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向中国大学说不 |
释义 | 钱学森先生生前曾对温总理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颇具深意的发问,是对中国大学的发问,更是对中国教育的发问。本书从“钱学森之问”谈起,详尽地分析了大学中出现各种弊端的根源,尖锐地指出中国高校“病”了。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采访和认真观察,把自己对大学教育的反思,对人才培养的思索记录在书中。她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举全社会的力量来为大学治“病”。 每一位真心关注中国教育的有识之士都应该认真读一读《向中国大学说不》这本书,为中国的教育贡献绵薄之力。 基本信息·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作者:吴芯雯 ·页码:292 页 ·出版日期:2010年1月 ·ISBN:9787807539636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定价:29.8元 作者简介吴芯雯、女,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1980年开始创作,共发表各类作品500余万字。 已出版长篇纪实文学专著:《高三家长》、《“逃离”大学》、《哪把椅子是我的?》、《是谁“杀”了我》、《滚滚红尘中的中国女人》《一个女记者的梦》《今日台湾探秘》 传记文学专著:《离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人》、《漫漫征程》; 散文随笔集《两个人的故事》; 已发表《今天不是昨天》、《无冕之王》《恶梦相随》《寻找母亲》《来自天堂的琴声》等多部中篇小说。 其中,《离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人》、《漫漫征程》获全国青年读物优秀图书奖。 图书目录第一章 钱学森之问 病榻上的钱学森对前来探望他的温家宝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第二章 以辞职的方式拒绝 陈丹青:“我之问题,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关系,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我深知,这一决定出于对体制的不适应,及不愿适应。” 长达四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随即交卷。 外语交白卷的陈丹青却被中央美院破格录取。第三章 被玷污的“象牙塔” 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 涂序新:浙江大学“1311工程”引进的1000名学术骨干之一,为什么只工作了短短3个月就以跳楼自杀的方式绝然而去?第四章 逃离大学 四年寒窗,为什么要逃离:我们的大学大多都是缺少感染力的大学,她既难以激起我们诗心的回荡,也难以引发我们对人类问题的思索;她像一座庞大的专业工厂,在一条巨大的生产线上,怀着热情和梦想的年轻人被整齐地打造成同型、同质地产品。 据悉,有媒体报道了退学网地消息后,退学网日流量从几百人次激增至1.1万多人次。第五章 校园里地愤懑者 “大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问题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听了十几门的课程,涉及了文学、历史、政治、法律、计算机等。大学越来越向工厂,而且“花色品种”也变不到哪去。第六章 谁的“志愿” 贫穷:让他们别无选择; 资源:让他们别无选择。第七章 赢弱的选择力 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前途,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过好日子。“大学”好诱人的大馅饼。第八章 苦涩的“自救” 导师叫不出学生的名字,见面只拍着肩膀说: “你好,你好” 所以培养的学生“有智商,没有智慧;有前途,没有壮志;有雄心,没有烈胆;有文化,没有教养;有知识,没有思想;有眼光,没有见识。”而“硕士不硕,博士不博”,已不足为怪。第九章 他们对大学说不 教育学硕士让儿子退学,“回去吧,咱们不玩这个游戏了。” 他认为,真正的好老师,不仅授业,更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品质和灵魂。他觉得现在的学校,这样的老师,“10个里也难有一个,有一个,就比10个都强。”第十章 谁来回答钱学森之问? 一名著名教育问题研究专家指出,教育是基础的民生工程,社会各界对新任教育部长的关注,反映了人们对目前教育现状的不满。一是学生不满意;二是教师不满意;三是家长不满意;四是用人单位不满意。第十一章 第三只眼看教育 与“国际接轨” : 80年代的教师视讲坛为“圣坛” ,80年代的大学生高举“小平您好”的旗帜; 而现在的教授们要考英语和电脑,世纪之交的大学生们捧着孔庆东的《47楼207》,如同呼唤着“周总理,你在哪里?”第十二章 声音 钱学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刘道玉“中国高等教育出了问题。什么问题?一个字‘乱’” 薛进文:中国的研究生教育20多年就走完了美国10多年的路,实现了“赶美超英”的目标。 葛剑雄“‘博士大跃进’就是一种明显的官场学术腐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