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夏村
释义

1.福建省武平县城厢乡夏村

简介

夏村为原来的下村自然村。地处闽西山区武平县城厢乡东云,位于武平县城东北五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省道205线穿境而过;环境优越,位于美丽原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山山麓。

历史沿革

夏村宋时隶属武平县永宁乡;明朝时乡改里,夏村属于信顺团里东团乡;民国初年归属县城区下东团乡;民国24年,国民政府实行保甲制,夏村属于第一区;民国31年,撤区,夏村改隶城厢镇东团保;苏维埃时期,属于城厢区东云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属于城厢区,1950年废保甲后,归属城厢区东云村;1958年,撤区并乡,划归万安乡东云农业社;1961年,属城郊公社东云大队;1964年属城关公社东风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大队,归属城厢乡东云村。

居民人口

本地区历史上为闽越族和畲族的聚居之地。现在村子里还有一脉钟姓畲族在此居住,跟武平其他地方的畲族人相似,这些钟姓畲族的户口民族属性并不是畲族,而是汉族,所以在武平流传着一句话:"孙子是畲族,爷爷不是畲族。"即由于武平是畲族的祖居地、大本营,这里的畲族没有得到确认,那些迁到外地的畲族反而被定性为畲族了。

除了畲族,本村其余村民均属客家人。

本村通行客家话武平方言城区片语言。

2.山西省 河津市 柴家乡 夏村

地理位置

夏村位于河津市的边沿地带,南和万荣县西张村和上阳村交界,东和北于山王村接壤,西和北张村为邻,地理座标为北纬35度,东经112度左右,是一个具有历史远久的自然村,历史上山王建都称耿国时期,夏村是通往耿国的唯一关口,号称:古耿阳关“,村的四周曾建造各种庙宇多达30余座。被历代毁于一旦,现仅存明代创始建筑于青代道光13年重修的古老舞台一座。现有3个居民小组,1100余口人,其中党员27名,耕地面积3400余亩,其中水地1600余亩,分别分布在九沟十八岔二十四个干圪塔上,地理条件纯属丘陵山坡地带。

发展现状

历任各层领导班子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带领村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在贫脊的土地上,战天斗地与64年曾获得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光荣称号,并光荣出席山西省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的表彰大会。70年代兴修水利新打深井5眼,自筹资金创建自来水库一座,使全村村民用上了自来水。90年代修筑宽7米,厚20公分的混泥土通村道路1.5公里,彻底解决了农副产品外运难的局面。2008年创建教学楼一座,硬化村巷道3000余米。

农业发展状况

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开展,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构造稳定的和谐社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搞活多种经营,全村在原红富士品种的基础上更新换代相继发展成早熟,品质好,口味佳的美八、伏锦、花冠等特早熟优良品种共计150余亩,年产优质商品苹果15万斤,曾运销河南、福建、湖南一带。各种早、中、晚熟的桃树100亩(如桃王、大九宝、晚九宝、盘桃、五月鲜、雨花露等年产鲜桃30万斤左右。杏树以红合保、金太阳、红锋为主100亩年产商品杏20万斤。酸甜各具风味的石榴50亩年产2万斤,并利用野生的酸枣嫁接的梨枣、冬枣、晋枣等优良品种1万株,年产鲜枣20万斤。

葡萄是我村的支柱产业,共有种植面积400余亩,其中江雅品种200亩,该品种具有成熟早的特点,一般在7月份可上市,经济价值极高,它具有颗粒大而紧凑,色泽黑红艳丽,口味酸甜适中,晶莹透明,并具有降低血压、生津利尿祛湿等作用,药用价值甚高。维多利亚品种,含糖量高,颗粒系马奶形的黄绿色,粒大而透明,味道极甜,属早熟品种,经济价值高,早丰产、病害少是目前发展的绿色食品之一。胡太八号品种,属中熟品种,颗粒特大而紧凑,色泽黑红色,口味酸甜适中,产量大而稳,生果力强,病害少,生长旺盛。根系发大,好管理易丰产。全村年产商品80—100万斤,运销河南、兰州、河北一带。

养殖业方面,全村其养殖产蛋鸡15000余只,年产鲜蛋54000斤,曾运销河南、三门峡、铝厂一带。养羊500余只,就地销售。养牛100余头,作为繁殖和供应当地的肉食。养猪200余头。

另外兼种各种蔬菜,小棚覆盖南瓜30余亩,小葱苗50亩,小棚覆盖西红柿50亩等。

医药科技方面,有生活面瘫的特色专科俗称歪嘴疯治疗李培英在祖传外敷膏药的基础上,探讨研究出液体外“敷搽剂”面瘫水仲是面瘫前一周的最佳治疗期,能使恢复速度大有提高。

新一届团结奋斗的领导班子,在三中全会的精神鼓舞下,在各级领导的具体指导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继续开展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促进村民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彻底改变农村农业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研发搞活多种经营,组织经济合作体,走规模生产,合作经营之路并积极探索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大力实施土地整理项目,进一步促进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为农民增收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早日实现生活水平达小康而努力奋斗。

3.北京 房山区 石楼镇 夏村

夏村由来

唐朝成村,因当时主要姓氏为夏而得名。

地理位置

位置处于房山城(原区政府)与窦店镇之间,房山大石河沿线,西岸。

房良路,石夏路交汇处。距离窦店约两公里,距离房山城约3.5公,地理位置较为重要。

基本情况

夏村人口约1000余户,人口3000余人,是周围比较大的村庄,村中配备幼儿园,小学,中学,基础教育齐备。

早期夏村分为12个村小队,以玉米,小麦粮食生产为主。

村中心中要为2队,4队,7队,1队,3队,

村北为8队,之前有长年泉眼,因周围盛产石料,多被挖掘,故称8队大坑,长年有水。

村东北,大石河东岸有5队,因长期在河对岸,和东岸的村庄在经济上比较进。

目前夏村正在开发房地产项目,但项目是否合法,及项目可持续性需要探讨。

夏村工农业设施有玻璃生产场,鱼池,蔬菜种植基地。现在比较重要的产业为物流,种植,建筑,养殖。

夏村本村西北部有本村殡葬坟地。

4.山东省汶上县白石乡夏村

简介

夏村地处白石乡西南,距乡驻地4公里处。东临李军路1.5公里,西距琵琶山引汶灌溉渠1公里,南与苑庄镇接壤,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7公顷,375户,1437人。

由来

夏氏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汶邑西迁至昙山南定居,因姓氏取名夏村。

古迹

荣子墓位于夏村北1公里昙山西北隅。荣子,名旗,字子祺,春秋时期成邑人。今汶上县。曾从孔子学六艺,是孔子72贤之一。他游汶水昙峰西望,见昙峰苍翠葱茏,汶水荡漾西流,民风醇厚,物阜民丰,遂情逸神往,迁居于此,卒后葬于昙山西北麓。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立庙。唐、宋、明三朝先后追封为雩娄伯、厌次侯、先贤荣子。早年墓旁立有石碑一座,上记荣氏思想生平。2007年农历10月1日,众多荣氏子孙来到昙山,举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动。

山仁堂位于昙山西隅,为一山涧平地,呈半圆形,地势平坦。内有建筑,乡人称为“山仁堂”。堂内正殿3间,南北厢房各3间。正殿内供奉文昌帝君,为读书人所崇奉。南北两厢房为学堂,历代当地学人曾在此读书、讲学。学堂旁立有石磨、石碾,是读书人碾米磨面的生活用具。山堂中有一口大钟,高米余,鸣奏时响彻山谷。山堂西北处,立有乾隆年间石碑,上书“天下第一山”,后此碑被运往济宁。山堂西百米处,有戏楼,座西朝东,六梁四柱,砖木结构,石彻台底。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昙山庙会便戏班演出。庙会期间,满山遍野,求佛进香的、玩杂耍的、吹糖人的、卖香纸烟茶的、卖丸子包子的、卖糖葫芦的,遍布各路口,以致野兔跳进汤锅的奇事时有发生。山堂与戏楼之间有一山泉,形如水瓢,内有两孔,名曰“牛鼻泉”,泉水甘甜,水满不溢。是山堂学子、游人汲水处。昙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众多传说,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