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仙岩洞 |
释义 | 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东南海滨、距县城海游25公里的仙岩洞,传说为神仙所造,有“台州海天胜境”之誉。据《临海志》载,南宋文天祥“至此募兵”。明朝洪武年间洞中建起“文信国公大忠祠”,仙岩洞遂遐迩闻名。 浙江三门县仙岩洞乘车出海游向东,经健跳渡琴江,再往南驶一刻钟,举目便见公路北侧,一块巨屏幕似的岩石耸立在一座小山上。巨岩的下部是一个黑黝黝的大洞,那就是仙岩洞。 放眼望北,雄浑巍伟的仙岩与嵯峨挺拔的石笋山峰比肩而立,与周围那绵延不断的青山构成了一幅壮美的图画。 当年文天祥就是受这幅画景的吸引,到仙岩驻足,留下许多佳话。田野尽头,穿过山坡上那片荫翳蔽日的松林,豁然开朗处有数百竿劲竹刺破了蓝天,那庞大的仙岩就从枝叶间递过了它的伟岸。路边有些许条石、三五岩块的地方是“着衣亭”旧址,因明清时大忠祠春秋二祭,官宦到此都须振衣弹冠以示恭敬。 再步几十级台阶,穿过仙月洞门,便到一个广一百多平方米,高十数米的长方平台。此台系条石堆砌而成,坚如城墙,外面爬满青藤,还有刻着瑞兽祥果的石板围栏。平台开阔幽静,登台极目山海,让你疲乏顿消。远处雾霭、礁岛、波涛,就是文公所赞“万象画图里,千崖玉界中”的海天风光。 面对峥嵘矗立的仙岩,必须仰而观之。横在洞口的石墙中间那副门联:“丹室辟洞天仙踪犹在,忠祠崇福地正气长存”,概括了仙岩洞的历史。仙岩洞晋时就成为道家修炼的洞府,那时称为“法云院”,宋时改称“百花清洞”。眼前那“第一洞天”四字门额是清光绪时留下的。洞内底部平坦外,数楹三层楼屋的残壁在诅咒那吞噬文明的野蛮,也透露了洞内兴盛时的气派。据《仙岩洞大忠祠录》所载,鼎盛时期洞中建筑高达七层,除三层楼屋、大忠祠以外还有栖云与望月二阁、昊天殿、半月宫、库亭、灶房等。 仙岩洞高数百仞、广四亩,东部壁上有精致的八仙浮雕及摩崖石刻。西部壁上布满大大小小的空穴,下有水随潮汐消长,上有悬崖前凸如檐,可竖十丈旗、坐千人。抗元义士张和孙以此为据点确为得天独厚。 洞内那座辉煌的大忠祠是新修的,格局依旧,且建于原址。在大忠祠内,抚摸明清时留下的三块碑刻,面对“忠”、“节”两块大字匾,眼前隐现出文丞相伫立船头遥望南天的身影,耳畔响起搞元义士张和孙于洞中招募兵勇时的呐喊,情不自禁地那当然起敬。 文天祥去温州后被封为信国公。南宋亡后,文天祥以及追随他搞元的杜浒、张和孙、胡文可、吕武四义士先后为国捐躯。人们感动于义士的凛然正气,留有他们足迹的仙岩洞就成为凭吊英魂的圣地。 清时台州“三杰”之一秦淳评仙岩洞大忠祠说:“虽瓯江、闽岭、崖山、庐陵、燕京皆有之,而岩洞之奇、山海之胜,应未有过于此者。” 仙岩洞与文天祥文信国公大忠祠,在浬浦镇(三岩片)仙岩村以北的仙岩山的仙岩洞内,距县城22.5公里。据仙岩大忠祠录记载,仙岩洞祠始建于晋代,称“法云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额为“百花清洞”。洞极高,洞内建三层楼房。由一层至二层,视界开豁,可望见山麓江水,至第三层直窥东海。三层之上,岩势益雄,凹处又分为两洞,左为文信国公大忠祠,右则为天然泉亭。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德二年(1276年)元军大举南下,文天祥受命去元营会谈,被伯颜扣留,押送大都(北京)。途经镇江时,文天祥与杜浒等12人深夜出逃。后驻足三门县城门(花桥)方前村张和孙(号哲斋)家。文天祥就在张和孙家与杜浒、吕武、胡文可等计议复宋大事,以仙岩洞为联络据点,筹集粮饷,训练义勇,伺机出击,收复失地。为了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台州的遗迹,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叶琰、邓景、张拔等捐产建祠。台州通判胡济世亦捐己俸置祀田。清乾垄嘉庆、光绪年间又整修过。近已辟为旅游景点。 台湾基隆市仙岩洞仙岩洞位在台湾省基隆西北方中正区的仙洞里,为一处天然的海蚀洞,海水即在洞旁,今因海岸上升缘故,与海已相距10多公尺。相传有仙人於此修道而登天,故名仙洞。 仙洞附近奇岩怪石林立,自然天成,景观引人。拾级而上,可见碑上『仙洞岩』三个字。洞前的石阶旁矗立一座大佛像,雄伟壮丽,可供人膜拜。 仙洞内主要可分主洞、右洞、左洞等,洞内清静幽暗,曲折蜿蜒,气氛神秘。主洞两侧石壁上,有许多佛雕、墨迹,唯妙唯肖,尽头也有一尊佛像,供人祀奉。右侧为一小洞,不易深入,可在洞口外焚香礼拜。左侧洞一片漆黑,游洞赭须自备照明灯前往。此洞宽窄起伏不一,时蹲时侧才可通行,约80公尺馀,则视野豁然开朗。 出仙洞旁有登山石梯,可达仙洞公园及圣安宫。仙洞公园上有个观景亭,可清晰看见货柜码头作业船只和基隆外港,颇有微景园之趣!圣安宫供俸妈祖,庇佑往来船只的平安,另新大庙正兴建中,指日可待。 另出仙洞旁向防波堤方向前行,左侧有座短山岭,岭上有一处废弃的古炮台,俗称『荷兰城』,景致亦可观。 开车:由基隆立交挢下,走忠一路 中山一路 中山四路 仁安街即可抵。 浙江衢州市仙岩洞仙岩洞,又名金仙岩,系一天然岩洞,座落在衢州市衢江区的樟潭街道红星村,距衢江新区仅一公里。洞坐北朝南,门前杂草丛生。甚是荒凉。洞口悬崖上刻有“仙岩洞天”四字,相传为明太祖朱元璋所书。洞内面积300平方米,洞内石刻密集,有自唐至清代名人摩崖石刻40余方,不少是两宋时期的石刻题记,洞内清晰可辫的石刻尚有37块,最大的有1.5平方米。其中关于方腊起义的一块最为珍贵。详细地记载了方腊起义失败的具体时间、起义的范围等等,人称方腊碑。石刻所记与正史记载大体相符。唐代刻石已湮灭,现存的大多为宋人所为。字体正、草、篆、隶尽有。作者题名有“无为杨杰”、“吴兴刘一止”等等。1986年至1988年,省文物局先后拨出专款7.70万元用以砌墙保护。 仙岩洞摩崖题刻1989年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省及周边城市均有较高知名度,周近还有天妃宫、林维雁故居、恐龙化石遗址等名胜古迹。 摩岩石刻真迹题词正在建设文化篆刻园和文化交流馆,形成观光、文化休闲、恐龙科普为特点的文化风景旅游区。 洞前原有寺庙,历代香火十分兴旺。现在每年的农历三十为庙会,香客众多。 仙岩洞摩崖题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年 代:宋 公布时间:1989年12月12日 位于衢州市衢江区樟潭镇红星村仙岩洞。洞内面积约300平方米,石刻文字于洞内红色砂岩壁上,地平面为葫芦形,洞口崖洞上方有“仙岩洞天”四字。洞内有石刻三十一处,部分字迹不清楚。书法有楷、行、草、隶、篆书各种。 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仙岩洞简述位于广西来宾市武宣县桐岭镇的旺田村,离209国道200米远。进入洞内映入眼帘的是那尊透着仙气的石像,岩顶及岩边上是奇形怪状的钟乳石,近岩洞左边的岩壁上,刻着几首依稀可见的古诗,据传说这是南宋建炎二年(1402年)惠帝朱允汶被其叔朱棣(即明成祖)攻打,出逃为僧,以后流落西南。到贵州(即今贵县)后曾云游到此,留下三首诗勒刻于岩内石壁之上的。因年代久远,字迹已有点模糊不清了,但字迹很工整,是用传统的方法刻的,后经武宣县文化旅游局用多种方法进行辩认,终又看到了真笔迹,现摘录如下: 诗一牢落西南四十秋,肃肃白发已盈头; 乾坤有憾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气散,朝元阁上雨声收;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诗二风尘一白忽南侵,天命潜移四海心; 凤返丹山红日远,龙归沧海碧云深; 紫微有象星环拱,玉漏无声水自沉; 遥想禁城今日夜,六宫犹望翠华临。 诗三读罢楞岩馨懒敲,笑看黄屋寄昙标; 南来瘴岭千层迥,北望天门万里遥; 款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裹龙袍; 百宫此日知何处,唯有百鸟早晚朝。 从诗的内容看,流露出其对宫廷的留恋,也道出其流浪生活的艰辛,被朱棣夺去帝位的悲哀。到清代武宣县名人绅士也在岩壁上留下诗句,其中一首是: 我来远览仙岩胜,翠嵂孤峰傍水流; 石蹬坐收千障景,蹊云踏破九天秋; 巢松英是纯阳鹤,野牧依稀老子牛; 入望八荒皆洞达,伟骖聊 ? 周游。 其他此诗道出了仙岩洞周围鹤岩内的优美环境以及到此游览的惬意。民国期间,武宣县把其列为八景之一,名“仙岩留迹半云封”。此岩奇迷有二:一是建文帝当时是否逃出为僧?是否僧游到此?据民国二十三年县志载“明追文惠帝四年,成祖兵入,夜逃出,落发为僧,曾住贵州,云游到此仙岩,遗诗三首刊岩;明史以为贵州道中作,贵县旧名贵州,当是在此(按岩壁刊石有长真子葆真子,乃其道道号也)。(摘自旺田村遗史记) 据说惠帝走后,此岩洞就留下了他的仙气,每逢初一、十五就有当地群众去烧香祈福,以求全家幸福安康。目前武宣县文化旅游局已对此岩洞投入资金进行修复,该镇政府也请专人进行看护以防受到人为破坏。现在,该仙岩洞已成为桐岭镇的一个历史遗物景点,路过此地的许多外地人,常常在路过时停车入内,驻足而望仙岩内的美景,用手抚摸那镌刻已有六百多年的古诗,似也感受到当时古人留下的气息!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