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山仙洞 |
释义 | 香山仙洞位于彭山县同乐柏杨村八社,是溶洞形成独特的地质史上较罕见之地貌。上洞在油罐顶北西处200米外,海拔600米,下洞口在柏杨湖西侧山坡腰,海拔540米,二者落差60米。地质构造位置,在四川盆地西部,川西中、新生代坳陷区内,次一级隆起的熊坡背斜东北倾没端附近。沿发育在侏罗系蓬莱镇组顶部,紫色泥岩侵蚀面与下白垩系底部天马山组底砾岩接触带附近。洞的延伸方向由西向东,顺天马山组底砾岩(含砾石粗砂岩)倾向横张缝展布。但由于顺走向也发育一组裂缝,故时而又转为南北。 洞内结构洞的全长近千米,洞底平均坡度为6度以内。仙洞,是在喜山运动中地下水溶蚀和冲刷形成的,可溶性岩石是形成溶洞的物质基础,构造条件是溶洞形成的关键,适宜的古环境是形成溶洞的重要保证。距今至少有两百百至四千万年的历史。洞内冬暖夏凉,空气新鲜。洞的第一段高宽均为10米以上,形如大厅,沿75度方向延伸,且有小洞与地面相通。厅堂顶盖宽平以20度左右向北东倾斜,发育近东西、南北向的两组构造缝将底砾岩切割成方形岩块,因水的冲刷溶蚀,使岩块成为大小相近的瘤状下悬,似“天花板”一般、宏伟、壮丽、高雅;洞的第二段高度变矮、宽度变窄,延伸方向由75度转为110度,再转为45度,顶部瘤状岩块向下凸出较长,形如群乳,景观奇特。由于是在特殊的构造条件下形成的,故为碎屑岩溶洞所独有。不仅在一般的碎屑岩溶洞难以见到,就是碳酸盐溶洞也无法与之相比;第三段洞的钟乳石较发育,延伸方向弯曲多变,由45度转为160度,再转为75度,主洞分叉,一高一低,后又合并,两侧瘤状岩块如动物脊椎骨板呈尖形拱顶,其后,忽然开阔,洞高10米,宽6-7米,洞顶、洞壁、洞底的钟乳石,成重叠裙边莲台状,大有直径约1.5米、高1-1.5米之钟乳笋,呈含苞待放花蕾状;第四段洞高约1-5米,洞体不规则,蜿蜒曲折,高不足1米,宽仅能擦肩而过;第五段为咽喉峡,洞高宽均1米左右,形态复杂多变。独特少见。广西桂林溶洞、贵州卡斯特溶洞,四川长宁地下宫殿都发育在可溶的碳酸盐岩地层中。而彭山县同乐乡的香山仙洞却是碎屑岩地层中形成的溶洞,其规模之大,实为罕见。虽其钟乳不如碳酸盐岩溶洞那样发育,但独具特色,是别具一格的旅游胜地。现洞内已安装照明,适宜各种年龄文化层次的游人观赏。 地理位置香山仙洞距保胜乡约7公里,有机耕道通小车,为一天然洞穴。毗邻北平山,旧时为道教活动区,有北平观、无极殿、蓥华殿、金母庙、五瘟庙等道观,今油罐岭道观已废,尚留古柏20余株。洞口“香山仙洞”四字,字径盈尺,不知刻于何时,现为泥石所掩。洞穴为红砂岩层,除入口处较狭窄外,主洞高宽一般在3米左右,有几外达10米以上。洞曲折,约为15度左右斜坡,空气清凉,无不适感觉,洞里乱石纵横,多处有积水,入洞2000米有一段钟乳岩层,中有一高3米,径1米的石柱耸立。再前行约200米有暗河,水声潺潺,不知深浅。或曰:此洞通山东面同乐乡之柏杨村,全长约为3000米。也有人说,与新津县城对岸宝子山石洞相通,洞长万米左右。如此深邃曲折之大山洞,成都平原上可谓独一无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