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湘湖村 |
释义 | 湘湖村地处萧山市城区西部。西南和湖山村相连,东和萧山火车站相望,西与闻堰镇老虎洞村、长河镇塘子沿村的三眼桥为界,北与西兴镇湖头陈村的至湖岭接壤。辖金家坞、上孙、中孙、荷花池头、下孙、窑里吴、小窑里吴、沈家、王家、跨湖桥头、湫口坝、头坞12个自然村。 中文名称:湘湖村 行政区类别:自然村 所属地区:中国浙江 人口:2338人(1992年) 著名景点:萧山 简介村委会驻地金家坞。1992年,有892户,2338人。根据原萧山市人民政府(1993)65号文件精神,1993年湘湖实施了“农转非”试点,是我区较早的转制村之一现有常住人口4000多人,1300多户。村民姓氏主要有吴、王、许、姚、孙、詹、丁等。湘湖的历史从地质资料和近年出土的文物揭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期沿湖两岸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湘湖原为山间洼地,西北曾和钱塘江相通,后随着泥沙的不断湮淤遂有湖泊与低田。湘湖村历来靠手工制作砖瓦为生。 村庄概述历史沿革湘湖村的隶属和建置多变。民国年间,12个自然村分别属一都的四个图,后湘湖西归长河乡、湘湖东属城厢镇。1951年属西陵乡,1958年后建立湘湖管理区。1963年2月湘湖管理区撤销,全村划归城厢镇,并建立跨湖、湘湖两个砖瓦生产合作社。1969年5月两社合并成湘湖砖瓦社。1970年4月湘湖砖瓦社实行工农划分,务农建立湘湖大队即现湘湖村,仍归属城厢镇。村域内有萧山砖瓦厂等7个客座单位。 湘湖的历史从地质资料和近年出土的文物揭示,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期沿湖两岸已有人类繁衍生息。湘湖原为山间洼地,西北曾和钱塘江相通,后随着泥沙的不断湮淤遂有湖泊与低田。因此,从北宋时,历朝有“主禁”和“主垦”的论战。此后,记载有关湘湖历史的志书8种15卷。1984年,日本学者斯波义信著的《湘湖水利志与湘湖考略》一书,对历代有关湘湖的轶事作了有选择的考证评述。 北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为萧山县令。“筑土为塘”遂成湖,因其境若潇湘而得名湘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乡宦孙学思在湖中狭腰处修建跨湖桥,遂分隔成上下湘湖,现湘湖村域多半在下湘湖。 自然风光湘湖村,四周秀山环抱,风景优美,在历史上不仅是游览观景的好去处,而且还是兵家必争之地,为后代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村北的越王山,是越国固陵城遗址,山顶“中卑四高,宛如城堞”的地形,1992年据省考古队考证,其“四高”实为固陵城的土城墙;城山则是越王勾践及其谋臣、大夫范蠡屯兵“休养生息,卧薪尝胆”的奋发之地。山上还有石砌的洗马池,常年不涸的佛眼泉。相传均与勾践屯兵扎寨有关,现保存完好。另外,尚有被毁的城山禅院旧址。198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已被列入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后,萧山市人民政府和有识之士,已共同投资70多万元,修复了山巅的勾践寺、上山的百步界石跺、凉亭和城山怀古石牌坊。随着这处历史文物的深入发掘与研究,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历史学家、考古专家的关注。1990年8月,在杭州召开的百越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来自日本、美国、苏联、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教授、专家一百余人考察了越王城山的城垣遗址。 景点历史上萧山八景中湘湖云影、西山梅雨和湘湖八景中的城山怀古、跨湖夜月、杨歧钟声、横塘棹歌、湖心云影、山脚窑烟等景点均位于村区。自唐朝李白留下“西陵拱越台”的诗句后,历代文人墨客泛舟湘湖吟咏了众多的诗文,记载了湘湖的人文风情和历史沿革。岁月沧桑,今多半景点名存景绝。 历史上作蓄水的湘湖有水面3.7万亩,现只留下狭小的水道。原湖区内10座烧制砖瓦的轮窑,数十年的挖掘取泥,今下湘湖大部分地段已挖成深塘处处。近年来,萧山市人民政府为恢复湘湖的风貌,重建湘湖景点,规划开发18.16平方公里为湘湖风景旅游区块建设带。1992年8月,萧山市与浙江省旅游公司决定联合开发湘湖,建立浙江省湘湖旅工贸实业公司,启动区块基建工程现已在逐步实施。 古村新貌湘湖村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除就地取泥兴办砖瓦等企业外,尚有农业、林业、渔业,形成多业同步发展态势。湘湖村人多地少,常年粮食主要靠国家供应。现有耕地176亩,人均不足0.08亩。村周围有山林4200亩,因过去人为砍伐过量,大部分为疏林山。1970年初村建立林场,始封山育林,近年来又发展一批经济林,栽植茶叶、柑桔、杨梅、毛竹、梨等共410亩,1992年创产值32.07万元。1986年村又成立湘湖水产养殖场,是年,产值达到42.22万元。两场每年还可上交村利润2.2万元。 村级经济发展壮大,古村换新貌。从70年代开始家家建造了新楼房。集体经济发展,村领导加强公共事业建设。1976年投资4万元完成全村3公里主要道路的水泥铺设,1989年再投资6万元进行重修;1989年和杭州砖瓦厂、萧山砖瓦厂协商,共同投资67.9万元为881户村民安装了自来水,还配专职修理工1人。1982年村建立村民退休制度,按工龄长短每月可领取20到60元退休金。1990年村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建造垃圾箱40只,设专职清洁工1人;1971年村建立医务室,有专职医务人员4名,本村村民看病,可报销60%,转院可报销40%,仅此一项每年补贴医药费达6万余元。1984年投资10.1万元建造能容200人的幼儿园。村和附近工厂联办的湘湖小学属镇管首批实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校,小学毕业后都能进入初中就读。1983年建立村文化院。1990年建立党员活动室。1992年创办老年大学,同时又开辟老年活动室,并购置活动器具,设专人负责,供大家娱乐。 1992年全村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694万元,人均年收入2029元。1991年被萧山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文明村,1992年又被命名为标兵村。 工业致富湘湖村历来靠手工制作砖瓦为生,故亦称瓦窑村。从明朝弘治年间始有人填湖置窑,嘉靖年间,烧制砖瓦达数百户。据清《(乾隆)萧山县志》载:砖业湘湖各村,皆业陶。到1925年沿湖住308户,有大小土窑63座,砖瓦品种35种以上,年产砖瓦1250万块,小瓦560万张,已具相当规模。抗日战争前后,逐年减少,砖瓦业趋于萧条。1949年后,特别是1958年以来,湘湖村在附近浙江、杭州两家砖瓦厂的影响与帮助下,于1963年建立湘湖、跨湖两个砖瓦社,才结束了世代单家独户的手工劳动。为了便于工农业的管理,1970年4月,湘湖砖瓦社实行工农分别建置,一部分为湘湖砖瓦厂职工,另一部分为湘湖大队。时湘湖村村民多为老人和幼童,且人多耕地少。遂于1974年在跨湖桥南端投资102万元,建造第一个村办企业--城厢砖瓦厂。 靠砖瓦起家的湘湖村,用滚动积累资金,充分发挥靠近城区信息灵交通便的优势,发展村办工业。1976年创办萧山散热器厂。1978年后,又相继办起了杭州钱江食品厂、萧山通用塑料厂。1990、1991年萧山散热器厂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工业先进企业和萧山市一级工业企业。年产值601.9万元,利润55.09万元。1990年钱江食品厂获杭州市食品卫生信得过单位,产品销往全国。1992年城厢砖瓦厂被评为萧山市一级工业企业。到1992年底村办的4家企业工业总产值2619.5万元,占全村工农业总产值的97.2%;有固定资产978万元,年净利108万元,共有职工892人,能解决村民的就业。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80年代以来,在发展工农业生产同时,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净化优化人类生存资源。1986年10月,在兴建养猪场和养场鸡的同时,村里又投放资金40万元,建造大型沼气工程,利用猪场、鸡场粪源和农田稻草秸秆生产沼气供应全村农户廉价使用。沼气工程建成和科学化、现代化养猪养鸡,不仅改变了村民祖祖辈辈家庭饲养畜禽和烧草秸的生活习惯,为群众带来了方便;更使村区脏、乱、臭的卫生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加上这些年,村里有规划地逐年在村庄周围、河边、路旁、宅边,种上1300余株水杉、香樟等常年绿叶树,主要通道建起花坛,种上各种花卉。在通往农田的机耕路和大田埂上种水杉7600多株。在12亩渔塘边种上柑桔、葡萄。这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0%以上。当人们踏进湘湖村区就会感到心情舒畅、空气清新、花木葱翠。人称“江南伊甸乐园”。 旧村改造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和村民收入的增加,村里按规划对旧村进行改造。现在户户住新房,收入高的住进三层楼房。三条“工”字形河道,两旁砌好块石。改建一座农民文化宫,建造灯光球场一个,供村民纳凉休息的仿古式六角亭2座,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一个,使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晨曦初现,一批太极拳、香功、舞剑爱好者,迎着朝霞在河边、球场上锻炼。夜晚,华灯初上,农民文化宫迎来了一批球迷、书迷、棋迷,各显身手。重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是湘湖村党支部工作的优良传统。1992年4月,浙江省村落文化研讨会在此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对湘湖村各方面工作都给予高度评价。 社会事业湘湖村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尊老爱幼蔚然成风,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村里每年拨出资金,让55岁以上妇女和60岁以上男子分别领取每月40元、50元的劳保费。1991年起,村里投保10万元作为村民养老保险和健康保险金。凡本村村民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可享受免费教育。为鼓励多出人才,凡考上大专的村里每年补助奖学金1000元,考上大学本科的每年1500元。1988年,村里办起职业技术学校和技术夜校,积极鼓励村民做一个有觉悟、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还湖于民异地安置2003年,区委区政府吹响了“还湖于民,圆梦湘湖”的世纪号角, 2003年8月,湘湖的保护开发建设正式开始。当“一湖秀水、两岸美景”重现于世,萧山儿女在圆梦湘湖的那一刻,也实现了一个城市的华丽转型。按照萧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萧政办抄[2004]90号文件精神,鉴于湘湖社区已于1993年整体转制的实际,湘湖社区居民的拆迁补偿安置政策按《杭州市萧山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实施办法》(萧政[2002]1号)文件规定执行,拆迁安置到原东湘村所属地块湘湖家园小区。2005年起湘湖家园小区一期二期三期相继完工,湘湖居民陆续乔迁新居住进公寓楼拿到房产三证。现社区所辖湘湖家园小区、头坞新村等少量飞地 。2006年,湘湖启动区一期4.6平方公里如期建成并开放,为国家4A级风景旅游区湘湖旅游度假区。 古迹文化杭州市萧山区城厢镇湘湖村一片低洼地里的发现,给文物考古界出了一道难题:就出土的那么多石器、骨器、木器、兽骨和陶片来看,如果年代确认为8000年前,那么,这些宝贝足以成为打开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之门的“金钥匙”,但更多的考古专家却认为下此结论为时过早。 跨湖桥遗址第一次发掘是在1990年,当时,湘湖砖瓦厂“掘地三尺”,零星出现了不少古代“宝物”,这片低洼地里的秘密因此被发现。这次是第二次抢救性发掘。 考古队进驻现场,在有效发掘面积仅300平方米范围内,出土了数十件石器、200多件骨木器、数以千计的动物残骸和不计其数的陶片。昨天,在考古队驻地,队长蒋乐平向记者展示了这堆珍贵“垃圾”。以骨头制作的劳动工具精细、多样;鹿角、龟背、兽骨等动物残骸,种类繁多。骨和骨针是出土的骨器中尤为珍贵的,骨这一因河姆渡文化而闻名的农业生产工具,在这里装柄采用插装法,不同于河姆渡的捆装。 跨湖桥遗址应该作为特殊的考古学文化类型来认识,它的基本陶器组合,除了陶釜具有的某些特征与河姆渡文化同类器有可比性外,更多的器物形态均未在省内其他遗址中发现过。 对跨湖桥遗址的年代确定,考古界还存在分歧。考古所曾将1990年该遗址发掘的木器送去作碳14测定,结果表明年代距今为8000年左右,超过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但有很多专家认为,就该遗址出土的文物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比较,凭经验看,不可能比河姆渡早那么多年。于是,浙江省考古所将第二批出土木器送去做碳14测定,结果尚未出来。这次出土的文物也将选送去做碳14测定,如果三次检测结果相一致,考古专家们将不再有疑义,也才能给跨湖桥遗址以应有的地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