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喜春来·题情 |
释义 | 基本信息作品名称:【中吕】喜春来·题情 创作年代:元代 作者姓名:白朴 文学体裁:散曲·小令 宫调名称:中吕 曲牌名称:喜春来 作品其一作品原文【中吕】喜春来 题情 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奶娘催逼紧拘钳。甚是严,越间阻越情欢。 作品简析这首曲子刻画了一位勇于冲破封建专制家庭束缚、追求恋爱婚姻自由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当时市民阶层蔑视封建礼教的思想意识。小令语言虽然浅显通俗,却道出了颇为深刻的生活哲理。全曲的风格质朴、活泼,在白朴散曲作品中别具一格。 作品其二作品原文【中吕】喜春来 题情 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看书。相偎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赶应举①,不及第待何如! 注释译文【注释】 ①应举:参加科举考试。 【译文】 笑着抬起红袖把蜡烛遮挡,不让我那秀才哥夜里啃文章。偎近身子互相拥抱共度好时光。只不过是赶考罢了着什么忙?就算考不上,又能怎么样! 作品鉴赏“才郎”为了赶考,少不得萤窗灯火,埋头下死功夫;不料银烛却被相好的姑娘故意遮住了,要同他拥抱谈情,累得这位书呆子也禁不住心猿意马。姑娘的逻辑也十分简单:赶考又怎么样?大不了考不上。如此美好的年华、时光,辜负了可值不得!——小令寥寥五句,将青年男女调笑传情的一幕表现得栩栩如生,更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名娇憨、顽皮,而又黠慧、多情的少女形象。末二句可以说照应在前的每一句,却依然出人意表;它既含“强词夺理”的风趣,又是在情在理的妙语;既肖女孩家的声口,又可隐见她的“那一位”的态度。含意隽永,不愧是神来之笔。 这首小令还有它的姊妹篇,也可说是珠联璧合的孪生体的另一半,取以对读有相得益彰之妙:“百忙里铰甚鞋儿样?寂寞罗帏冷篆香。向前搂定可憎娘。止不过赶嫁妆,便误了又何妨!”妙结的手法与前篇相同,可以说是男方“以子之道,治子之身”的报复。——“嫁妆”若是为他所赶,还不妨说是郎君猴急;如果“可憎(可爱之意)娘”百忙是另有所属,那么曲中的“题情”就更开放得可以了。 之所以要将这两首《题情》放在一起考察,还有个特别的缘故。原来元曲虽是市民文学,俚词俗曲还是要受到社会道德传统意识的制约,有一定的“度”,文人更不敢公开制作“淫曲”。所以在故意闯入男女烈火干柴的禁区之后,必得以尖新奇巧的艺术构思让人首肯,作为转圜。这样做来,既有大胆语言的骇俗,又有妙思别致的出新,可谓一举两得。这两篇的“相偎相抱取欢娱”、“向前搂定可憎娘”,以及前选关汉卿《一半儿》的“跪在床前忙要亲”,点到之后便续以妙语奇思,都是这种一放一缩、见好就收的例子。 曲牌格律[曲牌] 喜春来,中吕宫曲牌名,又称《阳春曲》、《喜春风》、《喜春儿》。小令兼用,亦入“正宫”。五句,句式为七七七三五。押平仄韵,首句可不进韵。 [格律] ×平×仄平平厶, ×仄平平×仄平, ×平×仄仄平平。 平去上,×仄仄平平。 (注:北曲入派三声,故只列平上去;上去为仄声;字声通用标“×”;韵位加粗体。) 作者简介白朴 (1226~1306以后)元代戏曲作家、词人。字太素,号兰谷。初名恒,字仁甫。山西河曲人,客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父白华为金枢密院判官。白朴幼年蒙古军攻占南京(今开封),父母离散,曾由元好问照料。蒙古灭金后,白朴终生不仕。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与诸遗老诗酒往还。作杂剧16种,以《梧桐雨》为代表作。白朴也是元代有成就的散曲作家之一。散曲内容大多是叹世、咏景和闺怨之作。曲词秀丽清新,有些小令颇有民歌特点。白朴的词流传至今100余首,大多为怀古、闲适、咏物与应酬之作,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不少怀古之作,寄托了故国之思。今存《天籁集》词2卷。散曲存小令37首,套曲4首,今人隋树森《全元散曲》收录。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