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象洞乡 |
释义 | 象洞乡位于武平县东南山涧盆地,平均海拔469米,为全县海拔最高的乡(镇),南与广东蕉岭相邻,东与上杭接壤,距205国道仅12公里,与福建上杭县的中都镇和广东蕉岭县的北礤镇有公路相通。全乡土地面积135.25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97个村民小组,2000年末总户数3790户,总人口16073人,2000年末有耕地22210 亩,林地面积139904.2亩,人均林地8.7亩,森林覆盖率60.42%。 简介象洞乡是革命老区,全乡有省定的革命基点村8个,1928年冬,中共武平县临时委员会在象洞张天堂成立,1929年9月象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打响了武平人民武装夺取政权的第一枪,粟裕、张鼎丞等同志多次到象洞指导革命工作。 象洞乡是典型的农业乡,已经形成了瘦肉型猪、烤烟、象洞鸡、食用菌、毛竹、蔬菜为主的名、优、特、新品种六大产业。2000年全乡粮食产量11274吨、烤烟642吨,食用菌279吨,象洞鸡5万羽,瘦肉型猪4.81万头,毛竹8万根,蔬菜15000吨。2000年农业总产值6892万元(现价),比1995年增长81.5%,年均增长12.66%,2000年人均纯收入2834元,达到中等乡镇收入水平。 象洞乡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锰矿石、石英石、大理石、钾长石、铁、磷等矿石,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象洞乡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同时也有待进一步的开发。 革命历史象洞乡地处闽粤边上的上杭、武平、蕉岭、梅县四县边陲的武平县象洞乡,是武平人民革命的发源地、闽西人民革命的重要战略基点之一,为20多年红旗不倒之乡。朱德、陈毅、粟裕、邓子恢、谭政、罗明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了历史的脚印。1927年10月,中共武平特别支部在这里诞生。从此,黑暗朦胧的山乡,点起了指路明灯。1928年初,洋贝首先建立党支部,接着官坑、光采(又称岗背)、连坊、东寨、太平坑等党支部也先后建立。同年成立中共象洞区委。全乡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组建农会,闹分公尝、退租谷、斗恶霸,革命烈火开始熊熊燃烧。 1928年6月,中共上杭县委宣传部长邓子恢来象洞指导工作。7月邓子恢担任中共闽西临时特委书记后,派特委委员蓝为龙到象洞指示革命斗争向周边扩展,随即调派负责同志和党员骨干练文澜、练宝桢、练世桢、练灿华、陈丹林等,上武北、进武西、往武东、入县城,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农会,吸收党员,建立党组织,革命火种迅速在全县范围点燃。1928年11月,中共武平临时县委在象洞张天堂村成立。会议决定:练文澜任书记,委员有张玉衡(涤心)、陈道、练宝桢、蓝为龙等。 1929年,在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入闽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时,象洞人民举行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暴动,打响了武平人民武装斗争的第一枪,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翻身了的象洞人民高举红旗,与帝国主义势力、封建势力、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英雄的象洞儿女们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战斗在闽西各地,转战在闽粤赣边。为了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让后辈更了解历史,珍惜胜利来之不易,激励后辈在“两个先行区”建设和为武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更加奋发有为。该乡党委政府决定:着手兴建“武平临时县委”陈列室。同时,成立专门工作组,负责搜集、整理历史文物资料,以作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供人们参观学习。 畜牧业发展象洞乡是武平县目前养猪规模最大的乡镇,每年出栏瘦肉型猪达10万头以上,瘦肉型猪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为抓好这一农民增收项目,增强抵御产业风险的能力,在产业发展中,该乡注重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对新建规模化生态型养猪场和饲料加工企业,在用地、技术、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同时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区,以此带动养殖户走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为延伸瘦肉型猪产业链,该乡积极发展饲料加工业,扶持创办了春景农牧等5家规模较大的饲料生产、加工企业,为瘦肉型猪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饲料保证。各饲料生产企业和加工厂与众多养殖户(场)常年建立了赊销帮扶关系,大大减轻了养殖户(场)的周转金投入负担。为解决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该乡引进外地资金兴建有机肥厂。另—方面,该乡还围绕产业建协会,由协会处理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而今已建立饲料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行业协会,培育了20多支瘦肉型猪营销队伍。 龙头企业帮扶,产销协会带动,有力推动了象洞乡瘦肉型猪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针对前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受猪链球菌疫情影响,造成生猪价格低迷,养殖户受损的局面,该乡和龙头企业加大了帮扶力度,引导营销协会努力拓展外地市场,派人前往广东潮汕等地推销产品,从而确保了生猪不压栏,做到外调顺畅。产业协会还引导养殖户(场)降低饲养成本,动员他们统一使用质量好技术含量高的饲料,努力提高生猪品质。一系列的工作措施,加上有良好的产业基础,象洞乡的瘦肉型措产业并没有因市场低迷和其他不利因素影响而受到太大冲击,—直保持着平稳发展的态势。2008年一季度,该乡瘦肉型猪存栏达7.3万头,出栏达3.2万头,实现产值2240万元。 武平县象洞乡依托龙岩市鑫农鸽业有限公司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肉鸽养殖基地。该公司饲养种鸽2万对,建设鱼塘40亩,种植蜜柚4000株,发展加盟养鸽场10个,初步形成了“鸽—鱼—果—林”生态养殖模式,年出栏肉鸽50万只,产值600多万元。 总体建设1988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1646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906万元、工业总产值740万元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乡内经济总量不断增大。2000年,全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416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达6892万元。工业总产值3872万元,比1988年分别增长66.71%和423.3%。 粮食生产 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大豆、甘薯等,水稻以双杂双优杂交稻为主,部分山区村还栽培单季稻。1988年全乡种植水稻2157.47公顷,稻谷产量8440吨,每公顷产量3915公斤。此后,广泛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推广双杂双优高产栽培模式,地膜育秧、多效唑育秧、抛秧等新技术,粮食产量逐年增加。2000年全乡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96.67公顷,粮食总产10131吨,平均每公顷产量4830公斤,分别比1988年增长20.04%和23.37%。 经济作物 传统的经济作物有甘蔗、大豆、花生、烤烟、茶叶等,果树有桃、李、柿子、枇杷、柚子等。1990年,大力开展山地综合开发,出现了集体、联户、个体户大面积种植茶叶、油柰、柑橘、大头典竹、青梅等经济作物。1992年,乡成立了烤烟生产科技协会,全乡掀起了大种烤烟的热潮,种植面积达678.47公顷,产量达872吨,产值达748万元,烤烟成为象洞经济的支柱产业。近几年,一方面因青壮劳力外出务工渐多,烤烟种植面积有所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大力推广烤烟种植新技术,单位面积产量、产值都大幅度上升,平均每公顷单产达1650公斤,个别示范户达2625公斤以上。2000年,全乡有果树面积161.67公顷,总产量296吨,茶叶面积41.53公顷,产量11吨,烤烟种植面积390.67公顷,产量642吨,甘蔗种植面积10公顷。产量378吨。 林业生产 1988年除农民少量自留山外,其余全部由各村管护。全乡共建立松脂林基地7590.67公顷。1991年,实现宜林荒山绿化的宏伟目标,全乡森林覆盖率达73%2000年,全乡造林46.4公顷、封山育林259.33公顷、幼林抚育112公顷;生产木材4400立方米、毛竹5万根、松脂82吨、笋干3吨、食用菌279吨。 畜牧水产 乡内传统饲养禽畜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兔等,以自给为主。1992年钟春荣首先引进瘦肉型猪规模养殖,取得显著效益。1996年,乡党委、政府召开瘦肉型猪养殖动员大会后,逐步形成了饲料运输—加工—养殖—销售专业化的格局,促使养殖业迅速发展。到2000年末,年出栏百头以上的专业户、重点户186户;年出栏千头以上的养猪场1个,从而带动了全乡农民大养猪,养猪业成为象洞继粮、烟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产品主销广州、梅州、汕头地区及闽南。象洞鸡以其体型较大、骨骼粗壮、觅食力强、肉质鲜嫩、沉积脂肪性能好等优点可与驰名中外的长汀河田鸡媲美。1997年县政府拨出专款扶助建立种鸡场。2000年,全乡生猪出栏36793头,存栏24155头;牛出栏693头,存栏2520头;羊出栏1289头,存栏2634只;家禽存栏109626只,肉类总产量达2975吨,居全县各乡(镇)第二位。禽蛋产量311吨;养鱼面积39.73公顷、水产品252吨。与1988年相比,生猪存栏增长2.23%,牛存栏增长11%,家禽存栏增长203%,淡水养殖面积增长99.2%。 乡村企业 象洞乡的乡村企业因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较为缓慢。1988年乡办企业只有装机400千瓦的水电站1座、小型造纸厂1家、建筑工程队1个,全乡各类企业185家,从业人数765人,全年企业总产值219.6万元。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促进乡村企业的快速发展。乡、村、联户、独资、“四轮驱动”办企业,至1994年全乡共有各类企业325家,从业人数896人,总产值850万元。此后,引进胶合板生产线,对老纸厂进行技改,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1996年企业产值达2404万元。胶合板厂因资源不足1999年搬迁到十方镇纸厂因环境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于1999年关闭。2000年,全乡有各类企业202家,从业人数799人,年产值达7853万元,其中工业产值3872万元,企业总产值比1988年增长3.4倍 交通邮电 1988年,境内有宁洋—象洞,象洞—北礤公路二条。此后,相继修建象洞—广东北礤等乡间公路和村间简易公路,实现村村通公路。1996年上级拨款及群众集资150万元,将宁洋(岩前)—象洞公路的四级沙路改为三级柏油路。1998—2000年,乡政府拨出专款购买水泥1200吨,支持各村改造乡间小路,铺设水泥路面50公里2000年,乡内有货运汽车5辆,农用运输车21辆,客运汽车3辆,手扶拖拉机249辆,年客运26万人次。 1988年乡内通信相当落后,只有单位及行政村安装50门电话,没有私人家庭电话。1996年1月,开通程控电话500门,初装单位和私人电话230门。2000年有移动基站2座,架设光纤电缆12杆程公里,程控电话用户1526门,邮路4条,单程24.8公里,办理邮件、报刊、电报等业务。有职工7人(其中:电信4人)。 水利水电 1988年,乡内已有小(三)型水库4座,总库容43万立方米、各类水利工程167处,有效灌溉面积820公顷。1992年(小二型)画竹水库建成,库容13.5万立方米,后又建横坑塘水库(小二型),库容23.5万立方米。2000年,全乡有各类水利工程215处,有效灌溉面积933.33公顷,占总耕地面积70%。 1988年有乡办装机400千瓦的水电站,和装机15千瓦的光彩村水电站,与县电网联网。1993年光彩村水电站技改装机50千瓦。1997年私人建装机125千瓦的羊角电站。1999年,实施农网改造,首批改造光彩、洋贝、东寨、新岗、富岭、沾阳等行政村,2000年第二批农网改造联坊、官坑、太山、芹礤、中段5个村。2000年,全乡有水电站3座,装机605千瓦,比1988年增加360千瓦,年发电量273万千瓦小时。 乡村建设 1988年,乡内机关单位多为青砖木结构建筑,民居多为土木结构1990年后,乡、村建设改变了过去土木结构一字排列的传统模式,采用钢混结构和高层楼房模式。集镇建设,经六次规划、建成南北长1公里、东西宽0.7公里,三纵两横街道布局的新兴集镇,沿街商住楼均为三层楼房,大部分已按规划设计装修乔迁。1996年争取上级拨款92万元兴建自来水厂,引画竹水库之水,经沉淀、过滤,经4.5公里长的水泥塑料管道输送到集镇周围,设计可供七千人饮用,因施工质量缺乏监理,管道压水池渗漏严重,无法按设计要求供水,目前仅供四千人饮用。1998年主要街道安装路灯40盏,政府路、三角坪、教育路铺设了水泥路面总投资65万元。1988~2000年的13年间,全乡累计新建砖木、砖混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20.28万平方米,人均12.5平方米,投入资金6240万元,人均3900元。 乡村财政 1988年,预算内财政收入51.24万元,预算外收入51.73万元;由于生产的发展财政收入逐年增多。1994年,预算内财政收入118.72万元,预算外收入43.69万元;2000年,预算内财政收入149.80万元,预算外收入48.73万元,分别比1988年增长192.34%和负增3.36万元,11个行政村财政总收入70万元,比1988年减少1.13倍。 集市贸易 象洞农历每月逢四、九为墟期。1988年,乡所在地有各类服务网点19家,市场固定棚架300平方米,全年市场交易额350万元,此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收入增加,不少农民弃农经商,集市逐渐繁荣,交易品种日益增加,边界贸易日益繁荣。1993年,拓建新市场1200平方米,设有固定摊位98个,市场街宽18米、长200米。2000年,乡级集市1个,主要交易品种有仔猪、百货针织、小商品、香菇、木耳、笋干、肉禽蛋、淡水鱼、水果、药材、蔬菜等,商业网点92家,墟日均人流量3200人次,日最高成交额80万元年成交额1200万元。 社会事业教育 1988年全乡有初级中学一所,小学11所,校舍多为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通过实现“一无两有”、“两基”、“六项督导”等一系列重大措施,使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幼儿教育:由1988年的8个所(班)发展到2000年15个所(班),全乡入园幼儿达63%。中心幼儿园于2000年迁入条石混凝土结构的新校园,有教职工19人,招收5周岁—7周岁儿童505人。 小学教育:1988年有小学11所、10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876人,教职工139人,校园面积16467.49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7123平方米。1989年中段、芹礤两校高年级学生就读于中心小学,两校设教学点。1998年太山、东寨两校高年级学生就读于中心小学,两校改为初小。2000年,全乡有完小7所,初小1所,教学点15个,89个班,在校学生2044人,教职工119人,校园占地面积16467.49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0平方米。1988~2000年13年间,增建改建校舍5677平方米,投资142.25万元。 初中教育:1988年象洞中学在校学生742人,14个教学班,教职工52人。校园面积9800亩,建筑面积2760平方米。2000年在校学生1081人,21个教学班,教职工74人。学校占地面积18900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588平方米。1988~2000年的13年间,增建改建校舍面积2828平方米,投入资金96万元,投入购置理、化、生物、文体、图书、电脑器材20万元。 科技普及 1988年后,重点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种、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1992年,象洞乡科学技术协会成立。2000年全乡有各类科技人员92人,比1988年增加17人,使农村70%中青年人掌握了1门—2门实用新技术。1988~2000年培训人次达5000人次。 文化体育 1988年,乡有文化站、广电站和农民体育协会,逢重大传统节日举办篮球、拔河、象棋、猜谜等文体活动。1992年,承办武平县第四届农民艺术节,本乡的“双龙抢珠”节目获县一等奖。1994年编纂《武平县象洞革命斗争史》。广播线路因缺乏维修经费,线路废损,乡村有线广播中断转播;乡政府驻地广播则接收天马寨发送的调频广播,放大后在集镇范围转播,至1994年停播。1988年在距乡政府1公里的罗子顶山上建5瓦电视差转台,聘请就近村民管理,可接收中央1套、福建1套2个台的电视节目。1994年自筹资金12万元将差转台改建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同年底开办闭路电视。此后,一些边远山区的行政村、革命基点村陆续开办卫星电视接收站(室)。2000年,乡闭路电视与县联网,电视节目增至15套,全乡有线电视用户1800户,拥有黑白、彩电2900多台,电视管理人员增至10人(其中村级7人),电视覆盖率达100%。 卫生 1988年,象洞卫生院设门诊部和住院部二处,各村均开有医疗诊所,有医务人员12人。1989年,县卫生局首次在象洞试行院长承包经营责任制,推行集中式计划免疫接种全乡开展一体化医疗管理。2000年有医务人员22人,院占地面积18676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医疗器械价值10.80万元,村级卫生诊所20个,医务人员24人。 计划生育 1988年,乡、村计划生育工作较滞后,被定为“单列管理乡(镇)”经认真贯彻落实计划生育有关政策,加强管理,工作大有进步。1996年,摘掉计生“单列管理乡(镇)”。1999年,在全县率先脱离手工台账,使用微机管理计生信息。2000年率先在厦门设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点,为外出务工的育妇提供“双查、双补”服务。2000年,有计生办1个、人员2人,计生服务所1个、工作人员8人,计生协会12个、会员123人。全乡计生率95.54%。人口出生率9.57‰,人口自然增长率4.57‰。比1988年分别下降17.46个千分点和15.85个千分点。 新农村建设象洞乡武平县象洞乡注重基层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文化支持和思想保障。该乡投资96万元兴建乡综合文化站,内设图书阅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影视、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老年、青少年活动场所,为人民群众提供全面的文化娱乐场所。在乡综合文化站内设立革命历史陈列室,建设革命教育基地,弘扬优良传统。通过多种媒介向社会募征能反映、见证象洞人民革命史的历史文物资料,得到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已有许多人士捐赠历史文物资料,谢毕真等革命老前辈亲自执笔叙述象洞人民革命史,为革命历史陈列室提供宝贵的文字资料。该乡各村均配有文化协管员,培育文化中心户,设立文化室,使村民能在闲暇之余阅读书籍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质,学习党的先进思想理论和致富知识技术。该乡在强化硬件建设的同时,精心打造民间文化艺术宣传队伍,培育发展个协文艺队、老年文艺队、狮灯队、龙灯队等队伍,引导他们宣扬积极向上、顺应时代潮流的先进思想文化。女子文艺队象洞乡女子文艺队成立于2004年,共有24名队员。文艺队员中大多数是年轻的个体户、企业主,她们白天忙做生意,利用晚上时间进行排练。为了购买演出服装,队员们就你300元、我500元地出钱。文艺队成立后,得到了象洞乡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每次举办文艺晚会,乡党委政府都为她们提供资金、策划方案、演出场地、晚会宣传等,同时还指定专人负责指导节目编排、节目宣传导向,确保节目质量等。象洞乡个协也给予文艺队极大支持,每逢有演出任务,会长钟宏太都要来帮忙;会员钟文洲负责给文艺队写相声、小品、三句半台词以及快板歌词等,他总是把文艺队的事放在第一位,无论生意多忙,他都要先把台词、歌词写完,以保证文艺队的演出所需。平时没有表演任务,文艺队员就跳舞自娱自乐,同时也教其他人跳交谊舞,既愉悦心情又锻炼身体。每逢重大节日,她们都要为周边群众送上一台丰盛的节日文艺大餐,表演的节目有舞蹈、歌曲、小品、相声、龙灯等。排练期间是她们最忙碌的时候,由于观看演出的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周边群众,因此,她们更觉得马虎不得,一招一式,互相指点,力求把最精彩的节目献给父老乡亲。 文艺队在为老百姓送去欢歌笑语、温馨祝福的同时,更注重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如快板《计划生育意义长》、小品《劝君莫去学赌博》等节目让群众更加深刻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如今,象洞乡女子文艺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支持,大家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她们不但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辖村庄光彩村 洋贝村 东寨村 官坑村 沾洋村 联坊村 富岭村 新岗村 中段村 芹礤村 太山村 人口数据(2000年11月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13854 男 6951 女 6903 家庭户户数 3845 家庭户总人口(总) 13652 家庭户男 6801 家庭户女 6851 0-14岁(总) 3958 0-14岁男 2058 0-14岁女 1900 15-64岁(总) 8664 15-64岁男 4432 15-64岁女 4232 65岁及以上(总) 1232 65岁及以上男 461 65岁及以上女 77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13570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