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下十字架
释义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作品,此画作于1611-1614年间作,最初作于木板上。尺寸462×340厘米,现藏安特卫普大教堂里。

鲁本斯画画作品

作品介绍

彼得·保罗·鲁本斯的《下十字架》

此画作于1611-1614年间作,最初作于木板上。尺寸462×340厘米,现藏安特卫普大教堂里。

鲁本斯在意大利住到1608年。后因母病才回到安特卫普。不久,他又被佛兰德斯执政当局聘为宫廷画师。这时他想摆脱前期专事模仿风格主义的流弊,去寻求个人的风格。《上十字架》(1609-1610年作)与《下十字架》(1611-1614年作)两幅受委托而作的宗教题材的大画,可以用来说明这种努力的迹象。这一幅《上十字架》似乎是画家对自己在意大利进修所得的总结。而《下十字架》一画则是他自己的艺术个性的探索。

作品欣赏

在《上十字架》一画上,鲁本斯集中以冲突与运动为基础,设计了一个从左上角向右下角展开的对角线构图。强光来自右下方,行刑的兵丁出现在与强光相背的方向。耶稣被钉的十字架刑具是从画面的右下往左上方向竖起的。这支十字架显得很沉重。行刑的人物都很紧张,右边一个兵丁紧拽着绳索,左边的执行者托着十字架,身上的肌肉似都要绽开的样子。可是十字架上的耶稣却现出坚定的神态,脸上毫无痛苦的表情。他举目斜视着天际,突出了一种英雄般的精神力量。耶稣与下面一群执刑的暴徒,构成了力度上的对比。

鲁本斯很善于在这类画上添上些很生动的风景细节。右上侧那棵大树,叶子似被狂风吹得翻卷乱颤,而与此相对,左下角画了一只张着嘴的卷毛狗。全画处在一种旋风般的激情中。这些形象使我们想起了丁托莱托的某些画面。意大利风格在这幅画上是以传统的色彩与笔法来映衬的,因此,虽然显露着威尼斯的情调,然已展现出鲁本斯的个性特征了。特别是在造型结构上,他用心于自己的塑造风格。

《下十字架》的画面构思正好与此幅《上十字架》相反,它没有剧烈的人物动势,没有强烈的激情,只有哀痛的宣泄,所有形象被置于深沉的黑夜中。我们这里就不作赘评了。

按照教会指定,这些画上不准有民众场面,不许表现软弱和悲哀。鲁本斯巧妙地回答了这种限制,发挥了艺术家天才的创造性,顺其需求地顽强表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威登画画作品

作品介绍

罗吉尔·凡·德·威登的《下十字架》

约作于1435年,也是画在木板上的一种折叠式祭坛画,这幅代表作现藏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内,约为220×244厘米。

威登在这里摒弃了许多公式化构图(在《根特祭坛画》上这种公式化比较明显,还在一定程度上受泛神论观念的束缚),集中塑造耶稣被扶下十字架时所有人物的个性特征。这里既无风光景物,更无金色背景,突出的是成对角线地斜拉下来的基督尸体,与在他下面昏迷过去的马利亚,母子两人相同的曲线构成了轴心,展开了一幕因悲剧所引起的抚慰性情节。

作品欣赏

左侧穿鲜红披风的约翰,和革罗罢妻一起扶着圣母,他们的动作恰好与右侧的信徒撒罗米(穿皮袍并抱住耶稣双脚的人),及因痛苦而扭曲着双臂的抹大拉,构成对称。

在后面搀扶耶稣尸体的是一个名叫约瑟的亚利马太城议员。他身材高拔,情绪激越,白胡须的脸上现出悲痛,与耶稣垂死的脸构成了对比,而他一双穿红色长袜的腿一曲一伸地展现在耶稣那苍白的躯体下面,这种对比性处理,使画面十分动人。

整个场面是按祭坛平面的凸字形而安排人物的。所有人物的性格刻画是极其认真,作为尼德兰沿袭百年之久的传统祭坛画,它不愧是一幅最富肖像性的绘画杰作。 按经书上说。耶稣被钉死后,朋友和信徒们纷纷来到各各他山来追悼。到了晚上,亚利马太城议员约瑟,受众人所托,去求见彼拉多,要求允许埋葬耶稣的尸体。获准后,把耶稣放下十字架,出现了上述规定的人物场面,这一题材在欧洲又称比哀他(Pieta,虔诚之意)。威登的肖像艺术素负盛名,从这一幅祭坛画上我们也可见其一班。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3: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