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峡丽蛙 |
释义 | 峡丽蛙学名:峡丽棘蛙,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参差型亚目(Diplasiocoela),蛙科(Ranidae),蛙属(Rana) ,峡丽蛙,有清热解毒、滋补强身等功效,医用价值均非一般,是极为名贵的药材。 石蛙栖息的洞穴一般为自然石洞或土洞,于繁殖季节时居石洞者较多。洞穴多在溪流岸边靠近水面,或者洞口有一半在水面之下。这些洞口一般不大,较光滑,进出洞时不易擦伤体表。洞深一般为20~25厘米。洞底略低于洞口。 峡丽蛙在傍晚时爬出洞穴,在山溪中觅食、但其活动范围一般不大。夜深时,便逐渐返回洞穴,天亮后很少在洞外发现其踪迹。白天一般伏在洞口,或潜伏在砂砾和石片空隙间,伺机捕捉附近的食物:一旦遇有水蛇、老鼠等敌害,迅速退到洞内,或沉入水底。 峡丽蛙的活动强弱与外界的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水温水流等变化对其影响尤为明显。适宜水温为15~25℃,活动正常:水温过低,活动较少,生长停滞,进行冬眠,水温过高则出现异常,甚至死亡。 峡丽蛙在冬季寒冷地都蛰伏起来,不吃不动,双眼紧闭,对外界没有反应,进行冬眠,主要靠体内贮存的养分来进行极为微弱而缓慢的新陈代谢。根据观察,一般在霜降后开始冬眠,惊蛰时节,水温高于12℃时,也有部分峡丽蛙伏在洞口或跳出洞穴活动。冬眠时,峡丽蛙喜栖居于山溪的深水潭内或溪边有泥土的洞穴内,其抗寒性比石洞要好。 适应湍流生活;体扁平,后肢细长;趾蹼发达,为全蹼,指、趾末端膨大成吸盘,背面有一横凹痕,腹面呈肉垫状,借以贴附在溪流石上。成蛙夜出活动,一般生活于山溪水边或岸边,蹲在瀑布下的石头上。4~9月为繁殖季节,峡丽蛙只在产卵季节才能发现;以后就很难找到。蝌蚪吻部低圆,眼位于头背上方,体宽扁,尾肌强,尾鳍低。湍蛙蝌蚪腹面口后有1马蹄形大吸盘,用于吸附在溪流石上,不致被水冲走,常逆流缓缓向前移动。 峡丽蛙的视力较差,它只能捕食活动着的活饵料,一般喜欢吃石蟹,或在深水中捕食鱼类。捕食多在夜间,白天一般躲藏在瀑布后边,很难抓到。 刚孵化出膜的小蝌蚪,在4~5天内靠孵黄囊营养,当孵黄被消耗之后便开始觅食。经解剖观察,蝌蚪的肠中有植物碎屑、小环藻、丝藻、水绵、苔藓、草履虫、纤毛虫、水蚤、轮虫以及硅藻、甲藻、金黄藻等。 峡丽蛙因为数量稀少于1991年5月12日被列为濒危物种白皮书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