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细毛水狼蛛
释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细毛水狼蛛

拉丁学名:Priata tenuisetaceus Chai. l987

纲:蛛形纲

目:蛛形目

科:狼蛛科

功能类别:捕食性天敌

形态特征

雌蛛:体长4.82-7.82毫米。背甲黄褐色,有暗褐色斑纹。正中斑前端的“V”形斑明显,侧斑淡黄色,斑中间有暗褐色斑纹。胸缘有细黑边,内侧有稀疏白毛。前眼列端直,短于后眼列。前中眼大于前侧眼,中眼间距大于中侧眼间距。螯肢后齿堤3齿,中齿最大。胸板边缘有暗褐色斑纹。步足腿节有褐色斑纹,第一对步足胫节有腹刺3对,内侧具端刺,足式是:4、1、2、3。腹部背面黄褐色,有5-6对黄色斑纹,侧面黄褐包,上面有黑色斑点。腹面淡灰黑色,有纵行暗纹。雄蛛:体长5.25毫米。外形与雌蛛相似。触肢器中突有三角形片状背齿,缺侧齿,但有一丛细毛。卵袋;球形,黑褐色。直径2.50-4.00毫米。每一卵袋含卵45-95粒。

生物学特性

(1)习性:细毛水狼蛛多生活在近水边的棉田内和田块杂草下,既可游猎,也能在土块缝隙内结小网,蜘蛛躲在网下。网是它捕食的工具。一般幼蛛多结网,成蛛多游猎。该蛛以傍晚和凌晨活动较甚,温度高或中午太阳直射时,很少活动。有较强护卵习性,产卵后以纺器携带卵袋。该蛛在高温季节(气温超过35℃),就有少数个体雌蛛将刚产下的卵吃掉。有的个体虽可携带,但几天后又把它残食掉。刚孵出的幼蛛,伏在母蛛体背,幼蛛在母蛛体背停留的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25℃恒温条件下,平均4.92天;28℃为3.25天;30℃为2.44天;32℃只有1.7天。(2)历期:细毛水狼蛛幼蛛共蜕皮5次有6个龄期。由于性别、龄期和温度的不同,其发育历期也表现出差异。雌蛛历期长于雄蛛。幼蛛各龄的发育历期以亚成蛛的历期最长,一龄期最短。其各龄历期长短的顺序是:六龄>二龄>三龄>五龄>四龄>一龄。在20-32℃温区内,其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缩短;最适发育温区是29-32℃;二龄幼蛛15℃恒温条件下不能完成蜕皮而死亡。胚胎期的抗高温能力较强,最适温区较宽,在25-35℃之间。(3)幼蛛成活率:细毛水狼蛛幼蛛在发育过程中。成活率一般较高,在正常情况下,成活率在90%以上。但成活率的高低受温度影响明显.成活率最高的温区是25-30℃,平均达94.18%。温度过高对幼蛛成长不利,在35℃恒温条件下,死亡数显着增加,幼蛛平均成活率仅有81.58%。由于龄期的不同,其成活率也不一样,从我们试验的五种温度综合情况可以看出,以三龄期的成活率为最高,五龄为最低。各龄期存活率的顺序以次是:三龄>四龄>六龄>二龄>五龄。(4)繁殖交配:雌雄蛛的亚成蛛蜕完最后一次皮后就可交配。交配前,雄蛛表示主动,如雌蛛许诺,就伏下不动,雄蛛从雌蛛头胸部爬到雌背,两者的头腹呈相反方向。雄蛛的触肢从雌蛛体侧伸向腹面进行授精。产卵前期:细毛水狼蛛雌蛛的产卵前期,随温度不同有较大变异,在28-35℃温区内,5-6天;在20℃条件下可达23天。产卵率:细毛水狼蛛的雌蛛,并不是每头均可产卵。造成雌蛛不产卵的原因可能是很复杂的,根据我们试验,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以30℃恒温条件下产卵率最高,15℃、20℃和35℃产卵率较低。产卵袋数:细毛水狼蛛雌蛛一生可产1-3个卵袋,最适产卵袋的温区在25-32℃之间,在此温区内产卵袋数最高,高于或低于此温区,就减少。产卵间隔:细毛水狼蛛产卵间隔的时间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在15-35℃温区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产卵间隔缩短。第二至第三个卵袋之间的时间要短于第一至第二个之间的时间。产卵量:单雌一生产卵量的多少与产卵袋数的多少呈正相关。即产卵袋数多的个体,产卵量就多,反之,产卵袋数少的个体,产卵量就少。该蛛的产卵量不高。从我们室内饲养300头的雌蛛来看,最高产卵量157粒,一般在50-60粒之间,以25-32℃的温区内产卵量最高。孵化率:细毛水狼蛛胚胎发育对温度的要求较严格,在15℃和35‘C恒温条件下的卵不能孵化,只有在20-32℃的温区内,胚胎发育才能正常进行。其中25-30℃温区是它的最适孵化温区。

地理分布

湖北、湖南、浙江、河南、江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9:3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