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襄阳小曲 |
释义 | 琵琶湖北曲种。流行于湖北襄阳市及原襄阳县一带。据艺人师承关系推断,在清同治年间已经形成,兴盛于1930年以后。唱腔音乐分为单曲体与联曲体两种结构形式,传统曲牌有〔阳调〕、〔剪靛花〕、〔满州〕、〔银纽丝〕、〔补缸调〕、〔四季相思〕、〔跌落金钱〕等30多个,以前两个曲牌表现能力较丰富,最能体现襄阳小曲的地方音乐特色。演出方式以单人操竹筒二胡自拉自唱为多,也有二、三人或多人搭伙演唱,可以增加檀板或碟子击节、月琴、琵琶伴奏。 小曲简介艺人在二胡上创造出很多富于表现力的演奏技法,如指甲拨弦、琴弓击筒,以造成种种音响效果或代替檀板、碟子击节。传统曲目以民间传说故事题材为多, 代表作品有《水漫金山》、《秋江》、《尼姑思凡》、《十二月花名》、《二十四支花》、《八音图》、《比古人十二杯酒》等。 历史渊源曲艺襄阳历史上堪称是音乐文化之乡。早在传说中的炎帝神农、尧舜时代,炎帝就发明了瑟,创作了“丰年之咏”,舜帝创作了“熏风歌”。有专家认为,枣阳雕龙碑古文化遗址,就是炎帝神农、舜时代的部落生活遗存。襄阳的音乐源头,确凿的可追溯到《诗经·汉广》。《汉广》是规整的四言诗。这是北方民歌的特点,句尾用助词“思”,相当于“兮”,这是南音的标志。这南北方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晶,是楚辞的先声,是襄阳音乐南北风格特点兼而有之的滥觞。 春秋与战国中期,襄阳最流行的音乐是楚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我足”和《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曾在襄阳盛行过。宋玉就是当时的楚歌演唱高手。随州擂鼓墩的编钟编磬等100多件古乐器和奏乐歌舞绘画,显示了当时楚国音乐歌舞的辉煌,特别是乐律与现代的十二平均律基本一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楚巫的歌舞招魂曲,曾经对屈原有重大影响,并至今犹存于襄阳民间。强秦灭楚,汉北之地较早沦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战歌,也就产生在这里,襄阳作为汉北之地,也有这份光荣。 东汉末年,有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杜夔,来到了襄阳。杜夔“善钟律”,“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是一位精于乐律、雅乐和各类乐器演奏的专家,他所传的雅乐四曲《鹿鸣》、《驺虞》、《伐檀》、《文王》,一直流传到晋代。晋末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襄阳相对太平,京师“乐府伶人避难,多奔汉沔”,受到山简等地方官的庇护。高水平的音乐家,由京师大批涌向襄阳,为襄阳出现音乐文化繁荣的新局面作好了铺垫。 南北朝时期,襄阳是著名的《西曲歌》、《襄阳乐》、《常林欢》和《白革同鞮》的发源地。其中《常林欢》和《白鞮》是齐武帝、粱武帝也喜欢演唱、填词的歌曲。《白革同鞮》甚至成了梁朝的“国歌”。《白革同鞮》后来演变成了歌舞,儿童们脚绑铜铃,玱琅有声,载歌载舞,欢快而有气势。这种舞蹈,当是从古印度传来襄阳的,和印度电影《大蓬车》里的歌舞颇为相似。当时襄阳的童谣《山公歌》,也曾经风行一时,一直影响到唐代。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襄阳历史上第一个知识分子的民间音乐社团。他们是刘宋时代的辛宣仲,善弹筝;胡陶,善吹龙笛;骆惠度,善歌唱。人称之为“三公乐”,他们虽是民间的知识分子音乐家,却很有人格尊严,南雍州刺史邵陵王休若也亲自去拜望他们,对他们十分尊敬。 唐代襄阳,歌舞音乐在南朝繁盛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由《襄阳乐》而成为了《大堤曲》,专门表现男女爱情,张柬之、李白、刘禹锡、李贺等许多文学大家也来凑热闹,为《大堤曲》填写了优美的歌词,影响所及,《大堤曲》也成了文人墨客们延续了许多年的创作的体裁。直到明清,还有文人们写这样的歌词。 其中刘禹锡表现了襄阳大堤歌舞通霄达旦的《踏歌词》写得最为美妙: “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这样的场景,简直和近现代少数民族兄弟的“踩芦笙”、“三月街”、“阿细跳月”、“花儿会”一样热闹。 安史之乱,襄阳太平无事。长安的艺人也逃难来此,像高僧惠澄一样.把唐代梨园的《霓裳羽衣曲》等乐曲传来了阳。襄阳太守为此还专门设宴招待了惠澄。 唐代的皇帝祟信过佛道。北宋的真宗等许多皇帝十分信仰真武,佛教道教的乐舞因此而保留了大量的唐宋音乐的成份,一直沿袭到今天的襄阳火居道。特别是宋金战争,战争的需要把皮影等当时的戏曲歌舞带来了襄阳,为襄阳明清之际的戏曲繁荣,产出好几种土生的地方戏,打下了基础。 元代历史虽短,也让襄阳流行了一首农民革命的巾帼英雄史诗,歌曲名叫《金花小姐困襄阳》,唱词是:“太阳一出满天黄,金花小姐困襄阳。困了三年六个月,猪吃白米人吃糠。猪吃白米刀下死,人吃谷糠在世上。” 明清以来,是襄阳音乐文化空前繁荣的好时期,一直影响到襄阳解放前后,甚至直到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襄阳的传统音乐,是靠代代口耳相传的,还有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器乐、宗教音乐等6大类,好几十种,上万首曲子,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相比毫不逊色。 民间文艺排练歌曲有号子、山歌、田歌、灯歌、小调、风俗歌等6大类,46种之多。其中“汪扬歌”等,就是古代楚歌流传至今的“活化石”,十分宝贵。 民间舞蹈有端公舞、龙舞、大头和尚戏柳翠、赶象、司老爷查街、跳判、海马子、荷花舞等近百种之多。产生于夏楚、汉唐、明清的应有尽有,可谓是一条奔腾不患的舞蹈的长河,绵延不绝。 戏曲有“高(高腔)、昆(昆曲)、越(越调)、提(提线木偶)、梆(梆子戏)、罗(罗戏)、卷(卷戏)、影(皮影戏)”和“一清(清戏即高腔)、二黄(汉戏)、三越调、梆子、花鼓、梁山调”的说法。即有京戏、汉戏、清戏、昆曲、越调、花鼓、梁山调、豫剧、罗戏、卷戏、曲剧、提线木偶及高腔皮影、越调皮影、汉戏皮影、豫剧皮影、河南曲子皮影等10多个剧种。 其中襄阳花鼓、大越调、二黄(老汉戏)是“主戏”,即襄阳土生土长的剧种。其它的是“客戏”,是外地传来襄阳生根的。特别是主戏襄阳花鼓、大越调等剧种,代表着襄阳自身的戏曲文化特色,有着鲜明的个性。还有“襄阳腔”等声腔,为京、汉、滇等许多剧种所共用,远播海内外。 曲艺有襄阳小曲、襄阳鼓书、枣阳大鼓、扇子人、宜城兰花筒、保康渔鼓、保康阴锣鼓、坠子与大调曲等,差不多每个县(市)都曾有自己的特色品种。 民间器乐的名气也很不小,如襄阳火炮、谷城的“什样锦”、保康吹打乐、老河口的国乐社吹打及坐唱伴奏、独奏、丝弦、古筝等,特别是王直夫老先生的下轮琵琶,保存的是金元遗法,在全国也弥足珍贵。王直夫老先生的嫡传弟子老河口现任音协主席余家冰,是继承并发扬了王老先生的技法,其中三弦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宗教音乐的特色也很鲜明,如佛道的管乐,从唐宋传承至今,保留有唐代的曲牌,宋代的缠达缠令曲式和“小唱”等演奏形式,还有曲牌叫作“诸宫调”的,乐器配置和插次安排,显然存有元代的遗韵,是宝贵的唐宋古乐。 流传地区襄阳绿影壁襄阳小曲流传于襄阳、襄阳、枣阳、老河口、宜城、谷城、南漳、保康等县(市),均县、钟祥也有所传唱。襄阳小曲源于明清俗曲。俗曲中的鲜花调、跌落金钱、玉娥郎、闹五更、凤阳歌、剪靛花等,也是襄阳小曲的常用曲牌。传统曲目有《玉美人得病》、《寡汉哭妻》、《尼姑思凡》、《罗成算卦》、《雪梅吊孝》等,计82个。全部都是短篇曲目,没有将和侠义类的内容。 主要价值口传心授传承脉络不详口传心授是襄阳小曲基本的传承方式,通过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至今600多年由于襄阳小曲在明清和民国年间均不被当局所重视,官方史料有关传承的可考资料微乎其微,仅在各代文人学者的一些论著中散见关于艺人的记载,因而传承脉络在清代以前均不详尽元人夏廷芝青楼集中已有维扬名妓李芝仪工小唱,尤善慢词记载,可依史据作为最早的传承者,以至像黎殿臣牟七陈景贤潘五道士朱三郑玉本等人,仅在清乾隆年间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稍有记述,而从清代嘉庆至咸丰近60年间的几辈人,均已湮没无考 历史悠久的古典曲艺在全国现存的曲艺曲种中,襄阳小曲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典曲艺之一,许多明清的古代民间俗曲,特别是一些俗曲的原词在襄阳小曲中得到了很好地保存,这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古代民间乐曲民间歌词的认识和研究,而且对当时的城市社会状况城市市民生活也具有极为难得的认识和研究价值。 而且,襄阳小曲为明清民间音乐歌词的演变和传承提高宝贵的实例据中国戏曲曲艺词典所载,辽宁昆高笛曲湖北恩施扬琴广东广东南音江苏徐州琴书四川四川清音云南昆明云南扬琴,江西南康赣州南北词湖南常德丝弦河南大调曲子江西九江清音贵州贵州文琴湖北襄阳小曲等等均受过襄阳小曲的影响襄阳小曲作为一个地方曲种,能对这么多的曲种产生过推动和促进作用,在中国曲艺发展史上实为少见同时,襄阳小曲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在不同时期的襄阳小曲作品里,可以看到广大民众在各个时代所具有的世界观民众的思想和情绪,均可从襄阳小曲大量的曲目中得到最真切最广泛的反映 生存现状专辑在困境中歌唱,列入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首批保护工程的襄阳小曲首部专辑问世,这部名为襄阳小曲的专辑,由扬州市东关文化站和广陵民间艺术团联合录制长达80分钟的专辑,收集了清曲大师王万清先生的录音满江红风儿呀和为茉莉花故乡之争正本清源的鲜花调,以及失传100年的襄阳小曲五大宫曲,即劈破玉软玉屏黎调南调波洋全面介绍了不同时代襄阳小曲的表演形式唱腔及传统的伴奏民族乐器等,充分展示了襄阳小曲的魅力这是在襄阳小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下,仅有的几位老艺人积极对失传的曲牌进行挖掘,整理成辑,为研究扬州文化保留下的珍贵资料。 襄阳小曲目前所留存的曲目,除个别60岁以上的传人掌握较为全面外,爱好者实际掌握的曲目不及十种同时,音像资料极不完整襄阳小曲的音像资料与襄阳小曲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但其收集整理归档和保护工作均匀没有跟上,唱片磁带音像保存抢救迫在眉睫,而且爱好者群体渐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