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贤母桥 |
释义 | 贤母桥 位于丽水市缙云县壶镇. 是清代嘉庆年间一个叫载扬的吕姓弟子修建的,距今已有188余年了。据旧县志记载,“凡十三空,长六十七丈。”贤母桥是一座有十二个桥墩的石拱桥,横跨好溪上游,全部是用块石横联拱砌而成。桥长为201米,跨度为139米,高约8米,宽8.7米,靠南边的是机动车道,有7米多宽;靠北边的是人行道,宽1米多,比车道高出18厘米。 贤母桥还有着光荣的历史。1930年9月,红十三军第三团和暴动共1600余人,一起经过贤母桥,到壶镇进行革命斗争。战斗结束后,贤母桥下就有三四十名革命先烈壮烈牺牲。在贤母桥两边的石栏上雕刻着红旗、铁锤、稻穗和镰刀等图案。 贤母桥之所以叫贤母桥,是载扬为感恩自己的母亲而命名。 事实上,载扬母亲的“贤母”之名,在贤母桥屹立前已经在溪头街传扬。 载扬家住溪头上街,父亲早故,母亲靠着纺纱织布维持家计,再就是靠着族中亲眷分来的几担丁谷度日。 载扬年纪虽小,却十分懂事,白天到十来里开外的山上拣些柴草回家烧锅,减轻母亲负担,夜里陪在母亲身旁,在油桐灯下用功读书,长些见识,母亲也以与人为善予以教诲。 一日,拣柴的载扬到苍岭脚山上,在手脚腕凉亭附近,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包袱。 当时天气尚早,路上行人也不多,载扬拣起包袱,柴也不拾,便兴冲冲地奔回家去,与母亲说了事情的经过,将包袱递给母亲。 母亲接过包袱,感觉有些沉重,放在桌上慢慢解开。只见里面尽是珠宝古玩及一些银两。母亲出自大户人家,晓得这些东西的分量,便包好包袱,命孩子赶快将这包东西送回原处,等候失主认领。 自幼蒙受母亲言传身教的载扬,望着母亲肃穆的神情,没再说什么,马上动身往苍岭方向走去。 第二天的午罢时分,载扬才见从牛背陇上走下一失魂落魄的人,此君牵着马,无精打采地走到了牛脚腕凉亭。 这人正是失主。 失主是一徽州客,专门到各处搜珍觅宝,寻稀猎奇。前一天,从婺州乘马到台州会客,在栝苍古道的牛脚腕凉亭曾稍事歇息,放马在凉亭后啃草,自己则到凉亭下的山泉处喝点凉水,就着干粮消饥。吃罢点心,日头已经斜西,看着天色不早,便又匆匆赶路。 栝苍山道弯弯,一路上坡,到了南田驿站,投店住宿,松马解鞍,才知失了包袱。 这一惊非同小可,这可是自己真真正正的命根子啊!天黑已无回头路可走,躺在床上,苦思着自己一路的行程,眼巴巴地挨到天亮,便告辞店主,牵马往回寻找,于是再一次来到牛背陇下的这座凉亭。就看到了载扬,看到了载扬手中那个自己丢失的包袱。 载扬见到来人,心中也有数,经过盘问后,将包袱取出,率数交给客人。 徽州客走回头路原本是不抱希望,只是碰碰运气,没想到真能失物复得,自然是喜出望外,随手取出几锭银子赠给孩子,作为酬谢。载扬推手不受,说,如果收了,肯定会被母亲责骂。 客人感到非常奇怪,又见孩子少年老成,懂得孝义,便向孩子打听起他的家况。孩子也不隐瞒,竹筒倒豆般将家境和母亲的教诲作了一番叙述。客人听后,很是震撼,便不忙着赶路,执意要孩子引去见他的母亲。 返回溪头,来到载扬家。只见房屋低矮陈旧,几只雏鸡在母鸡的引领下在屋脚觅食,屋内阴暗,一张大床,一具旧橱,一眼羊角灶,加上一部纺车,四壁皆空,却收拾得整洁有序。母亲,则正在纺线。 徽州客不由得感慨万千,家贫如洗,得巨财却不动心,实在令人钦佩,心想:孝子贤母,日后必有所成也。 于是他劝说贤母,让孩子上学堂读书,留下了一些银两,给他们费用开支,以后每有空隙,便来溪头探望关顾母子。 自此以后,孝子贤母的名声,便开始在溪头街流传。 如此一晃十多年,载扬已经成人,靠着自己的辛劳和智慧赚了些钱,便筹资先后在好溪流域的溪头、五云、东渡等地造了四座大桥,沟通了台婺、温婺的通衢。 四座桥中工程量最大的是溪头大桥:溪面宽,桥脚深,拱桥搭架需要大量木料。他从上阁的山头财主身上募化了大批树木,编成木排放了下来,条石采自赤岩山,此山的岩质坚硬,又有韧性,不易风化。 经过若干时间的努力,一座贯穿东西,连接台婺通道的溪头大桥终于建成,桥长三十六丈,分成十三拱,用条石拱成。桥面宽丈余,两边竖立石柱、石板为护栏,石板上雕着飞禽走售和花草,两桥头蹬桥石级也有丈余宽,石级靠溪一边的台阶上建有几间桥殿,其中一间桥殿内立着几块桥碑,碑文记载着建桥经过和当时知县题写的贤母桥和贤母生平事迹。 后来,这桥就被称为贤母桥。碑文: 缙云有大溪,发源大盆山。屈曲行迳县境,凡二百里。跨溪而架木桥者三,崇高壮阔,皆胡陈吕氏所创建也。其溪自大盆山,西奔流凡八十里,迳胡陈。有桥曰:“贤母桥”。又八十里,迳县治前。有桥曰:“继义桥”。又十里,迳东渡。有桥曰:“竞爽桥”。皆督学朱文靖公士彦所命名也。其建桥之地,皆溪流浩漫,夏秋淫霖奔集,汹涌郁怒,有折木走石之势。当孔道行旅络绎相属,恒有没溺之患。吕氏有贤母蔡太孺人,素有济人志,闻而悯之。虑济以筏则易漂,架以木则易朽,度为永久计,非兴大工建石梁不可。顾家仅中人产,力不赡。尝以勖其子。临终命子载扬、载驯、载希曰:必成是桥,以遂吾志。载扬等乃以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先建胡陈大桥。至道光六年,载扬之子建盛复建县前大桥。七年,建盛之兄建始,又建东渡大桥。十余年间,三桥告成。其所费银数与桥之寻丈,详朱公碑记,余勿复赘也。然而,母之贤不可不志也。夫母贤而子能继其志,以济人为务。即成一桥,亦可以慰母心矣!乃子之子,又能推母济人之心以为心,复成一桥。是且可以成贤子未竟之业,而上慰贤母之心矣!乃弟之兄,又能与弟同推母济人之心,复成一桥。于是贤母之心益大慰矣!贤子未竟之业事竟成矣!名之曰贤母、曰继义、曰竞爽。岂非世济其美,名与实符,而贤孝著于一门,善义申于同室哉。然非母有人溺已溺之忧,具十世百世之量,虽欲济人必不能为之计永久,虑深远如此其周也。使其子非平日浃于义利之训与施济之善,亦不能谨守遗命,破产以集事,累年而呈功也。且其孙非习见慈爱之实,行乐善之贻谋,亦不能劳身苦思,沾体与工匠杂作于冰雪之中,以成此功也。是母也,可谓贤矣!子能成母之志,可谓孝矣!孙又能继其亲之志,可谓顺矣!呜呼,孰非母之贤,有以驯致此哉!岁丁未九月,余来视县事,过三桥而浏览焉。于以叹贤母之流泽孔长,而愿吕氏子孙之勿替引于无疆也!吕氏诸君子,余不及见,而得见载希及建盛。载希以子官光山知县,晋五品阶,为封翁,俭素无贵介态,能守母训。建盛为人朴诚无伪,见义勇为。家中无赀,捐巨金无难色。木石之役能躬亲,不以为苦,盖尤善体母志云。 大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岁次戊申署缙云县知县汤成烈撰 邑庠生曹勋敬书 碑后壶镇古云胡陈,当台婺孔道,且市缠在焉。行者络绎,每四九尤云集喧阗。渡水陡急,潦涨无期。旧日架木以渡,圯则济以筏,遭覆没者无虚岁。希母氏蔡实切心悯,谓必以巨桥济,弥留时犹眷眷遗命。男载扬、载修、载驯及希等泣承命勿敢忘。爱经始于嘉庆丁丑年七月戊辰日,落成于己卯年三月二十九日,孙建始、建盛、建阳、建元、建昌、建隆、建祥、建文、建武、建焕,曾孙祖宾等咸与于役。是桥成也,邑侯黄公作霖命曰“永济”,临海洪公蒙煊公为之记。然伯兄载扬以为县治、东渡二桥未成,非母志也,复命子建始、建盛当继而为之。于是建盛任县治桥,建始任东渡桥。道光七年,学宪朱文靖公按试处州,道经缙邑,适县治桥将就绪。明年,东渡桥将始事。邑侯续公立人以三桥缘起,上且请名。朱公曰:此母之贤不可略也。乃更此桥曰“贤母”,赐县治桥曰“继义”,预赐东渡桥曰“竞爽”,亲制《三桥合记》,以褒之。嗣是记三桥者,邑侯榕城张公惟孝,邑侯姜公士冠、慈溪周君炳。记继义桥者邑侯楚南谢公兴宗、邑侯古并续公立人、典史罗公万。记竟爽桥者邑侯南昌万公启封。跋三桥者,钱塘刘公杰人,具镌于石以行。兹奉邑侯汤果卿明府纂修邑志,纪三桥,搜艺文,复作此记,勒碑于斯。缘以三桥始末,并将从前作行者名氏书之于后,备览观焉。道光二十九年男载希谨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