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香袋 |
释义 | 香袋即香荷包,一般专用米盛香料作饰物。也称 “香囊”、“香桶”等。香袋与琼瑶、玉环、香帕等,为古代人重要的佩饰之一。盛香料的小袋子。古时人们常佩带在身上,用以辟秽恶之气,也作装饰品。 作用用绸缎缝制的香袋,一般装有白芷、艾叶、辛夷、薄荷、冰片等中药香料。香袋中所用的这些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这种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这些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香袋可以提神的原理是因为通过香袋中独特的中药香气作用于大脑或者是鼻黏膜,达到调节神经系统,使人精神振奋。据研究香袋中药物散发出来的芳香气味能够刺激鼻粘膜,使鼻粘膜上的抗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lgA)的含量提高,它含量的提高使得病毒在鼻粘膜及呼吸道粘膜上不易存活,从而使人们患感冒的机会大大降低。 甲流防控组中医专家认为,端午节传统香袋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至于预防甲流,尚未经过科学证实。 制作取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将这4种中药混合捣碎,将备用制作香袋的布缝成小袋后,装入准备好的用药即可。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香袋内的气味可能减弱,提神功效也会降低,这时候就应该更换。 用中药制成的香袋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制作起来也不复杂,但在使用前最好先辨清自己的身体状况,这样才能使香袋发挥最大的效力。 湿热型体质者:表现为常感口苦、倦怠、尿黄、大便烂、舌苔黄而厚腻等。 配制香袋时可在香袋内置棉花,再装入苍术末15克,艾叶末3克,藿香末1克,冰片末0.3克。 注意:佩戴香袋期间,应戒酒,不吃糯米及肥腻、煎炸的食物。 气虚体弱型者:表现为精神不振、体力不足、易疲乏、食欲欠佳等。 配制香袋时可往袋内加入吉林参末1.5克,苍术末、生黄芪末各1克,藿香末0.5克,冰片末0.3克。 注意:佩戴香袋期间应注意休息,最好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血淤气虚型者:表现为面色淡白或晦暗、身倦乏力、气少懒言、疼痛如刺等。 配制香袋时可往袋内加入檀香末、丹参末各2克,菖蒲末、川芎末、苍术末、香薷(或艾叶)各1克。 忧郁、情绪低落者:表现为郁郁不乐、易失眠或悲观、食欲不振,甚至有自杀倾向。 配制香袋时可往袋内加入檀香末1.5克,冰片末0.2克,菖蒲末、川芎末、樟脑末各1克。 香袋可挂在胸前或置于枕边,一袋药一般可用7~10天,当香味变淡时应重新配制。感染性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应停用香袋,以免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 制作香袋,以下方子可供选择,请在临床医生指导下选用: ①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 ②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 ③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 任选一方,将药物粉碎成细面,取药面3~5克,用布缝制成小袋,佩挂颈上或缝于所穿的衣服上,15天换一次即可。 禁忌孕妇:传统香袋里装的多为中药香料等熏香,孕妇如果长期随身佩戴,可能造成长期刺激,严重时可能导致流产。 过敏患者:佩戴香袋易引发过敏。 儿童:一些热性体质的孩子如果经常闻香袋,病情可能会反复。 历史香袋起源早。三国繁饮《定情》诗即咏:“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宋以降,风气大开,熏香佩袋,更为流行。秦观《满庭芳》曾咏:“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明清以后,男女佩香袋极为普遍。《金瓶梅》一回里潘金莲韵打扮:“通花汗巾儿袖中儿边搭剌,香袋儿身边低挂,……”三十一回说小厮书童的“白滚纱漂白布汗挂儿上系一个银红纱香袋儿,一个绿纱香袋儿”。丫环玉箫向他要香袋,借此打情骂俏。又七十八回谓”玳安与王经穿着新衣裳,新靴新帽,在门首踢毽子。放炮火章(原文为 ),又磕瓜子,袖香桶儿,戴闹蛾儿。”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二姑的胸前挂着许多东西,其一是“苏绣的香荷包”。这里所举的例子有男有女,佩戴的方法有系腰带、衣襟上、挂胸前、袖在袖中等。象上诗说的系肘后,则比较特殊。 香袋的制作,都是极为精巧玲珑的,故深得古代青年男女的喜爱,,常常被用来作私物或相赠的礼物、信物。《情史类略》卷十六《情报类》说满少卿浪游四方,与市井人焦氏女有私情,事露娶之。后中进士第授官,遂娶富家朱氏女,而将“焦氏女所遗香囊巾帕,悉焚弃之”。又卷十八《情疑类》,说有一人为河伯女仙延至,并行夫妇之礼。三日之后,即发遣他回家。“妇以金瓯麝香囊为婿别,涕泣而分”。《红楼梦》七十四回,述傻大姐拾得了一个“十锦春意香袋”,结果闹出了一场抄检大观园的风波。抄捡时,又从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的箱中搜出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贴儿。贴上有云:“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此中所道,有男女其情,也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中国古典戏曲中,多好以一实物维系姻缘,在情节发展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荆钗记》、《玉簪记》、《桃花扇》等,莫不如此。明邵灿传奇《香囊记》,则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读来也颇有趣味。 传说妇女儿童“身佩香囊”,玩香袋的习俗起源于汉代。相传五月五日为恶日,虫害滋生,瘟疫流行。玉皇大帝派治瘟神仙下凡,利用艾草制香袋,涂雄黄酒,杀灭虫害,使人们避灾免疫。长期以来流传有“百索系腕上,五毒不敢犯,五毒化灰尘,妖邪归地府”的民谣。佩戴玩耍香袋千百年来相传不衰,制作手法愈来愈精。山西纸牌玩具最早出现于明代,《绥寇记略》载:“万历末年,民间好叶子戏……至崇祯时大盛。”至今怀仁、灵石、祁县等不少地方仍有这种纸牌。 形状香袋,晋南的以缝制人物、动物为主,以串带之,布老虎踩着蛇、蝎子、壁虎、癞蛤蟆、千爪虫、蜈蚣五毒虫,形象生动,足乱其真,色彩艳丽,红里透鲜,以闻喜、新绛、稷山、万荣、永济为代表。晋中地区的香袋,多用彩色丝线编织成菱形、方形和三角形等色样,称香荷包,还有供小孩玩的丝线缠绕的色轮,其形状与花纹式样或色调都至为精彩,装饰颇得情趣,以祁县、汾阳、介休为代表。晋北的香袋多以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瓜果、菜蔬、花草虫鸟为题材,简炼大方、夸张变形,以怀仁、左云、山阴县为代表。. 绿色防虫防霉香袋“上京”牌防虫蛀香剂系列是由原国家航天工业部三院三十一所研制的,该产品健康时尚、清雅馨香。是您现代生活居家防蛀的首选产品,也是绒毛制品、服装、皮革、地毯、地板家具等企业日常长效防虫防霉的理想产品。 防虫蛀杀菌、防霉防潮、净化祛味,檀香味、不熏人. 品种 1.防虫蛀香剂(档案专用型):适合档案、图书、文献资料等日常防虫 防霉。; 2.防虫蛀香衣剂(家庭及绒、毛制品、服装、皮革、地毯、地板家具等 业日常长效防虫防霉)。 特点 防虫蛀的小香袋可直接投放,不需另包装;透气包装、使用方便;用量 少、效果好,可重复使用。有效祛除衣物衣柜内的异味,且不污染、不挥发、经 济耐用、保护持久,留有怡人香味。 包装1:100大袋/箱 ( 20小袋/大袋) 小袋规格:4.7cm x 5.5cm ,内装2.6克粉末颗粒状品。 “香袋” 定情土家恋爱:“香袋” 定情在湘西桑植民间流传有一首土家姑娘人人会唱的情歌:“一更里儿等郎来,土家姑娘绣香袋,香袋绣起妹心意,揣在郎腰挂在怀。”听到这首情歌,人们会想:“香袋”是个什么样呢? “香袋”又称“鸳鸯荷包”,是土家男女定情的信物。它的制作规格大致是:漂白丝布作袋面,红布作袋里,内外2层,约为2寸高,2寸宽。因为它是土家姑娘送给心爱的人的,所以绣制十分精巧,上面有“鸳鸯戏水”、“鲤鱼跳龙门”、“白鹤展翅”等,凝结着姑娘渴望幸福,渴望自由的美好夙愿。 过去,土家族男青年得到姑娘送的“香袋”,就等于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请媒去求亲,十拿九稳。有的女青年迫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和意中人定亲,就精心制作一个“香袋”,悄悄送给对方。情人常常到临死还保存着这件礼物。 如今仍有不少土家族地区的姑娘在绣制“香袋”,有的还发展到绣鞋垫,来向情表达心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