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威海卫行政长官署 |
释义 | 历史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以后,英国政府即在威海卫设立临时行政署,以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临时行政署的主要官员,由英国派驻威海卫的海军官员兼任,受英国驻华海军总司令的直接委任与指挥。次年改由英国陆军部直辖。1900年,始隶于英国殖民部。 职责殖民部接管威海卫后,随即颁布“威海卫地方政府组织法”,确定行政系统,组成“殖民政府——威海卫行政长官署”(位于今威海公安局处),长官署设最高行政长官一员,亦称威海卫办事大臣,由英皇直接任免。根据英国政府颁布的《一九〇一年枢密院威海卫法令》的规定,最高行政长官不仅辖理威海卫的一切行政事务,而且制定及颁布关于地方的一切法令,并执行威海卫高等法庭的审判,握有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其地位与英国各殖民地总督相同。行政长官以下,设有正华务司、副华务司、财政秘书、医官长等职,协助行政长官处理有关事宜。 警察英国统治威海的工具之一,是招募华人充任巡捕(即英警)。管理警务的副华务司1920年、1929年、1930年先后3批招收巡警210名.在码头区后营设总巡捕房,由英人巡查分管。租借区划分为3个区,即刘公岛、码头、四乡区,有巡捕198名,由3名英籍巡查分领。另有水上巡捕8名、司法巡捕u名。 刘公岛区。巡查领巡捕21人,负责岛卜警务、税务,管理刘公岛监狱。 码头区,巡查领巡捕75人,负责东山、南大桥,北竹岛3卡子(类似派出所)、衙门听差,稽查偷漏税和看守北仓看守所。 四乡区,巡查领巡捕102人分赴四乡要道、重要村镇各卡子。在远遥、田村、鹿道口、羊亭、小阮疃、草庙子、柳林、报信(邓家店)、孟家庄、杜家、北港西、盐滩、崮山后、温泉汤、长峰设15个卡子。根据各卡子所处地位不同,事务繁简,派驻巡捕数量不等,多者10余人,少者4人,酌设巡官或巡长统率,管理警务和地方治安,以维持其对威海人民的统治。8个卡子设有电话,紧急情况随时报告。各卡子巡捕按期调换,一般每年4月互相调换1次。 巡捕等级:巡捕,分3级:巡捕、巡长、巡官。 巡长,又称“考布”,所佩臂章为2道红杠,俗称“二道杠”; 巡官,又称“萨振特”,英文Sergonee的译音,所佩臂章为3道黄杠,俗称“三道杠”。在三道杠上加一英国国徽(狮、马、王帽一一形同虎头)徽章的则称“虎头萨振特。” 巡捕,除专职查税、衙门听差、零差外,还负责站岗、检查客店、娼妓、烟馆、赌场、船只,处理打仗斗殴和妨碍交通等。每天站岗8小时,分黑白班,各4小时。 特务视查。除巡捕外还有少数“视查”,俗称密探(特务),又称包打或巡捕便衣。视查是从“优秀”巡捕中选任,在华务司和副华务司直接指挥下,负责“抢诈明火、路劫、人命”以及民事案件侦查、暗访。因视查居住分散,每天上午9点以前,必须集体报告讨论前一天活动情况,分派下一天任务。 英国租占威海时期,消防设备颇为简单,仅有机器1架,式样陈旧。消防队员由巡捕担任,无专司其事者。 英国强占威海后,建立警察特务机构外,还利用其驻烟台、济南、青岛领事馆公职人员,进行特务活动,搜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情报。仅驻青岛领事馆,就有3任领事系英国特务。其搜集情报的内容: 一是政治情报。对当地政府施政建设、地丁、秋收等方针、政策、法令,军政要人任免、调用和在鲁活动,地方治安,政府与群众关系,群众思想倾向,各党派政治活动等情况。 二是经济情报。对农村经济作物生产、产量和农民生活状况等;商情价格、经营状况,进出口品种、产地、数量、销量等;土特产品,花生、食盐、海味品产量、质量、价格及出口量等;交通运输,海陆运输线路、工具、车船设备、载重等。 三是军事情报。外国在中国驻军派系、番号、调动、将领更调、士兵操练、纪律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