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现代诗的再出发
释义

本书在钩沉史料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历史与理论,重探中国4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潮。通过作品解读、文学行为分析以及对物质、制度、文化、政治的考察,重构了这场文学运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多重面向,不但揭示出现代主义诗潮之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外部条件,也对其知识构造、成就与困境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本书对史料的发掘是其重要贡献。

书名:现代诗的再出发

作者:张松建

ISBN:9787301158876

类别:文学理论

页数:368页

定价:¥39.00元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作者简介

张松建,1972年生,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比较文学。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有专著《抒情主义的政治:中国现代抒情诗学研究》(即出)等。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背景知识

第一节 “现代”、“现代性”、“现代主义”

第二节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源流

第二章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40年代的译介

第一节 艾略特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 奥登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 里尔克在中国的传播

第四节 波德莱尔在中国的传播

小结翻译的政治

第三章 中国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趋向

第一节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定义

第二节 中国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兴起

第三节 中国4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的总体性

小结现代诗的再出发

第四章 中国40年代现代主义诗学叙论

第一节 “抒情主义”的新变

第二节 作为一门“手艺”的诗歌写作

第三节 “去戏剧化”的日常经验

第四节 重识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方案

小结诗史互动与话语协商

第五章 城市地理、现代主义与政治乌托邦

第一节 鸥外鸥:地缘政治、反讽诗艺与形式实验

第二节 杭约赫:震惊体验、殖民历史与乌托邦幻觉

第三节 唐祈:城市抒情诗与时间意识形态

第四节 陈敬容:感伤主义的城市漫游人

小结逆写城市与中国经验

第六章 现代性危机与自我认同

第一节 穆旦对“美学现代性”的确认

第二节 罗寄一与“寻求现代认同”

第三节 路易士的“边缘人心态”

第七章 抒情二型:沉思的诗与青春写作

第一节 冯至的《十四行集》

第二节 郑敏的《诗集(1942—1947)》

第三节 叶汝琏的《旧作新诗钞》

第八章 诗与公众世界

第一节 杜运燮:诗坛顽童的“轻松诗”写作

第二节 穆旦:心理分析与科技意象

第三节 袁可嘉、王佐良:日常生活与政治寓言

小结从审美到政治

第九章 新古典主义的实验

第一节 现代性与“古典新诠”:论吴兴华

第二节 从互文性到“宇宙意识”:论沈宝基

第三节 书写“故国想象”:论罗大冈

结论 重建现代主义的历史叙事

附录 王道乾的颓废诗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前言

一 发现新史料与重绘现代主义诗潮地图

当年张松建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提出博士论文选题,决心要研究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很多学者的第一反应,就如作者自己所预料到的,“九叶诗派”(或者“中国新诗派”)几乎等同于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全部内容,题为“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的现有著述都以探讨“九叶”为焦点。同时在不少学者的印象中,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纯粹是西方影响之下的产物,而与渊源深厚的古典传统无甚关系,这似乎已是无人质诘的定论。就如他自己所害怕被质疑的:“就这个选题而言,难道还能挖出什么新资料、提出什么新解释吗?”

但是张松建还是决心重新书写4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而且以最传统但最辛苦的工作开始:考掘原始史料,以客观的史实重新绘画4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的版图。这是目前爱走捷径的年轻学者没耐心、没兴趣又懒惰使用的基础研究方式。就如张松建在序文中所说,在2003年他从新加坡返回中国大陆,在京沪两地的图书馆埋头调研,浏览了出版于40年代中国各地的两百余种文学期刊,查阅过发行于京沪地区的二十余种报纸副刊,透过对这些字迹漫漶的原始史料的考掘,一幅清晰完整、带有另类意味的“文学史图像”隐约浮现出来:“我们吃惊地发现,在40年代从事现代主义诗歌创作者,远远不止于‘九叶’,至少还应该包括平津地区的吴兴华、沈宝基,上海的路易士,移居中国香港和桂林的鸥外鸥,西南联大的王佐良、罗寄一,离散法国的罗大冈,中法大学的叶汝琏和王道乾等等。”

精彩书摘

第二章 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在

中国40年代的译介

现代派大将戴望舒在《诗论零札》中指出:“诗应该有自己的origi-nalite,但你须使它有cosmopolite性,两者不能缺一。”这说明他已认识到新诗实践的原创性离不开世界性因素的融入,如果想在诗歌志业上取得一番成就,就必须把一己的写作实践置于“全球”与“本土”的双重视野中,其中一条路就是对西方诗学的选择、消化和吸收,这需要诗人进行跨越语言与文化的翻译,正如朱自清所说:“新文学大部分是外国的影响,新诗自然也如此。这时代翻译的作用便很大。”在4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过程中,英美与德法现代诗歌经由译介而进入中国诗坛,构成了参照框架和支援意识。应该说,在这项文化工程中,近代以来许多西方诗人都进入了翻译家的视野,譬如,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史本德、刘易斯、麦克尼什、燕卜逊,法国的瓦莱里、魏尔伦、马拉美、兰波、阿波利奈尔。比较之下,英语诗人艾略特与奥登,德语诗人里尔克,法语诗人波德莱尔则是重点介绍对象,围绕他们出现了一些有成就的翻译家和研究者:冯至、吴兴华、王佐良、钱学熙、戴望舒、王了一、杨周翰、朱维基、卞之琳、杨宪益。促成翻译事业比较兴盛的一个原因据说是“翻译书籍容易获得审查机构通” ,因此在萎缩困顿的出版市场里获得了暂时“景气”的机会。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2: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