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先擒后纵 |
释义 | 释义【先擒后纵】 凡将谜底或谜面词假设作某个事物或人物,因感其尚有缺义,便先取词外文义补足,而后再申明舍去他义,重归本词释义,这种谜法叫“先擒后纵”。 示例如: 伲(猜《史记》一句)折中于夫子“伲”如假定作“仲尼”(孔丘字仲尼,儒家尊称孔夫子),则缺一“中”字。因而谜底先求“中”字外援,往“伲”字里补进,使之成“仲尼”,与“(孔)夫子”对应。这是“先擒”。而后以“折”字说明“仲尼”折损“中”字,重归本题。这是“后纵”。此谜是谜底为面申达亏缺字素(“中”)的谜例。 诸(猜古官名)太子中舍人“诸”字假定为“储”(储君,即太子),缺一立人。因此“诸”加“亻”成“储”(先擒),才与“太子”通义;“中舍人”由官名别解,指在“储”中舍去“人(亻)”(后纵),重成“诸”字本形。 上引两例,均是“以底说面”。另举“以面说底”的谜例如下: 慰亭去世(猜明代人名)袁凯此谜先把“袁凯”联想作近代军阀袁世凯(缺一“世”字)。题面的“慰亭”是袁世凯的字,与名通义;再别解“去世”,以“去”作消脱词,申明排除“世”字,重成原来的真底“袁凯”。 “先擒后纵”与“面为底圆”、“底为面圆”两法的不同处是:一是用消脱解谜,一是添补说谜。其共同处是:都于谜底或谜面用联想事物或人物入谜,都必须经过通义借代互为扣合。因而,底和面上的通义借代词,便为此类谜定下的基调。如无这个关系,消脱词和添补词便会成为无目的的闲词。如有一谜,以“兴青苗,倡新法,介而推之”猜《三国演义》人名“王甫”。其中“兴青苗,倡新法”是王安石(字介甫)做的事,本指事物非指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