolataH.Qian)嫩梢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以1/2MS 6-BA0.5mg/L NAA0.05mg/L为芽诱导培养基、MS 6-BA0.5mg/L NAA0.05mg/L为增殖培养基,可以得到大量的小勾儿茶试管苗。近5年来,我国共在湖北五峰、竹溪、房县、保康、神农架发现小勾儿茶31株。在保康县五道峡自然保护区麻坑桂树冲发现的小勾儿茶共27株,是目前发现最多的地区。为了开展该物种的繁殖研究工作,该县采集到种籽1006粒,分120粒就地播种,分186粒给保康县林业局进行种子发芽率、种子生命力实验,分700粒给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异地播种和实验室播种。截止12日,全国异地播种和实验室播种没有成功的信息出现,保康县林业局用于检验种子生命力的186粒种籽仅剩34粒活体。此次人工就地播种获得成功的60株幼苗,为中国小勾儿茶物种的保护带来新的希望。

植物价值

研究价值

濒危种。小勾儿茶为分布微域的特有种,该属花的构造既与猫乳属Rhamnella有相同的特征,又与勾儿茶属Berchemia有相似的结构,对研究鼠李科枣族Zizipheae中某些属间的亲缘关系有科学意义。竹溪县十八里长峡省级自然保护区传出消息,该区科技人员在地名老木孔山崖上发现一株正在开花结籽的小勾儿茶树,株高12米,胸径13.5厘米,树龄100年左右。据称,这是迄今为止湖北省境内最大的小勾儿茶。

科学意义

小勾儿茶属鼠李科,在中国分布范围极为狭窄。1907年英国科学家亨利在神农架地区采集植物时曾记载过,后来一直未被世人发现。上月20日,中科院武汉植物院的专家在保护区关门山植物园内对20个植物小区进行调查时,发现了小勾儿茶。经专家鉴定,这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该物种的发现,对研究鼠李科植物属间的分类系统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药用价值

勾儿茶(《陕西中草药》)

【异名】牛脔子、铁包金、乌梢蛇。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牛鼻拳的根。

【植物形态】牛鼻拳藤状灌木,高约2米,全体无毛。

小枝黄绿色。叶互生,卵形,长3.7-7厘米,宽1.8-3厘米,先端钝而有小锐尖,基部浑圆或微心形,上面秃净,下面常有极微小的乳突点,侧脉9-12对;叶柄长1-2厘米。圆锥花序顶生,长6-20厘米;花白色,具晒,3-5朵聚生,间有单生的;萼长约2毫米,裂片三角状披针形。果矩圆形,长约8毫米,宽约3毫米。花期冬季。生于向阳的山坡灌丛或路旁。分布陕西、湖北、云南、广东、河南等地。

【采集】全年可采。

【性味】味微涩,性平。

【功用主治】祛风湿,活血通络,止咳化痰,健脾益气。

治风湿关节痛,腰痛,痛经,肺结核,瘰疬,小儿疳积,肝炎,胆道蛔虫,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选方】

①治风湿关节痛,腰痛:勾儿茶二至三两,炖猪蹄一个或鸡蛋二个吃。

②治肺结核咳嗽,内伤咳血,肝炎:勾儿茶一至二两,水煎服。

③治胆道蛔虫:勾儿茶二两,水煎加糖服。

④治跌打损伤,蛇咬伤:勾儿茶适量,酒浸外擦。

植物进化史

1907年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湖北山首次发现,此后近百年再未有人发现该物种,植物学家曾认为小勾儿茶已经灭绝;

1985年在安徽清凉峰北坡发现该树种分布。由于其分布区狭窄,资源极其稀少;

198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已将其列入二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

2001年6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研究员江明喜博士在湖北五峰县首次采集到一株小勾儿茶标本,并从英国调回模式标本比对,得以重新确认;

现状:濒危种。小勾儿茶为中国特有种,分布极窄,模式标本于1907年在湖北兴山采得,后来在安徽歙县柏子山偶有发现,最近在大别山东北坡发现有保存尚好的天然植株,结实数量虽多,但林地未见幼树、幼苗、天然更新不良,已处于濒临火绝的境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8: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