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仙都村 |
释义 | 1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湖头镇仙都村◎ 仙都裴氏家族简介仙都村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安溪县湖头镇,在镇政府驻地西南4.3公里处,海拔210米。原名山兜,1961年从高山村析出,雅化为仙都。1981年9月,因与官桥仙都同名改为山都。石钟溪贯穿村的中部,虎尾仑溪源于盆岭,经村的南部进入埔美村与石钟溪汇合。村委会设在山兜祖厝,辖9个自然村。与金谷镇洋内村交界处有宋小尖寨遗址,海拔约900米。村民主要为裴、钱、陈姓。泉州市市级社会实践基地慈山农中位于该村东北部,提供中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境内有始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七寨祖庙位于该村正东部。该村也是安溪铁观音的生产地之一,著名的盆岭观音赢得人们的赞赏。 ◎ 溯源据《裴氏人物志传》载:裴氏源出有熊氏,风姓,为黄帝之后裔。到伯益时,由舜赐姓嬴,与秦同姓。传至荦乡侯六世孙陵,被周僖王封为解 君( ,今山西闻喜裴城),才去“邑”从“衣”,以裴为姓。裴陵为裴姓得姓始祖,距今已有2680年,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裴陵十六世孙裴茂有四子:潜、徽、辑、绾。裴潜、裴绾世居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该村历史上曾出过59位宰相而闻名天下,现已改为宰相村),其族号为“中眷裴”,后裔散居得姓地河东一带,到唐代已传二十世,分为八裴十二族,至今已传七十三世。裴辑移居幽燕,其族号为“东眷裴”,至明代中期,已传三十六世。裴徽移居长安及西凉,其族号为“西眷裴”,至北宋已传二十四世。裴茂的五世孙裴诜与兄长之子裴瑾自河西归居解县洗马川,其族号为“洗马裴”。裴茂的七世孙裴邕渡江移居襄阳,八世孙寿孙移居寿春,其后裔在荆皖、吴郡一带繁衍,其族号为“南来吴裴”。以上几支合称为“三眷五房”。虽世远族分,但总出“三眷”之后。裴姓大多数以“河东”为郡望,以“绿野”(裴度别墅)为堂号。 裴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居第168位。 ◎ 入闽宋绍兴八年(1138年),裴廉(系任唐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四朝宰相裴度的十四世孙),字石湖,任福建都御史,始入闽邦。卸任后,居三山(今福州)。后因避战乱,应挚友朱熹邀请,迁居崇安县赤石村(今武夷山飞机场)。裴廉为入闽始祖。 又据《百家姓书库·裴》载:宋元间,裴氏子孙由河东宦游入闽,居福州,元末避乱迁居清流。至十世裴应章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 肇安湖头仙都《裴氏族谱》载:元初,裴一(属“中眷裴”,即裴廉六世孙,裴度二十世孙)进士出身,派往泉州路安溪县任职。卸任后与其祖父裴洙、父亲裴泗定居于感化里山兜(今湖头镇仙都村)。 ◎ 繁衍及外迁湖头仙都裴氏 仙都裴氏系裴洙的后裔,自元朝迁入仙都肇基,历明、清、民国至现在,已传三十世,分为18支派裔,分布于整个仙都村。还有部分后裔分布于湖头镇高山村、四角井居、宗成居和凤城镇北石居、上西居、朝阳居等。此外,据仙都《裴氏族谱》载:迁居省内外的有:“章”字辈有迁居建阳眉布,现已繁衍600多人。裴华举、裴礼兜、裴家彪的后裔迁居宁德飞鸾碗窑、碓头,现已繁衍400多人。十四世孙裴长积,因到德化县做官而留居德化城关,现已繁衍80多人。裴士苗、裴士鸾、裴士断到三明洋溪乡做工而定居,现有人口90余人。还有先后迁居江西沿山、贵溪等县,浙江泰顺、温州、乐清等地。清末民初,仙都裴氏因生活窘迫而背井离乡,迁居台、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现已繁衍1000多人。 ◎ 分布据2004年12月安溪县人口资料统计,安溪裴姓共2190人,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安溪姓氏中居第49位。主要分布见下表: 2004年12月安溪县裴姓人口主要分布情况 湖头镇 2154人 仙都村2117人,高山村尩后10人,船巷、四角井居6人,庙巷、宗成居3人,仁福、下东居5人,福寿村13人 凤城镇 25人 北石居6人,上西居4人,朝阳居3人,祥云居2人,东北居6人,凤山居4人 六、族谱与昭穆 《仙都裴氏族谱》 湖头镇仙都村裴氏族谱。新旧两套。一是旧谱牒。历代共六次修纂:约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由九世孙裴成吉始修;明崇祯十年(1637年)再修,十六世孙兴醇章懿氏纂述;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修,十六世孙晋裔序;雍正元年(1723年)四修,十七世孙大成华撷氏序;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修;民国13年(1924年)六修。现存手抄本2套,每套11卷。二是新谱牒。2001年2月湖头仙都成立重修《裴氏族谱》理事会,由裴春喜任名誉主任,裴受禄任主任,裴琴宗任副主任,聘请苏财源为主笔。新谱于2003年2月完成,排版印刷,共分2卷。主要内容有题词、旧谱序、重修谱序、新增族规、绿野堂世系图、历史人物录、当代人才录、历代世系图等。自十五世起昭穆: 字行:文章华国,诗礼传家,忠良葆世,仁孝光邦。毓秀钟灵,祖德宗功,金枝挺振,玉叶流芳。 ◎ 宗祠仙都裴氏宗祠 位于湖头镇仙都村南山角落,始建于明末,1997年由裴上海主持重新修葺。祠坐乾向巽兼亥巳(坐西北向东南),大厝式建筑,土木结构,二进布局,面阔五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大门联:“宰相世家晋裴柏;进士及第闽仙都。”大厅楹联:“源起裴柏,浴日补天传美誉;风承绿野,光宗耀祖谱新篇”、“衍绿野,声教言美法良,悉是宗功祖德;垂安溪,训词片字只语,无非贤传圣经”。 ◎ 人物(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已知职务职称名录 1. 曾任副县(处)级以上职务名表 姓 名 生年 原 籍 毕业院校(或文化程度) 曾 任 职 务 裴春喜 1931 湖头仙都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海军416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大校军衔(正师级) 裴水生 1946 湖头仙都 大专 永安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党组书记 裴碧峰 1952 湖头仙都 大专 福建省武夷工程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副处级) 裴再生 1957 湖头仙都 南京炮兵学校 厦门市湖里区建设局局长(正处级) 裴世辉 1961 湖头仙都 军校毕业(大专) 福建省公安消防总队副参谋长(正团级) 裴金佳 1963 湖头仙都 研究生 中共厦门市副市长(正厅级) 裴开贤 1966 湖头仙都 大学本科 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政治部干部处处长(正团级) 2. 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名录 裴回元 1943年生,中师学历,安溪县进修学校培训处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二)已知在台安溪籍名人录 裴旭生 1940年12月生,台湾国立阳明大学教授 裴柏磊 1973年4月生,台湾国立阳明大学医工博士 2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码头镇仙都村仙都村在码头镇政府驻地西南6公里处,仙都村委会设在南师第二附小边,聚落在高盖山西部丘陵山谷间。有祖厝、湖内、西垄、后房尾、骑路、对面、下三落、新三落、直墘尾、帮咸口、针坝尾、红砖、水井后、高院等14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村民500户1976人。有耕地500亩,山地3120亩,主种水稻、花生。有南师附小(仙都小学)、幼儿园、福寿水库。水泥路接通诗码公路。此地为著名爱国华侨黄仲咸先生故里。 ◎ 历史沿革仙都村原来俗称山兜,因地处高盖山麓而得名,后雅化称仙都。民国年间属仙都保,解放初属仙都乡,1984年为仙都村委会。 3 福建省泉州安溪县官桥镇仙都村地处官桥镇政府驻地北面3.2公里山坡地,海拔140米。三面环山,一面溪流,故原名山兜。抗日战争期间,厦门安溪公会会长林启成提议,将山兜改为仙都,隐喻此地是仙人居住地,沿用至今。村委会设在东头畲,辖11个自然村。村民主要为林、陈姓。 坑仔底 小溪流底处。 深 垅 山脉延伸的夹缝。 外 份 与岭头山交界处。 巷 口 该村出境处。民国初期,赤岭一举人曾为巷口题一楹联:“巷是陋巷,王道自有乐道;口非洞口,儒家胜似仙家。”流传至今。 4 福建省漳浦县马坪镇仙都村仙都村位于马坪镇的东部,与龙海市白水镇郊边村仅一山之隔。北有石过陂水库,东与前亭镇、白竹湖农场接壤。行政村辖山兜、溪仔、门口山、凤安、许厝、墟仔寨、潘厝、顶丘、顶厝、埔尾潭、莲池、后坑、城仔内、前黄、石井、福康、西洋墟、顶楼等18个自然村,全村共725户,3315人。 ◎ 历史沿革仙都于明清时属二十三都山兜保,仙都系山兜的雅称,民国时期属马坪乡(后与前亭合并为前坪乡)仙都保。 ◎ 姓氏源流全村有8个姓氏,其中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林姓2800人,陈姓1350人,潘姓1300人。此外有邱、涂、白、范、王等姓氏,原陆厝、许厝应姓陆、许,今已无此二姓。本村林姓属漳浦“路下林”,先祖居深土东庵,明初,徙居前亭过港后段社。后裔有兄弟二人,兄林景亮,移居港尾(今属龙海市)世林社;弟林源亮,于明正德间移居仙都社,为仙都林氏始祖。林源亮生四子,长、次、三子后裔传今仙都林氏,第四子移居华安,后裔兴旺,所居地也命名为仙都,即今华安县仙都镇一带。仙都林氏祖祠为“世德堂”,灯号为“世首都督”、“文武世家”。辈序原有24字,据传乌石探花林士章再添8字,共32字,依次为:祖宗沃泽,悠久无疆,启衍良发,世永维功,庆有馀裕,亿万斯联(年),赞诸成章,接协绵长。今在世人属18世至24世。另有部分林氏从白水营溪头迁入,居住过溪仔社。本村陈姓原居于马坪顶墟社,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陈氏裔孙12人到仙都门口山守祖墓,后定居于门口山和凤安社,传下后裔。本村潘氏原居于白水营郊边村下坛社。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潘氏兄弟3人到许厝定居衍族。本村涂姓,原居住在倒头溪社。明代出进士涂一榛(移居前亭顶埕),建石过陂水库时,倒头溪社住民搬迁到仙都村。白氏、范氏、王氏于1960年后,从安溪座桥、龙文镇和南安仑苍镇迁来。 ◎ 经济状况全村土地有耕地3003亩,其中水田1262亩,农地1741亩,有大片山地造林、种果,村民以农业种植为主要经济收入。作物有水稻、番薯、蔬菜、大豆、花生等,果树有荔枝、龙眼、桃李等。 ◎ 社区建设该村有乡道通马坪镇和通石过陂水库。小学一所,创办于1923年,校园面积668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16平方米。有16班,教师16人,学生463人。 ◎ 文物古迹该村有神庙两座:一为“仙都宫”,祀保生大帝,始建于元代,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扩建;一为“陆凤仙宫”,祀明太史林偕春(今云霄人),俗称太师公,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