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仙佛寺石窟
释义

简介

在来凤县城东7公里的酉水河边佛潭岩上。相传始凿于东晋咸康年间(335一342)。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崖,耸立河畔,高约百 红色的山崖,耸立河畔,高约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阁三层。故称河中的潭为佛潭,河岸上的石山名曰仙佛岩,寺曰仙佛寺。

地理位置

仙佛寺石窟位于来凤县沙坨鱼种场关口上村酉水西岸。 始凿于初唐至盛唐时期,后历代均有增凿,清代于龛上设檐。有北龛、中龛、南龛和南侧中型龛四个较大佛龛,造像13尊;中型龛南侧并列16个小龛,一龛一佛。造像均采用圆雕技法。北端刻"仙佛寺"题名及"咸康元年五月"题字。窟前原建有山门、观音堂、钟鼓楼、大佛殿等,后与窟檐均在文革中被毁。

仙佛寺石窟不仅是长江中游、两湖地区唯一的唐代摩崖造像,同时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摩崖造像,其中通高6米的大型倚坐式弥勒佛像,不仅在两湖地区首屈一指,在国内也是较早、较大的实例之一。仙佛寺石窟以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我国石窟艺术风格及民间宗教信仰在长江中游地区的重大发展、变化,集中展现了长江中游唐至五代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石窟造型艺术,代表了两湖地区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是长江中游地区石窟艺术的杰出例证。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佛像

大佛坐于莲台之上,高约五米半,中间的大佛旁有小佛四尊,两侧的大佛,伴有小佛两尊,小梯高约两米。南有石窟群,刻有一米高的小佛十九尊,整座石窟全长三十五米。古寺上依绝壁,下临深潭,寺外古木参天,浓荫蔽日,青藤垂帘,清风徐徐,夏亦生寒。每当皓月当空,影映清潭,凭栏观赏,更觉景色宜人。曾有一首回文诗写道:“花开菊白桂争研,好景留人宜晚天,霞落潭中波漾影,纱笼树色月笼烟。”如将诗倒念,即:“烟笼月色树笼纱,影漾波中潭落霞,天晚宜人留景好,研争桂白菊开花。”

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旁边刻有“咸康元年五月”。据《来风县志》记载:“仅镌有记,仅余‘咸康元年五月’六字”。我国历史上曾有两个咸康王朝,一是东晋咸康,即公元三百三十五年,一是五代蜀主王衍的建元咸康,即公元九百二十五年。究竟为哪一个咸康年间所造,目前尚有争论,正在研究中。不管是哪个咸康年间所造,均是千年以上,时间是久远的。在千多年以前,能有如此的高超雕刻技巧,足见土家古代手工技术的发展程度。

在十年浩劫中,佛像被砸,经书古物被焚,庙寺被拆,碑、碣、基石被取,只是石壁上的摩石造像,还基本完整。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9 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