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襄樊山陕会馆 |
释义 | 概述襄阳山陕会馆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名关帝庙,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又兴建了祭祀天、地、水的三官庙,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又重修了山门及戏楼。 据晋商研究资料,当时“在湖北襄阳一带就有70余家商号,十几家当铺。”于是山、陕两省在樊殷商大贾为了叙乡谊,通商情,接官仕,祭神财,积资建造了这座会馆。 简介襄樊山陕会馆位于樊城三条街巷交汇处,面对磁器街,左是皮坊街,右为邵家巷;会馆山门遗址建起三层砖混楼房,门额上书“襄樊二中”,这里已是市二中校园。山陕会馆位于襄樊二中,它是襄阳现存的会馆中保存最好、建筑最为精美的一座。山陕会馆是襄樊会馆中唯一采用琉璃瓦的会馆,因其内供奉有关帝,身份自然不一样。这处会馆与庙宇相结合的建筑群总面积达数千平米,殿阁楼堂百余间,规模之大,居全城各会馆之首。是樊城历史上作为繁华商埠的缩影,也是体现樊城特点的重要历史遗存。1951年市二中扩建将前正殿的关公等塑像和配殿及塑像均拆除。历经动乱,建筑大部被毁,仅剩二殿、钟鼓亭,但仍能展示它当年的盛况。 1983年公布为襄阳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常从汉江大桥经过的人,一定留意过它的身影。从汉江大桥下樊城桥头时,右手侧有一所颇显古朴的学校,从桥上可以看到校园内一座琉璃瓦的建筑,那就是山陕会馆。 曾经风云际会、夜夜笙歌的场所,如今褪去繁华,多了几分人文气息。进入会馆,首先是戏楼,门前立有2座石狮,两侧有精美的琉璃影壁。入内,一座气宇轩昂的前殿现于眼前,前殿两侧有钟鼓楼,拾级而上,进入殿内,梁枋之上可见鲜艳的人物及花鸟图案。正值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前殿外一群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挥动着乒乓球拍,叫声、笑声在大殿内回荡。动与静、陈与新、古朴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在这里完美交融。门卫喻师傅在这里工作了30多年。他介绍,正殿内曾供奉有关云长坐像,后来学校把此作为过图书馆,如今正殿被文物部门封闭,不准随便进入,里面保存有不少碑刻。 会馆建筑山陕会馆山门外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狮,雄狮抚球,雌狮抚幼,相视而望;龙凤图案的琉璃彩壁呈八字形排列左右,在红墙的衬映下富丽堂皇; 进门是一宽阔的庭院,见钟、鼓亭各一,筑于青砖方台之上,经典的歇山屋顶,覆碧绿琉璃瓦。经修缮,会馆主体建筑前殿和正殿尚好,会馆前殿四柱三间,高10.2米,宽16.6米,进深14.2米,十二檩卷棚硬山屋顶,碧绿琉璃瓦盖,抬梁构架。 正殿是四柱三间,高12.35米,宽16.6米,进深13.4米,檐柱为阴四角方石柱,余柱为木质圆柱,径约0.60米,抬梁构架标准的硬山式屋顶,金黄琉璃瓦覆顶,庄重中显现王气。 昔正殿是供奉关公神象的殿宇,殿中塑有关云长座像,左有关平手捧金印,右有周仓持青龙偃月刀,站立其旁。其造型精湛,令人敬仰。 正殿西南侧尚有配殿计十余间,内供神态各异的站立泥塑彩绘神像数十个。二殿雕花门窗。梁、枋及檐下隔板上多线雕或浮雕、透雕人物故事及花鸟图案。前殿正前方为一方形空地。迎面是两层戏楼,雕梁画栋造型美观。空地两侧有对称的耳房数十间,其两侧有钟鼓亭、荷花鱼池等建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