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习俗舞
释义

习俗舞

瑶族除长鼓舞外,另有铜鼓舞亦甚有名。多于祭祀、禳灾、葬仪、丰年中表演。流行于广西都安、南丹、东兰等地及贵州瑶族地区。?

都安等地瑶族每年五月二十九日为“达努节”,系思念双亲的节日。届时于晒场搭起木架,朝南挂上八面铜鼓,于大皮鼓铜鼓之间置一坛酒。大皮鼓由师公司鼓,背后派五人各执一长木桩,大皮鼓两旁守二人持芭蕉叶为击鼓者扇风助兴,另四人持筛箕(或藤拐)。师公唱祝福歌毕即开坛取酒,用指点酒向天弹去,复向四方泼洒于地,表示敬祖先。而后击鼓起舞。?

打皮鼓者为双手执锤,每次击鼓,先将鼓锤在头部或腋下或胯部或脑后自击一次。脚多以“小颤跳”,动作敏捷轻巧,以下腰、侧身、转圈,甚至跳上鼓面动作,或围鼓转圈击鼓而舞。二人持芭蕉扇紧随之转动,脚步与打皮鼓者相同。唯手左、右、上、下翻舞,给打皮鼓者作“扇凉”状。十分风趣。?

铜鼓节奏,随皮鼓节奏而定。铜鼓分为一公一母,公鼓大小为母鼓的一半。其声铿锵明亮,母鼓音色浑厚,击时将公母二鼓相隔尺许,鼓面相对立于架上,右手执锤击鼓面中、旁部位,左手持小木棍击打母鼓腰身。另有一人持木桶配合司鼓。两者均无舞蹈,只是伴奏。?

持木桩的舞蹈,双手垂直持木桩上下作舂米状或垂直木桩作左右晃动舂米的动作,双膝颤动,脚左右移步,按节奏喊叫:“呜——喂!”?

持筛箕的舞蹈,以单拉腿跳,围绕打皮鼓者转圈,舞步与《藤拐舞》相同,双手持箕作敬请动作,筛箕内放三牲供品、糍粑、糯饭等物。?

又有草龙舞流行于湖南江华。草龙用稻草扎成,长二丈,宽半尺,厚一寸。一人舞珠前引,九人舞龙,锣鼓唢呐伴奏。多由儿童于春节期间表演。又有流行江华、兰山等县瑶族地区的香龙舞。由五或七人表演。以稻草扎成把子,上插香火,黑夜作舞,可从香火的摆动中看出龙形的动作变化,名称有耍四方、穿柱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