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石蒜 |
释义 | 石蒜科,石蒜属,据《中国植物志》,产云南。分布于湖北,野生山坡。 中文学名:香石蒜 拉丁学名:Lycori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科:石蒜科 属:石蒜属 种:香石蒜 分布区域:香石蒜产于云南。分布于湖北,野生山坡 简介香石蒜:石蒜科、花卉、草本植物。鳞茎卵球形,直径约3厘米。叶带状,绿色,长约50厘米,宽约1.2厘米。花蕾白色,花被裂片腹面散生红色条纹,背面具紫红色中肋,倒披针形,长约5厘米,最宽处达1.2厘米,基部宽约0.6厘米,边缘微皱缩,花被筒长约1厘米;雄蕊与花被近等长,花丝紫红色;雌蕊略伸出花被外,花柱紫红色,上端较深。花期9月。分布于湖北,野生山坡。 具体介绍香石蒜是一类兼具药用价值与观赏价值的经济植物。原产中国,分布于长 江流域及西南各省。喜阴湿排水良好环境,有一定耐寒性。 香石蒜植物在日木、美国及欧洲各国已成为商品花卉。主要生产国荷兰栽培面积在60hm2以上。用于切花、盆花和园林景观配置。中国台湾淡水地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即开始对金花石蒜(忽地笑)进行大量栽培,并远销日本的大阪和东京。 育种研究近几年中国沿海如厦门等地,在香石蒜植物的引种和杂交育种方面研究较多。香石蒜植物不仅可以作切花和赏花,还是一种优良的赏叶植物,从出叶到叶长成,叶挺拔直立,形似兰草,姿态幽雅,为最佳观叶期;此后叶片增重,弯曲下垂,观赏价值下降。香石蒜的鳞茎有毒,含有石蒜碱、加兰他敏、力可拉、多花水仙碱等10余种生物碱,可用于治疗食物中毒、淋巴结核、风湿性关节炎等,对癌症也有一定疗效。石蒜属植物含有丰富的淀粉,可用于加工生产酒精和造纸的糊料,提取的植物胶可代替阿拉伯胶,还可以将其加工成石蒜粉用于建筑涂料。对鳞茎脱毒处理后,可以开发为纯天然绿色食品。 药物作用本科植物在民间广泛用于治疗浮肿、阿米巴痢疾、风湿性关节炎等。关于这方面生物碱的抗肿瘤及治愈白血病等的生物活性。 性状特征香石蒜植物为多年生草本鳞茎类植物,其鳞茎近球形或卵形,直径约3厘米。早春出叶,叶带状,绿色,顶端渐狭、钝圆,长约50厘米,宽约1.2厘米。花蕾白色,具红色中肋,初开时白色,渐变肉红色;花被裂片腹面散生红色条纹,背面具紫红色中肋,倒披针形,长约5厘米,最宽处达1.2厘米,基部宽约0.6厘米,边缘微皱缩,花被筒长约1厘米;雄蕊与花被近等长,花丝紫红色;雌蕊略伸出花被外,花柱紫红色,上端较深。 其地下部分为膜质皮包裹的鳞茎,鳞茎近球形或广椭圆形,直径约1~5cm,鳞茎皮褐色或黑褐色。叶带状或狭剑状,翠绿或深绿,丛状,于花前或花后抽出长短大小不一,长度为15~70cm,笔挺向上,形似兰草,以后叶片增多、增重而向四周弯曲、散开。花茎单一,直立,实心,高约30~70 cm;膜质总苞片2枚,顶生一伞形花序,有花4~8朵,花大而色彩艳丽,其花型有百合花型、萱草型、龙爪型等多种,花色有白色、乳白、奶黄、淡黄、金黄、粉红、玫瑰红、鲜红至紫红色,还有带条纹或彩晕的品种;花被漏斗状,上部6裂,基部合生成筒状,花被裂片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3~7cm,不反卷、轻度反卷或强烈反卷,边缘不皱缩、轻度皱缩或强烈皱缩;雄蕊6枚,着生于喉部,长于或短于花被,花丝丝状,白色、黄色或淡红色,花丝间有6枚极小的齿状鳞片,丁字形花药;雌蕊1枚,花柱细长,白色、玫瑰红色或紫红色,柱头极小,头状,子房下位,中轴胎座,3室,每室胚珠少数;蒴果通常具三棱,室背开裂,种子球形,黑色有光泽[1,6-11]。石蒜属植物开花时无叶, 鳞茎褐色或黑褐色,叶子在花前或花后抽出,呈带状或线状;花茎充实坚挺,高可达30cm,顶生4~8朵小花,成伞形花序,具2片膜质总苞片,小花漏斗状;花被裂片6,椭圆状披针形,边缘皱折或不皱折,先端反卷或平展;雄蕊常伸出花被之外,花药丁字着生;花柱细长,柱头极小,子房下位,3室,每室胚珠少数,果实为蒴果,常具三棱,种子为黑色,球形;花色丰富,有白色、乳白、淡黄、金黄、橙黄、粉红等,还有白中带红条或红晕,紫中具蓝色晕或黄白相嵌的杂色;花期9~10月,异花授粉,花后种子多不能成熟而花茎凋萎。 生态习性生活环境香石蒜植物原生地多为阴湿山坡的多石地段,或者山野的阴湿林下、林缘或河岸边,喜阴湿排水良好环境,不择土壤,但以肥沃的砂壤土、粘壤土、石灰质壤土为佳,性强健,有一定耐寒性,极少病害 香石蒜植物花形优美多姿,花色艳丽丰富,花茎壮坚实,是近年来新开发的球根观赏植物之一。 生长地域每年夏秋季节,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情侣园、灵谷寺公园以及安徽琅琊山风景区内,成片的石蒜竞相开放,成为公园绿地的一大景观。中国石蒜资源相当丰富,基本上包括了该属的所有种类,这为研究石蒜属植物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种质资源。 但是许多优良的香石蒜资源被埋没在自然山野中,得不到及时的开发利用,为了保护和利用石蒜野生种质资源,近年来杭州、上海、南京等地都相继开展了石蒜引种栽培和杂交育种工作。香石蒜作为大力发展的球根花卉,现有种、品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就更加迫切。 结构与核型进化植物染色体主要分为3类:(1)M:中部着丝粒染色体;(2)T:端部着丝粒染色体;(3)t:近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尽管石蒜属的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变异很大,但若折合成染色体臂数,则均为11的倍数。 目前关于石蒜属的核型演化趋势主要存在着互为矛盾的两个理论:一是融合理论(Fusion Theory),认为香石蒜属染色体基数是X=11,具有2n=22=22t棒状染色体的植物均是原始类群,而具有二型性染色体的种都是由2n=22t染色体的祖先相继通过Robertson易位中的着丝点融合形成M型染色体衍生而来。2条染色体通过着丝点融合合并成1条染色体,或1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形成2条染色体的过程,统称为Robertson Change 。二是断裂理论(Fission Theory),认为石蒜属祖先种的染色体组应为2n=12M,全部为大而具中部着丝粒的染色体,属的染色体基数是x=6,在以后的进化中,通过Robertson易位中的着丝点断裂,形成t或T型染色体,而衍生出具二型性染色体的种。 目前石蒜属中发现的多倍体有很多,如L.sprengeri(2n=33)、L.radiata(2n=33)和L.sanguinea(2n=32)是典型的三倍体,染色体均为t或T型。根据融合理论,L.squamigera(2n=27),L.caldwellii(2n=27),L.incarnata(2n=30)和L.houdyshelii(2n=30)是三倍体(2n=33t)。关于石蒜属植物三倍体的起源,目前有两种主要假设:一是起源于一个二倍体未减数配子与另一个二倍体的正常配子结合而生,Inariyama曾证明石(2n=33)是一同源三倍体;二是起源于二倍体与四倍体的杂交,但至今未在石蒜属中见到任何四倍体植株以及相关报道。石蒜属核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杂交在石蒜属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杂交在石蒜属物种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繁殖方法用分球、播种、鳞块基底切割和组织培养繁殖。分球法,是将大球周围着生的小鳞茎剥下另行栽种,繁殖以分球为主,鳞茎不宜每年采收,一般隔3~4年在秋季挑选无病虫害、生长良好的小鳞茎进行盆栽或露地栽培;鳞块基底切割法,将清理好的鳞茎基底以米字型八分割切,切割深度为穿越基盘,约鳞茎长的1/2至2/3深。消毒,阴干后插入湿润沙、珍珠岩等基质中,三个月后鳞片与基盘交接处,可见不定芽形成,逐渐生出小鳞茎球,经分离栽培后可以成苗。组织繁殖法,用Ms培养基,采花梗、子房作外植体材料,经培养,在切口处可产生愈伤组织。l个月后可形成不定根,3~4个月后可形成不定芽。用带等片的花梗和带茎的鳞片作外植体材料,也可产生不定芽、子球茎。播种法,石蒜自交可以结实,蒴果常不成熟,此法一般只用于杂交育种,种子无休眠性,采种后应立即播种, 20℃下15天后可见胚根露出。自然环境下播种,第一个生长周期只有少数实生苗抽出一片叶子,苗期可移植1次。实生苗从播种到开花约需4-5年。基底切割法;组培法;播种法) 育种管理育种目标花色花形。香石蒜育种目标除观赏性状之外,还有园艺性状。观赏性状要求花色鲜明,石蒜的花色中有蓝色和紫色两种在花卉中不常见的颜色,这样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杂交和自交选出纯蓝色或紫色花朵的品系;香石蒜的花瓣有不同程度的卷曲以及不同程度的皱褶,这样可以根据大众的爱好来选育更具观赏价值的品种。花期。香石蒜的花易谢,开花到凋谢一般只持续一周,这样就限制了它的观赏时间,通过育种可以逐步解决花期较短的问题。香石蒜每年只是在八九月份开花,能常年见到香石蒜开花也是育种的一个重要的目标。从生态育种来说,亚洲拥有的石蒜属植物的种类比较多,但在美国只有香石蒜能够适应该地的气候,选育适应不同生态气候条件的香石蒜品种也是必要的。 育种技术杂交育种主要操作流程为: 取花粉—去花瓣—授粉—套袋—复授—采种—实生—开花选择。 (1)选择父母本时要根据花色和花形的差异性来判断。花粉是选择父本的重要条件,石蒜的花粉比较丰富。通常母本要在花瓣露色时小心去掉花瓣和雄蕊,然后套上纸袋,以防外来花粉污染。 (2)在空气干燥的夏季清晨授粉最合适。授粉量多效果好,可采用重复授粉的力法。 (3)每朵花授粉完毕,及时套袋并挂上牌子,写明父母本杂交组合名称、杂交日期等。 (4)一般杂交后半个月左右可将套袋取下,注意对石蒜花茎的扶持,以免风吹雨淋折断花茎,通常40~50天后,膨大的子房顶部由绿变褐时,说明种子已成熟,此时套上纱网袋采收种子,采收下来的种子随标牌一起分别按组合保存。 (5)种子播下地里第一年生根,第二年长球,第三年开花。开花时进行第一次选择,对花色、花形优良的中选个体进行繁殖,然后再进行选择(此为无性系选种),最后获得综合指标优良的新品种,组培生产推广。 栽培技术香石蒜适应性强,鳞茎有休眠现象,可以露地栽培、温室盆栽、框式栽培或水培。 栽培的适宜时间:(1)上海地区适宜的栽培时间是5-11月份,可以同花期控制相结合,一般在长叶以后的冬季或早春不要移栽。寒冷地区应在春天栽种。多数品种喜爱温暖的气候,最高气温不超过30℃,旬平均气温24℃,适宜石蒜生长,播种10天,根系生长旺盛,叶片先后长出地面。冬季日平均气温8℃以上,最低气温达1℃,不影响石蒜生长。 栽培环境的要求种植深度不宜太深,以鳞茎顶刚埋入土面为好。土质要求排水良好的沙质土或疏松的培养土,偏酸性土壤,栽植时施适量的基肥和栽培后灌透水;营养生长期,其间要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积水,以防鳞茎腐烂。开花前20天至开花期必须要适量水份供给,以达到开花整齐一致,且花朵容易维持。 栽培方法在上海地区可露地栽培,把主球四周的小鳞茎剥下进行繁殖。将主球的残根修掉,晒两天,待伤口干燥后即可栽种。栽培地要求地势高燥,排水良好,否则应作成高畦深沟,以预防涝害。株行距15*20厘米,覆土时,要使球的顶部露出土面。一般每年施肥2-4次,第1次在落叶后至开花前,肥料可使用有机肥或复合肥。采作切花的,要在花蕾含苞待放前追施。第2次为10月底11初在开花后生长期前。采花之后继续供水供肥,但要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使鳞茎健壮充实。秋后应停肥、停水,使其逐步休眠。挖球要选晴天,在土干时挖起,除去泥土,略加干燥后贮藏。也可剪去叶片后,带土放温室内休眠,室温保持5C~10C,室内要保持干燥,空气流通,以防止球根腐烂。 生产上也可采用40*60的框式栽培法,一般每筐种球16个,此法的优点便于移栽,养护管理方便。生产中注意除草,一般可以喷洒除草剂,在杂草过长时使用,目的在于方便采收,减少病虫害发生和肥料流失,时期一般选在落叶后和采收后。 盆栽选用田间生长3年,能开花的大球(直径在7厘米以上)盆栽,可一盆栽一球,也可一大盆栽3~4个球。要浅植,使球的1/3至1/2居于土面上。上盆后浇水1次,使土略微湿润即可。待发出新叶后再浇水。每半月施液肥1次。在秋季叶片增厚老熟时,可停止浇水。待2~3月间,萌芽后,再予以翻盆或更换盆土。培养土可用泥炭2份、园土2份、珍珠岩1份混合配制而成,同时加入少量的基肥。夏季休眠期浇水要少,春秋季需经常保持盆土湿润。生长季节每半月追施1次稀薄饼肥水。香石蒜喜半阴,夏季避免阳光直射,春秋季置半阴处养护,越冬期间严格控制浇水,停止施肥。 病虫害防治香石蒜在开花后应剪去花葶,以减少养分的损失,保持株丛整齐,产业化作业时要注意及时去处衰叶,杂草。 香石蒜的管理粗放,常见病害有炭疽病和细菌性软腐病,鳞茎栽植前用0. 3%硫酸铜液浸泡30分钟,用水洗净,晾干后种植。每隔半月喷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发病初期用50%苯来特2500倍液喷洒。常见的害虫1、斜纹夜盗蛾,主要以幼虫危害叶子、花蕾、果实,啃食叶肉,咬蛀花葶、种子,一般在从春末到11月份危害,可用5%锐劲特悬浮剂2500倍液,万灵1000倍液防治。 另外还有石蒜夜蛾 ,其幼虫入侵的植株,通常叶片被掏空,且可以直接蛀食鳞茎内部,受害处通常会留下大量的绿色或及褐色粪粒,经常注意叶背,有无排列整齐的虫卵,发现即刻清除。防治上可结合冬季或早春翻地,挖除越冬虫蛹,减少虫口基数;发生时,喷施药剂乐斯本1500倍或辛硫膦乳油800倍,选择在早晨或傍晚幼虫出来活动幼虫(取食)时喷雾,防治效果比较好。2、蓟马,通体红,主要在球茎发叶处,吸食营养,导致叶片失绿,尤其是果实成熟后发现较多,可以用25%吡虫啉3000倍液,70%艾美乐6000-10000倍液轮换喷雾防治。地下害虫有蛴螬,发现后应及时采用辛硫磷或敌百虫等药物进行防治。 观赏应用香石蒜是一种理想的耐荫观花地被植物,也可作切花之用。可布置花境,种植草坪边缘、林旁、稀疏林下或成片种植;也可做路边、花坛等镶边植物或点缀于岩石缝隙。在园林绿地栽培时,一般的栽植密度为株距15-20cm、行距40m,行间种植1行其他常绿种、即每平方米栽种12-16球,配置时如以球茎较小,可以适当加密,香石蒜花时无叶,可以和其它观赏植物配合种植。如将香石蒜成片或丛植桂花、香樟、银杏、结香、水杉等疏林灌丛;或混植于马蹄金、红花醉浆草等多年生花卉中,与吉祥草、沿阶草、结缕草、麦冬、万年青等常绿地被植物混栽组成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观。此外,香石蒜还可以建立香石蒜专类园。 研究进展鳞茎类植物的鳞茎是由叶原基肥大形成的鳞片所组成,因具有特殊的器官,所以在组织培养上具有与其它宿根、球茎、块茎植物不同的特点。已报道过石蒜科(Amaryllidaceae)中的一些属的种如水仙、君子兰等和其它球根花卉如郁金香、百合等种通过组织培养法产生再生植株,而以石蒜属植物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的报道仅有几例,且局限于个别种上。 鲁雪花和陈杨春以忽地笑未成熟胚于MS培养基上附加2.4-D2 mg/L+BA2 mg/L形成愈伤组织后,继代培养长出小植株,而在BA0.25 mg/L+NAA0.5 mg/L上直接分化出小苗。Zdruikovskaya Rikhter等人以Brunsrigiaa josephinae和Amaryllis bwladonna的杂种和换锦花或血红石蒜进行杂交,以其杂交的种子胚芽置于Monniorg培养基上培养都能产生小鳞茎,与血红石蒜杂交产生的胚芽能形成叶和根。董庆华等[36] 以石蒜的鳞芽于MS培养基上附加BA2 mg/L+NAA0.2 mg/L可以生成完整植株。林纯瑛等以五月采的忽地笑鳞片为培养材料,认为MS+BA2~3 mg/L+NAA0.5 mg/L为产生芽的最适配方。但Li chun huang等人的试验表明,以NAA3~30 mg/L+BA10 mg/L可大量诱导不定芽,并待其长大产生侧芽后取单一植茎置于NAA3 mg/L的培养基上,可诱导出最多根系的完整植株,预计一年每球可产生30 000个植株。 朱锦等 研究表明,添加30 g/L蔗糖、0.7% 琼脂的MS+BA3 mg/L+NAA 3 mg/L培养基对小鳞茎的分化效果最佳。而BA 3 mg/L+NAA 1 mg/L的激素配比更有利于小鳞茎的增殖。肖艳等[39]对黄花石蒜的组培进行研究发现靠近中心的鳞叶小鳞茎诱导率较外层鳞叶要高,但正中心的鳞叶小鳞茎诱导率较低。刘志高等以乳白石蒜的鳞茎作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结果表明:MS十BA 1.0 mg/L十NAA0.1 mg/L是最佳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最高诱导率达到100%;通过切割诱导得到的小鳞茎,在MS+BA 5.0 mg/L十NAA2.0 mg/L培养基上得到了最好的增殖效果,最高增殖倍数达到15;MS+BA 1.0 mg/L十NAA2.0 mg/L是较好的生根培养基。尽管不同的外植体都能产生小鳞茎,但如何在短期内大量繁殖种球,提高组培苗的出瓶率及种球的生长速率,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