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厦门大学预防医学系
释义

简介

历史沿革

经2004年第3次厦门大学校长办公会研究(厦大人〔2004〕39号)决定,厦门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于2004年5月21日成立。2004年9月,首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入学,招生60人。现有职工16人,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5名,90%以上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实验技术人员均具有硕士学位。

学科设置

预防医学系建有理化因素监测、分子流行病学、生物学效应、生物因素监测、等5个功能实验区,拥有大量贵重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目前已把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卫生监督所、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等单位作为本科实习基地。

预防医学系将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国际化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依托厦门大学的学科优势办出具有特色的学科。

机构设置

机构

领导

李红卫 副主任 赵本华 工会组长

方 亚 书 记

教学

预防医学系设预防医学五年制本科专业,2004年9月首届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入学,每年招生60人左右,目前在校学生300人。

预防医学系共承担15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专业,同时还承担多门全校性选修课,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30余部。

课程设置

院系通识课程(必修)  预防医学导论

学科类方向性课程
(必修)  卫生统计学 卫生毒理学 流行病学
卫生法规 公共卫生学
社会医学
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
预防医学综合实验

学科类方向性课程
(选修)  社区卫生学 医学人口学 健康教育学
卫生经济学 卫生事业管理 公共卫生信息学

学科类方向性通修课程
(选修)  疾病预防控制方向  行为医学 健康危险度评价
妇幼保健 微量元素与健康
老年医学 灾害医学
康复医学 伤害流行病学
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卫生管理方向  卫生政策学 健康相关产品管理
市场营销 危险化学品管理
医疗保险 放射卫生与管理
医院管理学 卫生人力规划
医学社会学
公共关系和大众传媒
医院获得性感染和管理

卫生监督与执法方向  医疗保险 卫生政策学
医学社会学 放射卫生与管理
医院管理学 危险化学品管理
健康相关产品管理  注:预防医学系课程介绍

实验室建设关系到预防医学系教学、科研与对外服务工作的全局。预防医学专业实验室将打破预防医学原有的二级学科界限和格局,进行重新优化和整合,将实验室划分为5个功能实验区:理化因素监测检验室、生物因素监测检验室、环境因素生物学效应检测室、分子流行病学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与数据处理中心,可完全满足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基地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非常重要的毕业实习场所,常见疾病的预防控制、卫生监测以及公共卫生监督与管理是本科学生必备的技能。为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定、高水平的实习基地。预防医学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实习基地建设必须与社会实践工作密切结合。目前已经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有厦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厦门市卫生监督所和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并通过实践教学、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来建设、巩固和发展实习基地。

科研

预防医学系的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开展防控研究,主持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科研经费达200多万元,发表论文100余篇,在SCI或EI收录20余篇。

研究生教育

预防医学系充分联合校内资源,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进行着积极地努力,已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和公共事务学院联合招收研究生,并正申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此外,预防医学系还与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联合办了公共卫生硕士(MPH)学位班。

规划

根据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医学院预防医学系的基本现状和定位,借鉴发达国家预防医学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先进经验,本着预防医学系的定位与医学院的整体发展相协调的基本思路,体现超前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协调的原则,制定预防医学系“十一五”(2006-2010)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

预防医学系建设中的主题是发展,主线是学科建设,目标是国际化,动力是创新。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杜绝飘忽不定的功利主义思想,本着“不求大而全,只求好而优,突出重点,办成特色”、 “有所不争,有所力争”的原则,明确定位,明晰目标,坚持“特有、独有、需要”的学科发展总体方针,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学科建设做实、做牢;要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不拘泥于形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服务于卫生改革和重大疾病的预防为宗旨,制定预防医学系学科发展建设规划。

奋斗目标

(1)密切跟踪预防医学的前沿领域,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体系;承办长学制预防医学专业,力争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2)打破原有二级学科模式,优化学科设置,建立以研究型为主的学科群,带动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的全面发展;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广纳人才,尤其要加快加快引进领军人物的步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能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和国际化竞争需求的富有团结协作精神的师资队伍,实现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的跨越式发展;

(4)加强科学研究,立足厦门地区,辐射东南地区,围绕该地区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瞄准国际上最先进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凝练学科方向,力争在某个研究领域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5)加强实验室建设,努力建设成仪器设备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人才精英化的专业实验室,为预防医学的学科建设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2021年远景目标

优化现有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在“十一五”建设的基础上,按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加速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新兴学科和专业。新兴学科的建设将作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举措。

申报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根据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总体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育观念,调整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能够主动适应21世纪我国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高水平专业人才,形成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要以申办长学制为契机,获得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以科研为动力,创建重点学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生产与生活环境污染正逐渐加重,影响的范围也正在扩大。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污染物分布广泛,难以降解和消除。长期作用于人体,可导致大量环境相关疾病,严重威胁广大人民的健康。生活环境污染、职业危害、食品安全等已经成为多种疾病的重要诱因。据全国人大环资委的估计,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000亿元,约占国民总产值的四分之一。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为此,在科学研究方面要以环境与健康为核心,努力将相关学科建设成为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学科。

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关键。要为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加大人才稳定、培养和引进的力度,把政策、待遇落到实处,为人才的稳定、培养和引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实行引进与外聘相结合的人才引进方式。根据学科发展实际需要,积极从国内外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人才,充实教学、科研第一线,礼聘兄弟院校、外国著名学者为本院兼职教授。发挥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确定老中青教师的传帮带关系,帮助不同专业类型的教师提高科研水平。

科研服务和科技开发齐头并进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预防医学系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预防医学系的实验室建设要按照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的原则建设综合实验室,杜绝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综合实验室的功能是为预防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科研工作和对外服务工作提供功能保障和技术支持。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结束后,适时进行实验室质量认证,创办卫生监测检验中心,积极开展科研服务工作,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赢”。

6. 在条件成熟后,积极申办成立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总之,为了创办具有特色的预防医学系,已经并将继续在教学改革、体制创新和科研工作等诸方面进行全面探索。预防医学系将本着“不求大而全,只求好而优,突出重点,办成特色”、 “有所不争,有所力争”的原则,明确定位,明晰目标,坚持“特有、独有、需要”的学科发展总体方针,以服务于卫生改革和重大疾病的预防为宗旨,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国际化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实现以科学研究为导向大学科整体布局。

目前,厦门大学已决定在预防医学系的基础之上成立公共卫生学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4: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