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下村 |
释义 | 1 福建省漳浦县古雷镇下村下村是一个村落的名称,在我国,不同的省市地区有同名分布,他们的地理位置不同,文化、经济、资源分布也不同。 下村位于古雷半岛南端,北隔古雷山南峰(下岭)与岱仔村交界,南有古雷头山,古雷头山以外为大海(台湾海峡),东临浮头湾,西临东山湾。旧杜古线公路从村中通过,直至半岛的末端古雷头山。,乃海湾边缘之地,该村在古雷半岛的末端,故称下。下海域水深,外有古雷头山挡住风浪,形成天然避风良港。 政区沿革 下于1955年12月由东山划归漳浦时与城内合为城下乡,为古雷区7乡之一。1958年9月属杜浔公社古雷管理区的下大队,1961年7月改属古雷公社,1984年8月改为属古雷乡(后改为镇)的下行政村,以单一自然村为行政村,现有342户,1383人。 姓氏源流 下村有林、陈、蔡、邱、薛、杨、江等姓。林姓最多,有258户,1161人,其次蔡姓,27户,121人,再次陈姓,22户,99人。源流不详。 重大历史事件 1917年发生7级地震,震中在南澳,下是古雷半岛震灾最重的村庄,住房倒塌过半,人口死伤不少。 古雷头山延伸入海,原山中有古雷头社,每每受到台风袭击,1976年,该社16户80人全部迁居下。 经济状况及基础设施 下海域水深,避风。改革开放后,发展了扇贝、太平洋牡蛎和海带等海水吊养业,形成“海上田园”。1999年以来,新发展网箱养鲍业,较“工厂化”的陆上养鲍业省本,且有利于大面积推广。除养殖外,全村还有扇贝和鲍鱼育苗场5家。200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全村仅有农地79亩。种植蕃薯、蔬菜等。 现有下码头,供渔船及小吨位货船停靠。专家论证,下港可建万吨级以上码头多处。 村民用电照明,家用电器逐年增加,今全村电话普及率100%,电视普及率96%,手机普及率60%,摩托车普及率40%,燃气普及率90%,有养殖船只156艘。 小学一所,校园总面积4800平方米,教学楼建筑面积826平方米。有6个班级,学生195人,教师8名。 名胜古迹 古雷灯塔,建于1996年,位于半岛末端的古雷头山,距下村3公里,高18米,射程25海里。 澳角湾海滩,在下?村尾,面积50亩,环境优美,为游览胜地。? 古雷山南峰,又名下?岭,在下?、岱仔二村交界处,可了望半岛全境及海域风光。? 下?妈祖庙,建于清代,面向东山,为古迹名胜。? 2 山西省晋城市下村镇下村下村村位于晋城市西北28公里处,东大路穿村而过,周边有岳南煤矿,郊北煤矿和天地王坡煤业集团等单位,现以被泽州县列为小城镇规划之中。全村现有人口2242人,720户,土地1400亩人均耕地0.62亩。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里,村两委走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政通人和,商业兴旺,双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下村人有口皆碑。随着国家的宏观调控,我村集体企业大部分已不适用发展,煤矿规模达不到标准,现以关闭。两个铁矿也随着两个小高炉的取缔而集聚萎缩,集体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大批劳动力从村企业中解脱出来,急需寻找新的出路。因此,支部、村委和村民经反复讨论,决定下村村。今后发展方向应走多元化渠道 3 福建省武平县城厢乡下村◎ 地理位置下村自然村地处武平县中部,县城东郊,距离本县县城大约3.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省道205线贯穿而过。是东云村村部所在地。 下村东面和东南方向与东岗村隔河相对,西南角隔一座山与园丁村相邻,西与神树岗自然村接壤,西北边与万安乡隔山相望,北向为上村自然村。 ◎ 区划归属下村自然村属于东云村行政村,位于东云村中心地带,是东云村村委会和城厢中学和东云小学所在地。 下村区内包括王屋、钟屋、吴屋三地,分别为王姓、钟姓、吴姓姓氏族群聚居地,因此得名。王屋原为城关公社东云大队六队,现为东云村第六村民小组。 ◎ 民族人口下村自然村为汉族客家族群聚居地,全村均为汉族。 本村钟姓人口原为畲族,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武平的畲族被迫更改民族为汉族,后来虽然由政府向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申请恢复民族属性,但一直无果。因此,武平虽然拥有约18%(武平县志1987年数据)的钟、兰(蓝)、雷等畲姓人口,但这部分人的户籍民族仍然为汉族。 本村畲族人民长期与汉族杂居,语言,生活习惯和认同感等都与汉族相近。 ◎ 语言文字本村客家人口所讲方言为客家话武平方言城关话。本村畲族与客家人长期相处,相互影响,同时逐步为客家同化,使用的也是客家话。本村方言城关话为受畲语影响的客家话。 今年来,由于受推普的影响,年轻一代基本上都会普通话,而同时他们的客家话水平却在不断弱化。 本村客家人所使用文字同其他汉族,同为汉字。 ◎ 农业资源武平县主要河流平川河的主要支流东团河绕村而过,是本村主要灌溉水源。 下村两面环山,两面临水,中间是山谷中间由河流冲击形成的谷底,上千亩的谷地成了本村村民赖以为生的农耕地。 下村村民人均耕地约为1亩,山地人均约为1亩。主要耕种作物烤烟、水稻、西瓜及桃李柰等果树。村角的桐子湾拥有全村最好的耕地,是武平县农业基本耕地。 ◎ 交通环境下村交通便利,省道205线贯村而过,下可直达县城,上可直通长汀县。省道205线的建成,使本村与县城和长汀的通行时间大大缩短。 ◎ 发展展望依托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省道205线的通车,县里在下村规划了梁野新村建设地块。而随着县城东扩北拓西进的扩城建设,梁野山旅游度假区的建成,下村将从中获利不小。 4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赖源乡下村◎ 隶属与位置下村村系龙岩市连城县赖源乡最大的行政村,位于连城县东部,距县城80公里。境内东与本乡牛家村接址,南与新罗区万安乡相连,西与上村黄宗行政村相接,北邻黄地行政村。 ◎ 村落与居民村落面积47方公里,现全村人口1136人,辖3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20户。 ◎ 村风村貌下村村民遵循客家习俗,讲文明,讲礼貌,热情好客,民风淳朴,邻里和谐,尊老爱幼,遵守文明公约,村风文明。 ◎ 历史人文下村村姓氏主要以徐姓为主,徐姓约于宋末元初自江西大石壁村入闽定居于下村,占全村总人口的85%左右,徐姓历史上也有过几个知名人物,因记载失传,已无从考证。近代木偶艺术大师徐传华,1955年他主演的《大石府》“过关”一出戏还被拍成电影,广为放映。受徐传华大师表演艺术启迪影响,至今下村木偶戏剧还广为流传,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里的木偶戏,人才辈出,久战不衰,如今有徐传华的关门弟子李明聊以精湛的木偶艺术独创了“木偶书法”名扬东南亚,并被授于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 ◎ 自然景观下村境内有的廖天山草场,连片草场1.2万亩,属国家列为南方高海拔地区牧草改良示范场(全国17个牧草示范场之一),引进国外优良牧草红三叶草、地三叶草及黑麦草进行种植,是一个集放牧、休闲、旅游及避署度假的好场所。 ◎ 物产经济下村村林业资源极为丰富,盛产竹、杉、松和阔叶木,尤其竹木资源尤为丰富,现有4家竹制品加工厂,生产竹地板砖、竹香棒、竹凉席等产品。还有笋干、珍贵的药材、野生红菇、淀皮菇、苦丁茶等当地珍贵特产及正在开发成为规模的万亩梅花山茶基地。2005年村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 5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柘岱口乡下村下村位于遂昌县西南边境,紧靠福建省浦城县,距县城119公里(小路90公里),是浙闽边境名村。明清时曾属二十一都周公口庄。民国时期属?义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属柘岱口(毛阳)乡。由17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下.南宋宁宗(1195~1224在位)时,著《资治通鉴纲目发明》的著名学者尹起莘曾在尤家墩的仙峰庵研修。全村地广人稀、山多田少,总面积4.21万亩,内山地4.12万亩,耕地415亩。1992年,全村309户,1079人。主要姓氏为张、廖、周、刘4姓。张姓祖籍福建汀州上杭,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迁居此地。周姓祖籍湖北黄岗,唐时迁大柘,其后代于明初再迁居下。 下村位地广人稀、山多田少,耕地415亩。2007年工农业总产值43.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83元,村集体可支配收入4.13万元,家家户户通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手机入户率达90%,2001年评为县级小康村。 ◎ 人文历史下村约有8公里长的地域与福建省浦城县接壤,与浦城县忠信乡龙洋村仅一条小坑之隔,两村民房基本相连,可谓“鸡犬之声相闻”。相传,千年以前这里归属不定,没有明确省际界线。约在唐末宋初,遂昌与浦城两县县令奉上司之命进行划线定界,相约各自从县城出发步行,走到两人碰面地方,就立碑为界。可遂昌县令为多占管辖地域,提前在头天晚上动身,多行了30公里路,两县令正好在后来的下村与龙洋村的间隔地--小坑边碰头会面,就这样定下两省界址,后待浦城县令发觉吃了亏,想重新再划界,但为时已晚。 两边村民世代以来做到分省分县不分亲密关系,始终友好往来,和睦相处。龙洋及其他福建地界的林特产品经下村运出,工业日用百货经下村运进,农业生产用的化肥、农药、种子,下村负责供应,下村搞农田基本建设,缺劳力、资金,龙洋村会伸出援助之手。在进行两个文明建设中,两村共建治安联防队,共浇村前水泥路面,共修通往苦麻潭的7公里林区公路,防火护林、防汛抗洪也都配合协作,两村关系亲如一家。对此,两县人民政府都很满意,中共浦城县委主要负责同志曾多次亲临下村表示感谢之意。 ◎ 农副业巍巍的仙霞岭山脉由福建入境,下村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0余座,加上多雨的气候条件,这里宜林山地辽阔,尤其适宜经营以杉木为主的用材林。村民祖祖辈依靠山地生活。 下村的村民长期主要从事开山种粮。在以粮为纲的五六十年代,村民勉强糊口度日,但林木资源有降无升。70年代后逐步停垦还林,但一度又以砍木头为主,林木砍多造少,村民生活虽有所改善,而林业生机难以维持。80年代开始转向以林为主的轨道。 80年代,下村贯彻“以林为主,全面发展”、“以林业带动其他各业”的经营方针。村班子以身作则管好1万亩村级统管山林,在努力搞好林业生产的基础上,利用林木资源,兴办加工业,把过去丢弃在山沟溪边或当柴烧掉的次材小料和废材加工成小方料、地板砖、毛边板、包装箱、钢丝床片及木珠等多种木制产品,销往江苏及杭州、上海各地,年收入逐步增加。1992年,5家木材加工厂产值95万元。村里利用林业收入增加对农田水利、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共修建简易公路5条,计15.5公里;高压输电线路6条,计12公里;新建电灌站两座,拦水坝9处,引水渠道2450米,开垦良田127.5亩,为村民生活带来方便,使粮食稳产高产,不再上山开垦种粮。1992年生猪饲养量也从十年来长期徘徊的300来头增加到1104头。商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从无到有。1992年有商业、饮食服务业专业户6家,运输专业户11家。随着各业生产的发展,1992年下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47.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达到13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纯收入为28.08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为810元(加自用竹木部份收入为915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3.7倍、4.1倍、74倍、4.6倍。 下村里的林业生产由于做到采育并重,“造、育、封、护”结合,严防森林火灾,推行工程造林,营造高质量的基地林,提前消灭荒山。下村活立木蓄积量,据县林业部门调查,从1984年的11.91万立方米增加到1990年的13.17万立方米,7年中净增1.26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增幅及森林覆盖率名列全省前茅。林业生产从此进入“青山常绿、永续作业”的良性循环,呈现出勃勃生机。为发展林业生产付出大半辈子心血的原党支部书记周德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1987~1990年中国森林防火模范”的称号。 ◎ 文明建设1935年~1936年,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曾在村落周围活动,中共浙西南特委第一任书记宗孟平牺牲在村区横源坑。革命先烈和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业绩使这里的党员和干部坚定为多数人谋利益的信念,增添建设好山村的精神力量。下村的村民们解决温饱以后,就把创建文明村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先后集资70万元、集工2万多个,扩建了600多平方米的新校舍,新建了共计1500多平方米的影剧院、俱乐部和电视地面接收站。开办了幼儿园,安装了自来水设施。通过伸延输电线路把电力送到每个自然村的每个农户家庭。同时还半费为全村农户实行家庭财产保险。逢年过节,村班子人员亲自带着慰问品挨家挨户上门慰问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及70岁以上的老人。1992年全村各项文明建设的经费支出达到6.98万元。 下村村子里社会化服务工作逐步配套健全。下村集体配有兼专职的文化员、保育员、电管员、护林员、农科员、土管员、计划生育服务员及电话总机值班员等10多个服务人员。从各个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为此,村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文明村,村党支部获得1989年省级先进党支部称号。 6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下村镇泽州县下村镇位于市区西北部,西傍沁水、北邻高平,是该县一“煤铁大镇”、“经济重镇”。全县最高山武圣山就坐落在该镇,著名的长河水就发源于此山。全镇国土面积104平方公里,33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有9900户、3.7万口人。该镇煤、铁、石膏、瓷土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厂矿林立,镇办、村办私营企业百余个,国营、县营企业有成庄煤矿和王坡煤矿、岳南煤矿等。下村镇水资源丰富,有5个水库、两个塘坝,水面积800余亩,为全县之首。下村镇是省委、省政府表彰的“综合实力百强乡镇”“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乡镇”,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新一届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翻开了下村镇新的一页。 下村镇地形呈两山夹一沟之势,地势西高东低,是典型的丘陵区。境内山岭纵横,连绵不断。随高山分布形成众多山谷河流,泽州县三条中心河流之一的长河就发源于此。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下村镇历届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充分发挥煤铁资源优势,三个文明一齐抓,全镇发生很大变化。镇里的重点企业有投资2920万元建成的泽西179高炉,投资9000万元建成亚鑫318立方米高炉,全国农村最大的沼气站---晋宏日产3000方沼气站,年产30万吨以上矿井---西陈庄煤矿。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1700万元对东大路和下樊路进行了铺修;投资1200万元完成“村村通”工程;投资1000万元架设了光缆线路,建成省内一流的演播大厅,电视覆盖率百分之百;投资2500万元建成全省一流的镇办中学和15所标准化小学;投资600多万元发展旅游业,圣公寺、白泉寺、报佛寺、长河水库等旅游景区初具规模。2005年,全镇生产总值16.2亿元,经济总收入13.2亿元,镇财政收入72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606元。“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五年,头年是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年。在这样一个起点上,下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顺势而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全力推进下村经济社会全面跨越。 2006年6月,新一届下村镇党委、政府组建后,针对镇情,科学决策,提出了“六抓六促”的工作方针,即抓矛盾排查,促和谐稳定;抓煤矿复产验收,促全年经济目标完成;抓集镇创建,促新农村建设;抓百日调研,促工作思路形成;抓项目建设,促经济结构调整;抓作风整顿,促行政效能提高。 7 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晓街乡下村该行政村隶属云县晓街乡,地处晓街乡西北边,距晓街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县13公里。东邻团山村,南邻老棚村,西邻爱华镇,北邻月牙村。辖丫口田、大平掌、下村、大村、瓦房、岭干、罗家、浪田、慢贡、拉弄等10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02 户,有乡村人口1335人,其中农业人口1335 人,劳动力826 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16 人。 全村国土面积11.92 平方公里,海拔1,600.00 米,年平均气温16.00 ℃,年降水量1,400.00 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甘蔗 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121.00 亩,人均耕地2.3亩,林地5,752.60亩。 8 云南省宣威市板桥镇下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宣威市板桥镇,地处镇东北边,距 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市区17公里。东邻东山乡,南邻龙津村,西邻庄子村,北邻虹桥街道马房村。辖4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596户,有乡村人口5857人,其中农业人口5764人,劳动力320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260人。全村国土面积14.45平方公里,海拔1965米,年平均气温13.4 ℃,年降水量 960 毫米,适合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 9816.6亩,人均耕地1.79 亩,林地5251.4亩。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26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8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村支书、村主任:高中跃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9816.6亩(其中:水田800 亩,旱地 9016.6 亩),人均耕地 1.79 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 5251.4 亩,水面面积 399.6 亩,荒山荒地 3495.2 亩,其他面积 2711.2 亩。有石料等资源。 ◎ 基础设施截止2007年底,该村已实现通电、通路、通水、通电视、通电话等五通。全村有745户通自来水,有769户饮用井水。有1514户通电,有 45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 132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29.72 %和87.19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 123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060户(分别占总数的81.24%和70.01%)。 该村到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公里,距离集贸市场5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34辆,拖拉机21辆,摩托车11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3700亩,有效灌溉率为37.69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 2700 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9亩。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1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12 户。全村有 2 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 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 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 69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 60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2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7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269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 943万元,占总收入41.56%;畜牧业收入 836万元,占总收入的36.84 %(其中,年内出栏肉猪 9689 头,肉牛 295 头,肉羊 100头);第二、三产业收入150万元,占总收入的6.6 %;工资性收入 260万元,占总收入的11.46 %。农民人均纯收入 2818元,农民收入以 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 195 人(占劳动力的6.1%),在省内务工170人,到省外务工 25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烤烟,主要销售往县内。2007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760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46.43 %。该村目前正在发展 大蒜 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蔬菜、养殖业等产业。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596户,乡村人口5857人,其中男性2980人,女性2877人。其中农业人口 5764人,劳动力3200人。该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其中汉族 5189人,彝族656人,其他民族12人。 到2007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523人,占人口总数的9.51 %;参加农村合作医疗5293人,参合率 90.37%;享受低保119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2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3人,该村距离镇卫生院5公里。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5所,校舍建筑面积3660平方米,拥有教师32人,在校学生540人,距离镇中学5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781人,其中小学生471,中学生310人。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1个,业余文娱宣传队2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6 年在板桥镇镇镇府举行的夕阳红系列活动中评为表演三等奖。 9 云南省祥云县祥城镇下村该行政村隶属祥云县祥城镇,地处祥城镇南边,距 祥城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到镇道路为水泥路,交通方便,距县3公里。东邻七百,南邻芮家,西邻褚家,北邻黄家。辖下村、和尚村等6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593户,有乡村人口2339人,其中农业人口2223人,劳动力125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68人。 全村国土面积2.72平方公里,海拔1,981米,年平均气温14.92℃,年降水量809.1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烤烟、包谷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890亩,人均耕地0.9亩,林地1,708.5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086.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97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畜牧业为主。 10 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下村下村隶属于 后所镇洗洋塘村委会,属于 山区。距离村委会3 公里,距离镇14公里,国土面积2.9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年平均气温13 ℃,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309.99亩,其中人均耕地1.1亩;有林地40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3户,有乡村人口326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人,劳动力18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0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11 云南省富民县永定镇下村下村隶属于永定镇束刻村委会,属于半山区。位于镇东北边,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镇政府9公里。国土面积2.89平方公里,海拔2050米,年平均气温13.9℃,年降水量84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420亩,其中人均耕地1.43亩;有林地2455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8户,有乡村人口321人,其中农业人口321人,劳动力25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39人。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5.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烤烟、养殖业为主。 12 云南省富民县罗免乡下村下村隶属于罗免彝族苗族乡麻地村委会,属于山区或半山区。距离村委会2.00 公里,距离罗免乡12.00公里,国土面积3.27平方公里,海拔2,200.00米,年平均气温15.00 ℃,年降水量83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201.00亩,其中人均耕地0.90亩;有林地4,411.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1户,有乡村人口201人,其中农业人口201人,劳动力13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3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1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殖业为主。 13 云南省楚雄市西舍路乡下村下村隶属于西舍路乡闸上村委会,属于山区。距离 村委会2公里,距离乡18公里。国土面积1平方公里,海拔1680米,年平均气温14 ℃,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等农作物。有耕地137亩,其中人均耕地1.2亩;有林地1359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户,有乡村人口117人,其中农业人口117人,劳动力7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7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5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林业为主。 14 云南省彝族自治县仁德镇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隶属于仁德镇北观社区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仁德镇西北边,距离北观村委会1 公里,距离仁德镇3公里,海拔1953.5米,年平均气温14.7 ℃,年降水量1040毫米,适宜种植0等农作物。有耕地429.41亩,其中人均耕地0.3亩。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58户,有乡村人口1386人,其中农业人口1386人,劳动力77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623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畜牧农业为主。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7万元,占总收入的29%;畜牧业收入27万元,占总收入的2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86头,肉牛177头,肉羊84头);林业收入1万元,占总收入的1%;第二、三产业收入26万元,占总收入的27%;工资性收入3万元,占总收入的3%。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农民收入以畜牧 农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3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50人(占劳动力的6%),在省内务工5人,到省外务工4人。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358户,共乡村人口1386人,其中男性701人,女性685人。其中农业人口1386人,劳动力776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汉族1386人,其他民族0 人。 到2006年底,参加农村合作医疗1165人(人员名单附后),参合率84%;享受低保49人(人员名单附后)。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人畜混居的农户21户,占农户总数的5%。 ◎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 一. 村内无路灯,行走不便. 二.饮水不方便,尚未通自来水. 三. 水田灌溉困难.四村内支路狭窄未硬化.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近年内完成路灯安装,解决饮水及灌溉问题,硬化村内支路,到"十一五"期末,力争使农民收入由2006年的1419.3元增加到1700元。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仁德二小完小,中学生就读到仁德镇中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1公里,距离中学1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92人,其中小学生112人,中学生80人。 该村建有业余文娱宣传队1个。 ◎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4个,党员总数40人,党员中男党员31人,女党员9人。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电、通电视、通电话 ,无路灯。全村不通自来水,有358户饮用井水。有358户通电,有11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5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32%和97%);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0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10户(分别占总数的83%和58%)。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拖拉机4辆,摩托车200辆。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0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8户居住砖木结 构住房;有5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15 云南省隆阳区永昌街道下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隆阳区永昌街道办事处,地处永昌街道办事处北边,距永昌街道办事处所在地3公里,到永昌街道办事处道路为柏油路,交通方便,距隆阳区5公里。东邻太平村,南邻廖官村,西邻白塔村,北邻桥镇青莲村。辖4个自然村、1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1578户,有乡村人口5795人,其中农业人口5562人,劳动力321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620人。全村国土面积2.95平方公里,海拔1657米,年平均气温18℃,年降水量978毫米,适合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442亩,人均耕地0.23亩,林地1282亩。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76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26元。农民收入主要以 二、三产业为主。 截止2008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578户通自来水,无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1578户通电,有833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559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52.8%和98.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41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415户(分别占总数的89.7%和89.7%)。 该村到永昌街道办事处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村内有公共汽车通过,拥有集贸市场一个。全村共拥有汽车34辆,拖拉机16辆,摩托车623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308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30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3亩。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18户。全村有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6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9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089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76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25万元,占总收入的9.3%;畜牧业收入785万元,占总收入的10.1%(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450头,肉牛35头);渔业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0.2%;林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0.1%;第二、三产业收入5162万元,占总收入的66.5%;工资性收入1065万元,占总收入的13.7%。农民人均纯收入2826元,农民收入以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774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75人(占劳动力的14.8%),在省内务工400人,到省外务工75人。 ◎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1578户,共乡村人口5795人,其中男性2885人,女性2910人。其中农业人口5562人,劳动力3210人。该村以汉族为主,其中白族11人,彝族6人,其他民族30人。到2008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8人,占人口总数的0.3%;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932人,参合率 88.6%;享受低保138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街道卫生院,卫生所面积为150平方米,有乡村医生14人,该村距离永昌卫生院3公里。该村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场地1个,人畜混居的农户932户,占农户总数的63%。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3274平方米,拥有教师26人,在校学生520人,距离保山第十中学0.1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243人,其中小学生723人,中学生518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动室2个、图书室2个、业余文娱宣传队2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16 云南省永胜县松坪乡松坪村委会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隶属于 松坪傈僳族乡松坪行政村,属于山区(坝区、山区或半山区)。位于松坪乡东边,距离 村委会9.00 公里,距离乡政府9.00公里。国土面积3.36平方公里,海拔2,030.00米,年平均气温12.50 ℃,年降水量1,150.00毫米,适宜种植核桃等农作物。有耕地329.99亩,其中人均耕地0.92亩;有林地2,215.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3户,有乡村人口275人,其中农业人口275人,劳动力14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40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82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29.99亩(其中:田44.18亩,地285.81亩),人均耕地0.91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蚕豆等作物;拥有林地2,215.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5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91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0.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1,310.00亩;荒山荒地1,180.00亩,其他面积0.00亩。有等资源。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 (或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6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00%)。有63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0%和60.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8户28.6%)。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54.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1辆,摩托车3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0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50.00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0 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63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7年 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9.97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52.6%。该村目前正在发展核桃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药材产业。 17 云南省永胜县大安乡大安村委会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隶属于大安彝族纳西族乡大安村委会,属于 山区。距离村委会0.5 公里,距离乡政府1公里。国土面积2.33亩,海拔2450米,年平均气温18 ℃,年降水量78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大麦等农作物。有耕地286亩,其中人均耕地1.1亩;有林地2334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68户,有乡村人口245人,其中农业人口245人,劳动力15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2人。 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9.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60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牧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86亩(其中:田0亩,地286亩),人均耕地1.1亩,主要种植玉米、大麦等作物;拥有林地2334亩,其中经济林果地8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31亩,主要种植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500亩,其他面积375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无路灯。不通自来水,有18户饮用井水,有2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67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6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1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泥土路面;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5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5辆。 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0亩,有效灌溉率为 48.95 %,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4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4 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6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2009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7.3万元。该村计划大力发展畜牧业。 18 云南省华坪县新庄傈僳族傣族乡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隶属于新庄傈僳族傣族乡德胜行政村,属于 半山区。是村委会所在地,距离乡人民政府20公里。国土面积1.97平方公里,海拔1,460米,年平均气温18 ℃,年降水量1,3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457.68亩,其中人均耕地1.20亩;有林地2,00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5户,有乡村人口378人,其中农业人口378人,劳动力30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02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680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57.68亩(其中:田271.29亩,地186.39亩),人均耕地1.20亩,主要种植玉米、烤烟、水稻等作物;拥有林地2,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378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亩,主要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500亩,无矿产资源。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7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95户通自来水,有45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 47%)。有94户通电,全村未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8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98%和89%);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5户(分别占总数的19%和16%)。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0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6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2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建有小水窖3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2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71亩,有效灌溉率为59%,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5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亩。 该村到2007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94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 19 云南省玉龙县拉市乡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隶属于 拉市乡 镇 均良村委会 行政村,属于 坝区。位于拉市乡北边,距离 拉市乡9.00公里,(是均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1.87平方公里,海拔2,450.00米,年平均气温11.50 ℃,年降水量1,10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冬桃等农作物。有耕地1,389.00亩,其中人均耕地3.00亩;有林地1,200.00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114户,有乡村人口463人,其中农业人口458人,劳动力26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268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7.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865.00元。该村属于绝对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389亩(其中:田196亩,地1193亩),人均耕地3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拥有林地12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7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59亩,主要种植苹果、冬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5亩,草地150亩;荒山荒地68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64户饮用井水。有114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11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9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柏油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3.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5辆,拖拉机80辆,摩托车5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0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100.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80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75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有11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0 云南省大理市洱源县西山乡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村隶属于西山乡胜利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西山乡西边,距离胜利村委会15.00 公里,距离 乡政府所在地15.00公里。国土面积2.47平方公里,海拔2,450.00米,年平均气温12.00 ℃,年降水量1,00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有耕地145.60亩,其中人均耕地1.30亩;有林地1,500.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6户,有乡村人口112人,其中农业人口112人,劳动力6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8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6.0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893.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林果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45.60亩(其中:田0.00亩,地145.60亩),人均耕地1.30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苦荞等作物;拥有林地1,500.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70.4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4.20亩,主要种植泡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2.00亩,其中养殖面积0.00亩;草地0.00亩;荒山荒地1,374.80亩,其他面积667.60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6户通自来水,有0户饮用井水,有0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0%)。有26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3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0%和11.54%);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户(分别占总数的3.85%和3.85%)。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5.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5.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0辆,摩托车1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1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64.00亩,有效灌溉率为43.96%,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4.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7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垛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8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1 云南省宣威市羊场镇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隶属于羊场镇小箐村委会行政村,属于山区。距离小箐村委会2公里,距离羊场镇12公里。国土面积3.98亩,海拔2120米,年平均气温13.4℃,年降水量1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洋芋、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1572.57亩,其中人均耕地4.55亩;有林地3730.2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75户,有乡村人口325人,其中农业人口325人,劳动力15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37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572.57亩,旱地,人均耕地4.55亩,主要种植玉米、洋芋、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3730.2亩;水面面积15.5亩;草地85.5亩;荒山荒地91.8亩,其他面积471.2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60户通自来水,有12户饮用井水,有3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36%)有7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8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和87%);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0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柏油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1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4辆。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3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2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70万元,占总收入的72%;畜牧业收入24万元,占总收入的2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740头,肉牛2头,肉羊40头)。农民人均纯收入2030元,农民收入以农业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2人(占劳动力的15%),在省内务工14人,到省外务工6人。 22 云南省大理市云龙县关坪乡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村隶属于关坪乡关坪村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团结乡边,距离关坪村委会2.50 公里,距离乡政府2.50公里。国土面积0.74平方公里,海拔2,240.00米,年平均气温15.00 ℃,年降水量900.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水稻、豆类、苦荞、核桃、烤烟等农作物。有耕地43.00亩,其中人均耕地0.89亩;有林地462.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9户,有乡村人口48人,其中农业人口48人,劳动力20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5.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180.00 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43.00亩(其中:田13.00亩,地30.00亩),人均耕地0.89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豆类、苦荞、核桃、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462.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62.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29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草地203.00亩;荒山荒地203.00亩,其他面积201.00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全村有9户通自来水,有2.5户饮用井水,。有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4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2.5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50公里。 全村建有小水窖1口;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之一结构住房为主,有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2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23 云南省大理市云龙县检槽乡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自然村隶属于检槽乡清朗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检槽乡北边,距离村委会1.00 公里,距离乡政府所在地3.00公里。国土面积2.56平方公里,海拔2,000.00米,年平均气温13.80 ℃,年降水量80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麦等农作物。有耕地110.00亩,其中人均耕地1.10亩;有林地3,243.00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3户,有乡村人口100人,其中农业人口96人,劳动力5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4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9.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10.00亩(其中:水田90.00亩,旱地20.00亩),人均耕地1.10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3,243.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5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56亩,主要种植核桃、梨子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444.80亩,其他面积38.02亩。有丰富土地、森林等资源。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23户通自来水,有3户饮用井水。有23户通电,有1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43%和78%);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户(分别占总数的13%和9%)。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3.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2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0.00亩,有效灌溉率为5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50.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52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23户都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4 云南省大理市云龙县长新乡下村◎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328.5亩(其中:田60亩,地268.5亩),人均耕地1.32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烤烟等作物;拥有林地2715.05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2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9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418.5亩;荒山荒地1667.3亩,其他面积1095.65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五通,村内无路灯。全村有46户通自来水,有19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有65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2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5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2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公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5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0.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2辆,摩托车3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6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3户;建有小水窖138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00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67.7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8亩。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1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8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34万元,占总收入的62%;畜牧业收入8万元,占总收入的2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30头;林业收入4万元,占总收入的3 %;第二、三产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4%;工资性收入1.5万元,占总收入的3%。农民人均纯收入220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养殖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0人,在省内务工15人,到省外务工3人。 25 云南省大理市云龙县宝丰乡下村◎ 村情概况下村村民小组隶属于宝丰乡东山村,属于半山区距离 村委会0.5 公里,距离乡政府3公里。国土面积0.0326亩,海拔1850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850毫米,适宜种植核桃、梨等农作物。有耕地229.73亩,其中人均耕地2亩;有林地3312.9亩。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户,有乡村人口115人,其中农业人口115人,劳动力58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5万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有耕地总面积229.73亩(其中:田17亩,地212.73亩),人均耕地2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3312.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3.48亩,主要种植核桃、梨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26.8亩,其中养殖面积0亩;草地450亩;荒山荒地877.5亩,其他面积0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全村有24户通自来水,有3户饮用井水,有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29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户。 该村到乡镇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水泥路、柏油路、弹石路或土路);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0辆,拖拉机 0辆,摩托车0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14户;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建有小水窖6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95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14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95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83 亩。 该村到2006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0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