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咸宾录
释义

《咸宾录》,地理资料集,明罗曰聚撰。全书共八卷,今存最早刊本是明代万历十九年刻本,藏于北京图书馆。

作者简介

作者,罗曰聚,字尚之,江西豫章人(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生平事迹今已不可考。只知他曾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过举人,因而大致推断当为明末人。他的父亲罗文博曾以考廉而授官怀庆。罗曰聚除著有此书外,据《江西通志》艺文目中载,尚另著一本《雅余集》,可惜已经亡佚。

早期经历

罗曰聚生逢明代末年,时边患屡起。东面有从日本来的海匪“倭寇”,屡屡骚扰沿海;东北面女真也日益强大,虎视眈眈,时刻都有可能挥兵南下;西北面有瓦剌和鞑靼,虽不再兴兵构衅,但仍不服明中央政权管辖,时时弄一些边地小摩擦。西南面少数民族地区则经常起义造反,民族矛盾一度很不缓和;东南沿海有西洋诸国前来商贸,也是亦商亦匪,除了骗占澳门外,还时不时在海上干些杀人越货的勾当,甚至还占据台湾,妄想弄一块殖民地做为大举侵华的跳板。一时间明政府可以称上是“四裔叛服,边火连天”。

另一方面,大量的经济文化交往也给封闭的中国带来一些新鲜的海风,明人还不是非常封闭,最起码不象清代那样闭关锁国,从郑和七次下西洋开始,明代东南地区商旅与南洋甚至非洲东北部的贸易往来就十分频繁,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的了解也日积月累,因而明人渴望了解外部世界。

时代著作

在这种背景下,明代许多文学家、史学家尤其喜欢谈论边防、海事、外夷等事务,出现了大批的著作,如《瀛涯揽胜》、《海语》、《赤雅》等等,但从全面、详细的角度来看,都没有《咸宾录》这样搜罗宏富、范围广泛,它堪为明代地理类著述中的佼佼者。

这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咸宾录》,是因为罗曰聚以明王朝为“天下共主”,所有四方的“虏、夷”都要来觐见朝贡。“咸”是“都”、“全部”的意思,“宾”则是“宾服”、“顺从”的意思,因此他站在明代统治阶级立场上行文的背景就可以清楚了解了。也有学者认为“咸宾”是以明王朝为主人,四海“夷狄”都来做客为宾,从而反映出明室国力强大,也能说通。

书目结构

此书共分八卷,按地理方位中的“东、西、南、北”划分为《北虏志》一卷、《东夷志》一卷、《西夷志》三卷、《南夷志》三卷。因为当时和北方后金政权正处于激烈的交锋状态,故将其放在首位,以示重视。“西夷”、“南夷”是明代主要的商贸对象,且长期和平交往,互相了解的多,因而卷帧稍多。

《北虏志》

《北虏志》一卷,历叙《鞑靼》、《兀良哈》二地,又在“兀良哈”后附有“女直”。《鞑靼》实际就是蒙古,该文历叙鞑靼之史,说其实乃北胡,是夏后氏的后代,夏桀死后,他的儿子獯粥携家逃至,以后演变为匈奴族。屡犯中原,虽在秦被蒙恬所败,后仍为边患,甚至白登之围,险些消灭汉高祖。后来汉朝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终将其击败。一部分西迁,一部分南附中原。匈奴势力衰弱后,代之而起的是鲜卑,也曾一统黄河以北。不久又被突厥所代,一时十分强大,隋、唐二朝都为此头痛不已,后又为回纥所败,回纥又为契丹所代,契丹也为蒙古所代,以至于明,屡次骚扰北境。书中还详细记载了明九边城防及战事,“土木堡之变”、“北京保卫战”等也都一一在案。直到俺答汗,二地才算和平共处。接着书中又记述了北方的气候、山川、人文、物产,可以算得上一部北方少数民族发展史。

《兀良哈》

《兀良哈》所记体裁和《鞑靼》相似,但专记鲜卑、契丹事。

《东夷志》一卷,历叙《朝鲜》、《女直》、《日本》、《琉球》四地。对于朝鲜,作者也详记其史,认为他们是箕子之后,燕人所建。其国人分为三韩:马韩、牟韩、辰韩,与中华基本上是友好相处。最后谈得是朝鲜地理人文。女直实际上就是女真,罗曰聚对其记载尤为详细,从其历史、地理、人文历叙其发展并对明政府在其地设卫所的政策倍加赞扬,认为“未烦介卒、不费斗粮,徒以圣诏一呼、归命纳土,遂设卫所、定贡额,永为东北藩篱,殆德过成周远矣”。日本与中国相交以久,罗曰聚从汉建武倭奴朝贡受封,概述其建国发展历史,尤重与中国的关系,详细记载了明代倭寇的来龙去脉、以及明朝军民反击取胜的全过程。最后又记载了日本的风俗、地理,最有趣的是对日本活火山爆发的记载,说:其山川有阿苏山,山石无故火起接天,云其上有夜光珠。

琉球为古代东海中的一个岛国,一直归属中华,直到满清时方被日本吞并。明代琉球遣使进贡。罗曰聚说其“雄视东南”,确有一定眼光,琉球群岛乃东海、南海之咽喉。中国海上之屏藩,可惜落入他人手,十分遗憾。

《西夷志》

《西夷志》三卷,记载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哈密、高昌、吐鲁番、鲁陈、于阗等,但大部分内容说得是今天南亚、西亚诸国的情况,如天竺、婆罗门,佛■、苏门答剌、默德那、天方、览邦、古里、阿丹、阿速、黑葛达、麻林、加异勒、敏真诚、纳失者罕、琐里、西洋琐里。有些已是非洲东北部的地名了。罗曰聚在书中记载了这些国家地理分布,历史概况、风俗特产,以及与中国的交往过程,是中国和上述地区民族与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记录大汇篡。

《西夷志》中用了整整一卷来记述吐蕃,将其历史、民族特征、与中原的往来一一记载下来,十分详细,可算上一部《吐蕃史》。

《南夷志》三卷,其中一卷所载乃今东南亚以至印度尼西亚以南各国,诸如安南、占城、真腊、爪哇、暹罗、满刺加、锡兰、吕宋、苏禄等三十余国。列举各国地理环境、人文风俗。其他二卷则记载我国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的情况,一卷是今天云南一带,包括广东、广西的少数民族,如曲靖、金齿、松潘、黎州、灭南边的缅甸、老挝,因为当时是中国属国,也被包含在内。另一卷则记载贵州高原到四川、西藏东南地区的各兄弟民族,如罗罗、犵狫老马人、獠人、狑人、犭充獞人等,尤其是贵南诸夷、五溪诸夷、三江诸夷等。虽众多民族,都能一一道来,有条不紊。但凡事关其民族历史、宗教、民俗,不依体例,一体俱录,具有很高的史料学、民俗学价值。

著作思想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对这些少数民族应用安抚的政策,不要诉诸武力,这种民族间和平共处的认识无疑有积极的意义。统观《咸宾录》一书,我们不难看到,罗曰聚的思想中,有一个大的中华民族的概念,尽管他以汉族为天下共主,但他毕竟承认这些夷狄都是黄帝子孙,如他说鞑靼是夏后氏之子孙,吐蕃是三苗后裔等等。这些思想对于增进民族团结具有很大的积极性。他不是把这些少数民族做为野人、低等民族,而是作为宾客著录,提出和平相处的政策。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罗日聚在书中,每记述一些民族或国家后,都有一小段评论,事涉外交、边防等等。从中,他提出许多有关边防的见解,在外交上也有自己的看法,如他对南夷诸国的评论中说:“海滨诸国、两粤亡命多归逃之,大都能导夷人作逆,如日本事、可概见也”因而他认为要严惩不贷、不可姑息容忍。

罗日聚所记述的民族与国家中,许多都没有文字。而罗曰聚根据我国史书上的大量记载,将其一一整理汇编,从而为今天了解上述地区的历史情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一些国家的历史也靠此才得以保存,成为如今他们国家修史的最原始的可靠资料。其功莫大焉。

宝贵资料

《咸宾录》中大量记载了各地的民俗、服饰、特产,这些记载都是宝贵的资料,尤其是民俗学的研究,因其研究对象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溯其源流很难把握,而罗曰聚的著作为民俗学者提供了各地至少在明代的风俗习惯的记录,这些现在绝大部分都不可见。当然,这些也都是罗曰聚抄录他书而成,但这一份文献整理的功劳也不可无视。就是他所引用的资料,有一些现在也散佚了。通过《咸宾录》,我们才能对其有些了解。

明代学术风气很不好,崇尚空谈,以后竟发展到专门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追求“性灵”,因而学者很少有谈实学的。清人评价明儒“正者多迂,鹜名者多奸”,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而罗曰聚在这种风气下,能本着经世致用的原则,整理汇编此书,其实干的学风就明显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学者。当然,他写此书的目的也有鼓吹封建统治者功德的一面,但主要目的还是想让学者藉此开阔眼界,丰富知识,真正达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对外交往故事

《咸宾录》在记述各朝各代的对外交往中,主要目光是集中在明代的,而明代边患自明中期开始就屡屡不绝,而且东西南北四面一齐来,头绪多而复杂,罗曰聚却能一一道来,有条不紊,其文字驾驭和史料剪裁都有其高人之处。尤其是万历年间前后的外交和边备,都是他亲眼所见者,秉笔直书,可证于正史。而且将其所述整理综合,不啻于一部明代边防史。

罗日聚著书时,已有西洋人利码窦等来华传教,天启年间的宰相徐光启也是崇信洋教,喜用洋法者,可见斯时欧洲各国与华交往不能算少,而罗日聚对此却视而不见,一字不书。要按照其著书体例来说,凡通贡者皆入,不贡者虽大国亦不录,则西洋各国亦非不来朝贡。《明史》载“佛郎机献红衣大炮以为贡”,就是明证。对此,暂时难以解释。只能引以为憾了。或者这些欧洲国家与华来往尚未形成记载,故罗曰聚无从得见,故而不录。也有可能。

轰动效果

此书一成,曾轰动一时,时人因其“赅备四裔、总其颠末、搜考丰富”而倍觉珍贵,名人大家多想方设法钞录其书。可见当时人对这种实用之书渴求之至。清代学者也承认罗曰聚的学术成就,并将《咸宾录》刻板发行,但因为其文中宣扬明代“一代声教之远”,为明统治者唱赞歌,而触怒清室,尤其是他关于《东夷志》中“女直”的记录,直接触痛了清统治者的隐私,因而在文字狱大兴,文网日密的情况下,《咸宾录》也在劫难逃,被列为禁书。

评价

清代《四库全书提要》上是这样评价该书的:“分列诸国之事,以东西南北为分,欲夸明代声教之远,故曰咸宾,其实多非朝贡之国,又叙事古今杂糅,标题人地混淆、亦颇无体例”。

这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不过,以今天看来,《咸宾录》中确实存在一些讹错,如苏门答剌在印度尼西亚一带,书中却把他弄到西亚去了。这种原因一个是作者不熟悉国外地理实况,只是根据古书中的记载,以讹传讹。另一个原因是时代之局限。对此,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自己读书时注意便是。

《咸宾录》的清刊本现在还未见,民国时期胡思敬辑《豫章丛书》时才有刻本问世。中华书局于1982年出版了《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将其校点刊出,颇便使用,是目前最好的也是最方便得到的本子。

此书收集当时中国边境和东洋、西洋各国史地资料颇多。有《豫章丛书》刊本及中华书局单行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2:2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