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贤子夏公祠堂碑记 |
释义 | 先贤子夏公祠堂碑,此碑刻保存在山东省菏泽市子夏祠堂外,在《钜野族谱》中最早的谱牒序文,是明末崇祯八年(1635年)兖西观察使冒起宗所撰,当时冒起宗奉命赴钜野诏封卜氏主*祀官。 基本信息《钜野族谱》未将此碑文录入族谱,不过《丰县族谱》却将此明朝碑文记录在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806年)谱序之后。原因为:光绪三十四年丰县族支修谱后不久,接到钜野县“卜翰林”宪章公以宗主身份通知丰县卜氏前往续谱,因为过去虽同为卜氏宗亲,但是未曾有过交往。对此,卜氏族老认为是件好事,于是以丰县六里河克宽公为首的几位族长携带丰县《卜氏大宗谱》抵达“翰林”之乡。因谱中所载与钜野族谱相异,且有二千多年的序文,宪章公令丰县族老将其弃之,另行接续到《钜野族谱》,克宽公当即反对,并忿然离开。因此地离曹州不远,根据族谱所述有子夏公墓,便一行赴商公墓祠拜谒先祖,并将《卜子碑文》抄录带回,载入了丰县《卜氏大宗谱》。 碑文原文先贤子夏公祠堂碑记[菏泽] 明崇祯·冒起宗 崇祯甲戊,予观察曹濮。曹濮北错燕赵,南与大梁邻,固萑苻薮。时流寇东漫,数往来雍豫间。余奉玺书,治兵矢,不负明天子任使。以期会出勒骑射鼓之,驷铁乘黄不介而驰磬控若翼纵送若组习坐作易旌旗铸于将冶佛郎,将试八阵六花,日讨军实而训之已乃赧然叹曰:孔子至于卫,曰军旅之事,末之学也。余孔子徒,不能化民成俗,使卖剑买犊,外户不闭,而犹勤吾师帅蒐苗狝狩啴啴然。与未合之士,如飞如翰,是俎豆不足,折冲而以死恐不畏死者,文学饰治之谓何曹濮故帝邱丘,卫地也。昔者孔子没,子夏退,而老于西河。西河之民疑子夏于夫子,夫子之门。所称文学则游夏,而政事如由,犹然哂之。他日闻弦歌武城莞尔学道予不敏,即不能遵领恶全好之训,而西河在仰文侯所师致五至而行三无达礼乐之源不亦可乎?何介介然。知方之是极耶爰奉圣祖,六言揭日月示之俾民投戈讲艺以暇日修孝悌忠信之业懿亲有讼者同狴执之予心如结点对圣贤幸飞蝗出境甘霖,应吁民生之不易。稍稍有定,志已修废,举坠勒。大夫宁武子于石展其墓酧之,而卜子祠阙如曷以风焉。敬即卿大夫五更咨之用质诸志,咸谓卜子,名商,字子夏,卫人。少孔子四十四岁,曹州卜堌都其故里也。往直指钟公,化民创祠祀之。州大夫吴邦相表其闾,州大夫周鼎封其墓,而华表焉。祠之就圮会乡人士谋更新之。予嘉其意,损饩俸,成缙绅文老,毅然进曰是宜记记使相辞命也。既奠骏奔走已而思天下大矣。治天下盖戛戛乎?难矣。乃吾文学言之,恒曰:指掌曰运掌何易易耶传不云乎礼乐明备,天地官矣。夫子独与颜渊商酌四代而间居子卜子言五至三无五起三无私盖创建于六籍也。微矣乎?无体之礼,无声之乐,无服之丧,拳拳焉。证响以诗之所近其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言之美矣。大真足以祗上帝而式九围,与危微雅颂之旨相映络。史称卜子,好论精微,而习于诗素绚之说,居然无声无体之意焉。异日撰夫子微言六十四人中舍卜子谁主笔。今卜子所言诗,与子贡并传而易春秋,则口授于仲尼,传之公谷谂间居所问答后。先回赐入室矣摘辅象曰子夏握正是谓受象弟子行亦云迎送必敬,上交下交,若截焉。是卜商之行也。其自言曰:君子渐于饥寒而志不僻銙于五兵,而辞不慑临大事,不忘昔席之言。又曰:学者损失其自多以虚受人故能成其满博也。天道成而必变凡持满而能久者未尝有也。故曰:自贤者天下之言不入于耳矣。观其奉曾子之督责曰:吾过矣。吾离群之索居,亦已久矣。何躬行耶?然衣悬鹑而守道不仕,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争。利于蚤甲而丧其掌独魏文侯折节得受经艺,而咨政焉。侯尝客段干木每过其闾,未尝不轼。时秦欲伐魏,左右曰:魏君贤人也。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夫文侯师子夏段干木,而虎狼之秦不敢窥。俎豆之贤于军旅远矣。卜子吾师也。吾不敏。请从事于五起三无,达礼乐之原,以正是四国又何萑苻之足虞。而民俗之不雅,化俗之不长厚耶。三老子弟谓卜子所著诗解,近刻于李太史本。宁所谓编蓬者,世未有传焉。祠成于崇祯乙亥之暮春,墓在曹州城西北十里之卜堌都。与宁武子墓相望云。其云礽之可稽者,则六十七世,万年万诏六十八世,学美学玉孟秋孟冬六十九世,光先承先亦可谓神虬,修尾杜若余香矣时。 崇祯八年正月朔 钦差分巡兖西 整饰曹濮 开明怀庆 督理屯田马政 河道水利粮饷兵备 山东提刑案察司佥事 赐进士出身 前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 如皋后学 冒起宗 撰并书 译文:崇祯甲戌年间,我任曹濮的观察使。曹州至濮阳一带,北接燕赵,南方与大梁相邻。所以,当盗匪横行时,流寇向东侵漫,往来于雍州、豫州之间。我奉皇帝之命,整治兵乱。不负大明天子的使命,希望有所建树,统帅士兵,进行讨伐,精兵强将,金戈铁马,无不奋力而为。所以调兵谴将好象鸟翅膀一样灵活,进攻追击犹如编织一样有序。军纪严明,有口皆碑,为士兵所称道。作战多次,屡建战功。六月间,我催办军用物资,并对士兵进行训诫。此时,我内心倍感内疚。叹息说:“从前,孔子到达卫国,曾经说过,军旅的事情,他不曾学习过。我是读书人,是孔子的弟子,却不仅没有教化民众,使他们有良好的习俗,卖掉兵器,购置牲畜,从事农耕而安居乐业,而且还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使民众饱受征战之苦。这的确是社稷的不幸,是国家的实力不足以击败敌人所造成的啊,并且是用处死来恫吓那些不怕死的人们,真不知历史上所说的以文治天下大治是怎样的局面。” 曹濮这地方是古代的帝丘(地名),属于卫。从前孔子辞世,卜子夏引退在西河讲学,并一直在那里生活到老年。所以西河的人们都错把子夏当成孔子。在孔子的门生中,能以文学著称于世的,只有子游和子夏。而像子路一样从事政事,孔子是不赞同的。像言子游一样在武城从事礼乐教化,使民众受益,是为人所称道的。 我不聪慧,不能遵循因势利导,使民向善的古训,造福于民,与先圣的礼乐教化百姓的遗风相比,倍感惭愧内疚。但是,仰慕魏文侯所遵循的,致力于“五至”、倡导“三无”,以达到用礼乐教化民众的效果,不也是可以的吗?为什么还渴求用其他办法来呢?我奉旨治匪安民,衷心希望他们能放下手中的刀枪,习练礼乐,农闲时修习忠、信、孝、悌的礼义。看到有的人因争执诉讼公堂,饱受牢狱之苦,我着实心感不安。在圣贤墓前能值的庆幸的是,现在蝗灾消退,天降甘霖,百姓生计已经有所依靠,我决心重新振兴因治匪而造成荒废的事业,从事礼乐教化,让黎民百姓过上好日子。所以将宁武子的事业刻在石碑上,并拓展他的墓茔作为回报。但是,卜子祠还没有修整完备,这样怎能教化百姓呢?我怀着尊敬的心情,走访了卿大夫以及当地的德高望重人士,了解有关卜子祠的情况。他们都说,卜子名商,字子夏,春秋时卫国人,是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少四十四岁,曹州卜堌都是他的故里。从前,直指使钟公为了教化百姓,从事礼乐,而修建了卜子祠堂来祭祀他,州大夫吴邦相,在乡里表彰卜子的事迹,州大夫周鼎,为卜子夏的坟墓进行了修整,用这些方式来褒扬他。如今卜子祠将近倾倒,正赶上乡里人士商议着从新修缮。我非常赞同他们这种善举,也慷慨解囊给予资助。祠堂落成时,乡里名流,文人学士纷纷提议这样重大的事情,应该写篇文章记录下来。祠堂建成后,心愿了却了,所有的人都去忙各自的事了。 我常想,要把一个泱泱大国治理得有条不紊,是一件多么难的事啊,哪能象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呢!《左传》中不是也说了吗,用礼乐教化臣民,这是取法于天地间的自然法则。孔子与颜渊商酌,曾一年四季避人而独居。卜商所说的“五至”、“三无”、“五起”、“三私”,应该是从《诗》、《书》、《礼》、《易》、《乐》、《春秋》这六部书籍中总结出来的吧。“无体之礼”、“无声之乐”、“无服之丧”,这不正是与《诗》的宗旨相对应吗?“天无私覆,无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这些话说的是多么精确与深奥呀!这些精辟之言上可以安定国家,下能够规范平民百姓,与高深精微的《雅》、《颂》篇章的主旨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史记》中称:人说卜子夏擅长讲述深刻的道理,从《诗经》中所领悟到的,居然与“三无”的主旨相应和,将来能够把孔子的微言大义记下来的,六十四人中除了卜子夏还能有谁呢?现在卜商所宣说的《诗经》是与子贡一起编纂的,已成定论。而所传颂的《春秋》则是由孔子口授,根据《公羊传》、《谷梁传》,卜子夏笔录整理的。卜子熟知并记录了孔子闲居期间的言论话语,其学问比颜回、端木赐都较早达到了精深的阶段。当时的通译官曾说:由卜商迎来送往,毕恭毕敬,上下礼仪号整规范,真令人敬佩啊。卜子夏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虽挨饿受冻,不可以没有远大志向;虽有强大的武力相逼迫,不可以被威慑;虽面临大事决断,不可以忘掉平时所讲习的忠义之言。”他还说:“做说问的人,只有自己谦逊,多向别人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博大精深的境界。自然规律就是:盈则亏,满则损。盈并且满之后而不向亏和损发生变化,这是不存在的。所以说,凡是认为自己是贤能的人,那么他就谁的话语也听不进去了。”而对曾子的批评指责,卜子夏说:“这是我的过错啊,我离群索居时间太长了,如何能身体力行呢?这样我虽衣服破烂不堪,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入仕途。傲慢自大的诸侯,我不愿当他的大臣,轻视自大的大夫,我不愿见他的第二面;在斤斤计较中争名夺利,又失去了我的原有本色。”在所有的诸侯中,只有魏文侯能屈尊行贵而得到了以诗书礼义强国安民的实惠。魏文侯曾经把段干木当作上宾,每当经过他的住处时,文侯必定行礼致敬。当时,秦国征伐魏国,秦国的大臣都反对说:“魏文侯可是个贤良的人啊,魏国也是个崇尚礼义的国家,百姓们都称道文侯的仁政,全国上下精诚团结,现在还不到攻打他的时候。”文侯因此而得到诸侯国的赞誉。魏文侯拜卜子夏、段木干为师,使得有虎狼之称的秦国都不敢对魏国轻举妄动。这样看来,文学礼义的教化作用比军事武力的作用可强的多了。 我一直把卜子夏当成我的先师,但是我不聪慧,那么让我从“五起”、“三无”这些最基本的礼乐教化做起,以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这样,还愁盗贼不被铲平,民俗不雅、世风不厚吗? 三老及其随从人员所说的卜子夏著作《诗,解》,最近在李太史那里刻印,即将刊行于世。这本是宁武子所说的《编蓬》一书,是世上所不曾流传的。 卜子祠堂建成于崇祯乙亥年暮春,墓在曹州西北十里卜堌都,与宁武子墓相对峙。 有证可考卜子夏的孙辈们是:六十七世万年万治,六十八世学美学玉,六十九世孟秋孟冬,七十世是光先承先。 崇祯八年正月初一 钦差分巡兖西整饰曹濮开明怀庆督理屯田马政河道和水利粮饷的兵备,山东提刑案察司佥事,赐进士出身,前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 如皋后学冒起宗撰并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