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萧也牧 |
释义 | 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原名吴承淦,又名吴小武(三十年代用于江浙一带报刊),笔名吴犁厂、黄河、萧也牧等。6岁上学,高小毕业后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今湖州市二中)。后到杭州电业学校读书,毕业后到上海浦东洋泾镇益中瓷电机制造厂当装配工人。 中文名:萧也牧 别名:吴承淦 出生地:浙江吴兴 职业:工人 毕业院校:杭州电业学校 萧也牧(1918-1970)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萧也牧回到湖州,入民众教育馆,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湖州沦陷后,他和几位进步学生,穿过孝丰山区,经南昌,徒步到长沙,经徐特立介绍,考入临汾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后又转到五台山,在晋察冀边区,投入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先后担任《救国报》编辑、《前卫报》编辑、铁血剧社演员、宣传队干事、记者等。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张家口铁路分局工人纠察队副政委。后曾在华北《时代青年》负责出版工作。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初,萧也牧曾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工作,后调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不久,任文学编辑室副主任。先后主持编辑出版了《伟大的祖国》小丛书、《时事丛书》,主编《红旗飘飘》丛刊等。对初露才华的作家,他甘为人梯,鼎力相助。《红旗谱》、《红岩》、《李自成》、《太阳从东方升起》等作品的修改、出版,均渗透着萧也牧的心血。《我们夫妇之间》发表于1949年秋天。小说提出了老干部进城后所面临的新问题,描写了在新旧交替时代的复杂性格。萧也牧因这篇小说,1958年被错划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此后饱受折磨,屡仆屡起。1970年10月15日在河南“五七”干校被迫害致死。1980年春天,得到平反昭雪。 萧也牧坦率善良,才华横溢,不仅擅长写中、短篇小说,也擅长写散文和报告文学。他的作品朴实无华,语言干净洗炼,所叙故事看似平淡无奇,却又真实感人。主要作品有《秋葵》、《连绵的秋雨》、《识字的故事》、《我和老何》、《锻炼》、《山村纪事》、《地道里一夜》、《难忘的岁月》、《海河边上》、《携手前进》以及《我们夫妇之间》等。有《萧也牧作品选》。 萧也牧与《我们夫妇之间》50年代初期,新中国文学里地位最高的刊物《人民文学》第一卷第三期以“新年号”的特别名义出版了。上面刊登着一篇很不一般的作品——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作者萧也牧。 “很不一般”,是指在此后一年多内,它面临了天悬地殊的两种境地。起先是广受欢迎,声誉鹊起;然而转至翌年6月,舆情突变,短短十来天一跃而为文坛头号批判对象。至于进一步引出的影响及长远的意味,就更不以此为限。作品表现的是进城初期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跟自己战争环境里结合的工农出身的妻子,发生了某些矛盾,通过相互沟通理解、取长补短而达到了共识,增进了感情。小说或许有缺点,如对生活提炼不够,个别语言粗俗。再说得重点,个别细节容易造成像是出工农分子的“洋相”这样的效果。这些都是可以进行实事求是的批评或善意的提醒的。但一年后在全国范围批评电影《武训传》,大家提高警惕、“擦亮眼睛”的背景下,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的问题急骤升级,个别描写上的缺点变成整体的“玩弄人民”、“不诚实”、“新的低级趣味”、“倾向问题”……而作者萧也牧则被咒骂为“高等华人”、“洋场少年”式的人物、“癞皮狗”。这些都出自权威刊物、权威批评家之口,不容讨论,不容争议,好像从此铁板钉钉子似的定了性。于是就造成这样的后果,萧也牧被调离原来的工作岗位,从此搁笔,不再创作。 “文化大革命”浩劫,萧也牧再也挺不住了,以病弱之躯,饱受摧残之后,1970年不幸被作为“现行反革命”而活活打死在河南“五七干校”,终年52岁。按照“五七干校”的规矩,他不能入“革命同志”的墓地,只能埋在乱葬岗上,连做标志的墓碑也没有权利立一个。他于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以后,家属去收尸骨,,坟已经空了,棺材早不见踪影。木材,在那个穷乡僻壤太有用处了。无主孤坟,棺材就被不应受责备的贫困的人们拿去利用,又发生了《药》似的悲剧 。没有亲见林彪、“四人帮”倒台,是他的不幸。 萧也牧在50年代因一篇小说遭受不实事求是的批评,其不幸绵延到70年代他生命的终了。然在几十年的坎坷际遇中,他的心仍然是热的、活跃的,为人民文学的编辑出版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人们应该了解他,不应忘记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