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显子草 |
释义 | 基本信息种中文名:显子草 种拉丁名:Phaenosperma globosa Munro ex Benth. 科中文名:禾本科 科拉丁名:Gramineae 属中文名:显子草属 属拉丁名:Phaenosperma 命名来源:(种子植物名称)[Journ. Linn. Sot. 19: 59. 1881] 中国植物志:10(1):111 生 境:山坡或沟边路旁,海拔150-1800 药用部位:全草 药用功能:健脾,活血,调经 分布范围国内分布:产甘肃、西藏、陕西、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省区;生于山坡林下、山谷溪旁及路边草丛,海拔150—1800米。日本和朝鲜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巴黎博物馆植物园,而该种植物的种子系由大卫神甫(P.A.David)自我国九江所采得。 药用价值简介【药 名】:显子草 【拼 音】:XIAN'ZI'CAO 【来 源】:为禾本科植物显子草的全草。 【功 效】:补虚健脾,和血调经。 【主 治】:治病后体虚、经闭,脾虚腹胀。 【性味归经】:甘微涩,平入脾、胃经。 【用法用量】:煨水或炖肉。 【别 名】:岩高粱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夏、秋采收。 【拉丁名】:Phaenosperma globlsa Munro 【考 证】:出自《贵州草药 植物形态显子草,多年生草木。根较稀疏而硬。秆单生或少数丛生,光滑无毛,直立,坚硬,高100-150cm,具4-5节。叶鞘光滑,通常短于节间:叶舌质硬,长达2.5cm,两侧下延为叶鞘的边缘;叶片长披针形,基部狭窄,先端渐尖细,长10-40cm,宽1-3cm,粗糙或平滑,常翻转而使上面向下呈灰绿色,下面向上作深绿色。圆锥花序长达40cm,分枝在下部者多轮生,长达10cm,幼时斜向上升,成熟时极开展;小穗长4-4.5mm,倒生者具长约1mm之短柄;第1颖长2.5-3mm,具3脉,两侧脉甚短,第2颖长约4mm,具3脉;外稃具3-5脉,两边脉不明显,长约4mm,内稃略短于外稃;花药长2mm。颖果倒卵球形,长约3mm,黑褐色,表面具皱纹。花、果期5-9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