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小白鹭 |
释义 | 小白鹭(学名:Egretta garzetta )是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中型涉禽,体形纤瘦,全身白色;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长羽,背、胸均披蓑羽。分布范围广泛,从欧洲南部经欧亚大陆南方,包括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一直到日本列岛,整个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等。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 名称种类学术上一般称“白鹭” 学名:Egretta garzetta 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66) 英文名:Little Egret 别名:舂锄、雪客、白鹭鸶、鸶禽、白鸟、白鹤、极小白鹭、丝琴、一杯鹭 分类位置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鹭科Ardeidae 鹭亚科Ardeinae 白鹭属Egretta 亚种分化中国只有指名亚种:E. g. garzetta,国外分布于从欧洲南部、非洲大陆、经南亚、中国到日本 E. g. gularis 分布于非洲西部; E. g. schistacea 分布于非洲东北部、印度; E. g. dimorpha 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彭巴; E. g. nigripes 分布于巽他群岛、菲律宾群岛到新几内亚、澳大利亚; E. g. immaculate 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 外形特征中型涉禽,体形纤瘦,全身白色;繁殖时枕部着生两条长羽,背、胸均披蓑羽。 羽毛:成鸟夏羽:全身羽毛纯白色;繁殖期枕部着生两条狭长而软的矛状羽,状若双辫,称辫羽,悬垂于后颈;前胸和背部被蓑羽,背部蓑羽的羽枝特别松散而延长,一直向后伸展至尾端。 冬羽:全身羽毛纯白色;但头部冠羽,肩、背和前胸的蓑羽或矛状羽均消失。 虹膜黄色;眼先裸露皮肤夏季粉红色,冬季黄绿色;嘴黑色,冬季下嘴基部黄绿色;胫与跗跖部黑色,趾黄绿色,爪黑色。 体型:体重♂350-540g,♀330-525g;体长♂540-624mm,♀535-687mm;嘴峰♂72-91mm,♀75-86mm;翅♂260-290mm,♀245-273mm;尾♂83-103mm,♀78-102mm;跗蹠♂90-106mm,♀89-102mm。 分布范围世界分布范围广泛,从欧洲南部经欧亚大陆南方,包括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和东部一直到日本列岛,整个非洲大陆和马达加斯加岛等。 国内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四川(夏候鸟)、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台湾(留鸟)。迷鸟有时分布到北京地区。北方地区的冬季会飞往南方热带地区越冬。 生活习性栖息于沼泽、稻田、湖泊或滩涂地。寻食时不结群,而以分散形式或单独在河滩、湖边窥视食物。呆立不动时,常一脚踏地,一脚缩于腹下,头缩成“S”状,或漫步走动。不时伸长颈部,昂头环顾四周,一有危险,就立即飞走。繁殖前期有飞向较远的湖泊、河川觅食习性。夜晚飞回栖处时呈"V"字队形。 食性:以各种小鱼、黄鳝、泥鳅、蛙、虾、水蛭、蜻蜓幼虫、蝼蛄、蟋蟀、蚂蚁、蛴螬、鞘翅目及鳞翅目幼虫、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也吃少量谷物等植物性食物。白天觅食,晚上休息。常飞至离栖息地数里至数十里的水域岸边浅水处涉水觅食,有时亦守候在一定地方等待食物和跟随牛群活动或在附近草地上觅食,偶尔也见栖息于牛背上和啄食牛身上的寄生虫。 生长繁殖繁殖期营群巢,常与牛背鹭、池鹭、夜鹭、大白鹭、中白鹭混群,巢营于树冠上部。巢简陋,多用粗细枝条搭成,浅圆盘状。巢外径为31.8cm,内径17.1cm,巢高9.12cm,巢深5.75cm(朱曦 1999)。卵蓝绿色,浙江余杭白鹭卵大小为45.4(41.7~51.3)mm×32.8(30.1~35.8)mm,重25.4(22.8~27.3)g.。窝卵3~6枚,平均3.7枚(朱曦 1999)。孵卵期23.9天,孵化率86.96%,育雏期30~35天。 濒危信息CITES:未列入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等级:未列入 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名单附录Ⅲ物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