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细菌L型
释义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缺失后, 原生质仅被一层细胞膜包住,称为原生质体(protoplast);革兰阴性菌肽聚糖层受损后尚有外膜保护,称为原生质球(spheroplast)。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能够生长和分裂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L form), 因其1935年首先在Lister研究院发现而得名。

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一般在普通环境中不能耐受菌体内的高渗透压而胀裂死亡。但在高渗环境下,它们仍可存活。 细菌L型在体内或体外、人工诱导或自然情况下均可形成,诱发因素很多,如溶菌酶(lysozyme)、溶葡萄球菌素(lysostaphin)、青霉素、胆汁、抗体、补体等。其中溶菌酶和溶葡萄球菌素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 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之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人与动物细胞无细胞壁,也无肽聚糖结构,故溶菌酶和青霉素对人体细胞无破坏作用。

细菌L型的形态因缺失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大小不一,有球形、杆状和丝状等。着色不匀,无论其原为革兰阳性或阴性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细菌L型难以培养,其营养要求基本与原菌相似,但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细菌L型生长繁殖较原菌缓慢,一般培养2~7天后在软琼脂平板上形成中间较厚、四周较薄的荷包蛋样细小菌落,也有的长成颗粒状或丝状菌落。L型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后呈较疏松的絮状颗粒,沉于管底,培养液则澄清。去除诱发因素后,有些L型可回复为原菌,有些则不能回复,其决定因素为L型是否含有残存的肽聚糖作为自身再合成的引物。

某些L型仍有一定的致病力,通常引起慢性感染,如尿路感染、骨髓炎、心内膜炎等,并常在使用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物(β-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治疗过程中发生。临床上遇有症状明显而标本常规细菌培养阴性者,应考虑细菌L型感染的可能性,宜作L型的专门分离培养,并更换抗菌药物。

1.L菌名称的由来

1935年英国学者Klieneberger在研究鼠咬热的病原体念珠状链杆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肉眼可见的微小菌落,其菌体呈高度多型性,认为是该菌的一个变种;因为该变种是在Lister医学研究所内发现的,即取其第一个字母以命名,故称为L菌。Lister是英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L菌也称细菌L型,其可见的英文名称就有5个之多,即L—form、L—phase、L—organism、L—phase variant和Cellwall deficient bacteria,以前者为常见。

2. L菌的分布

此型细菌分布极广,可以说凡有细菌存在之处,如土壤、河水、动物器官及人体组织等,便有L菌的存在;病原微生物的L菌保存着一定的毒力,具有致病性。已经发现一些真菌和螺旋体也会变成L菌。

3. L菌的形成

L型细菌的形成与细菌生存环境的改变和人工诱导作用有关。人工诱导细菌变成L型细菌的因素如下:(1)抗生素,如青霉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等;(2)酶类,如溶菌酶、脂酶;(3)机体的一些免疫因素,如抗体、补体、吞噬细胞;(4)物理因素,如紫外线;(5)化学因素,如去氧胆酸盐。其形成可能与临床有密切关系。

⑴抗生素使用不规范 作用于革兰阳性球菌的青霉素类有效浓度不够,疗程不足,造成细菌未被彻底杀死,部分细菌细胞壁无法合成,但菌体顽强的生存下来,成为L型细菌。

⑵抗生素联合应用不合理 如杀菌的青霉素与抑菌的四环素、红霉素类合用,使抗生素抗菌能力下降,有效浓度不足,从而使L型细菌的形成成为可能。

⑶宿主机体的代谢原因 酸中毒及厌氧条件(深部感染)细菌因生存环境改变而导致L型细菌的形成。

⑷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系统及免疫物质宿主机体抗感染免疫系统的不完全吞噬作用及宿主机体体液中各种抗感染免疫物质,如溶菌酶、乙型溶素等对细菌的不完全作用。

4. L菌的形态与生物学特性

形态学特性:

(1)细胞壁缺损:此型细菌虽然胞壁缺如或残缺不全,但是只要其胞浆完整无损,在高渗环境中依然具有生命力,可生长繁殖;(2)基本形态:高度多形性,可表现为球状、杆状、链状及丝状形,且大小不一;菌落微小,直径只lima左右;在琼脂培养基上,进而细胞壁便遭破坏菌落内陷,与普通的菌落外凸不同;在低倍显微镜下,菌落呈

“油煎蛋”样;在高倍镜下,菌落边缘为大形菌,比亲本菌株要大,中心为小形菌。

生物学特性:

(1)嗜高渗性:只有在高渗环境中才能生长,在普通的培养基上不生长;由于已经失去了坚固的菌壁,只剩下一层胞浆膜,故在非高渗的环境中,菌体就会迅速地溶解而死亡;如L型金葡菌在蒸馏水中3min就会裂解,2h后消失,在0.1% 一0.2%的氯化钠溶液中,15min后,细菌减少90%,而在2% ~15%的氯化钠溶液中,菌体则无变化;

(2)返祖性:这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学特性;当抑制、破坏菌壁的因素去除后,L菌又恢复了完整的细胞壁,变回亲本菌株,又有了亲本菌株的特性,这就是返祖性。返祖性又可分为下列两种,即① 易变性L菌:当抑制、破坏细胞壁的因素去除后很快回复到亲本菌株的L菌称之;临床分离到的多为此型;通常刚形成的或细胞壁缺陷较轻的L菌较易返祖,细胞壁完全缺如者则不易返祖;② 稳定性L菌:当抑制、破坏细胞壁的因素去除后,经过多次传代仍然保持着L菌的特性称之;严格地说,只有这一型的细菌才能称为L菌;(3)弱抗原性:细菌的主要抗原在胞壁及其表面的附属物上,一旦菌壁缺失,就会导致抗原性大为减弱,乃至消

失;L菌可长存于宿主的体内,并抗拒宿主的防卫机制;它虽具抗原性,但抗原性薄弱,因此能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自卫性攻击;这就是L菌得以长存于宿主体内的原因。

5. 检测方法

细菌变为L型细菌后,其形态和培养特性均发生了改变。由于L型细菌细胞壁缺失,对外界抵抗力降低,普通培养基含琼脂2%~3% ,氯化钠(NaC1)0.5%, 相对于L型细菌柔软的躯体难于附着生长。即使生长,由于低渗原因(相对于L型细菌)易造成L型细菌菌体肿胀,裂解致死,所以必须配制L型细菌的培养基。

⑴L型细菌培养基制备: 基础培养物加高渗NaC1(3%~6%)、低琼脂(0.8%~0.9% )、富含血清(20 %)、10 %~20%蔗糖或7%聚乙烯吡咯酮等稳定剂以提高渗透压。如为干粉培养基,可采用加NaCI(2%~5%)、血清20%,适当稀释(使琼脂含量约为0.8%~0.9%)亦可。同理也可制备L型液体培养基。

⑵2 L型细菌的培养:标本接种于L型培养基,于5%~10% 二氧化碳环境37℃培养,由于生长缓慢,故培养过程中应仔细、耐心,以防止污染,一般生长2~7 d后,形成中间较厚、四周较薄的荷包蛋样细小菌落。L型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后,呈疏松的絮状颗粒,沉于管底,培养液则澄清。

⑶L型细菌的形态:L型细菌的形态因缺乏细胞壁呈高度多形性,有球状、杆状、丝状。此外,L型细菌尚有颗粒型和丝状型两种类型。

⑷ L型细菌的药敏试验:挑取L型菌落于高渗肉汤,37℃培养6~8 h,以无菌棉签蘸取,于L型平板密集划线,贴药敏纸片置37℃烛缸,24~48 h测抑菌环直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1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