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席应信 |
释义 | 投身军旅席应信(1917-2003),男,汉族,生于1917年2 月,四川省北川县擂鼓镇人。“九一八”事变暴发后,去北平抗日前线,考入黄埔军校11期骑兵科,1934年9月毕业分配湖南衡阳后,私自离队,奔往延安。行至西安受阻,自入第一师当兵,受到重视,由排、连、营长,升至师参谋、科长、团副。后因未报经批准私自组织抗日游击队,受到怀疑,险遭逮捕,便自行离队,赴陪都重庆,通过同学和友人的关系,先在军令部供职,不久考入陆军大学深造。军大毕业后,先在国防部副官处从事人事任免事务。1947年,任20军133师参谋长,淮海战役时升任少将参谋长。因时局危艰,地下党组织希望他做策反起义工作难以进行,便未去供职,趁国防部迁广州之机,于1949年9月返回家乡北川。 席应信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国民党第20军代军长景嘉谟和第38军军长李振西率残部窜到松潘、茂县、北川一带。企图配合从西北败退西康的胡宗南建立川陕甘边区根据地,以抗拒人民解放军西进解放康藏。 当时北川地区有个“川北支队”,是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川康游击纵队的一支队伍。川北支队政委宋达邀请席应信担任支队参谋长,席应信考虑到自己已在国民党军队里干了10多年,还没有为人民做过多少事,快要解放了,自己也应该为人民做点好事,于是便接受了邀请。 促成投诚1950年1月,解放军18兵团62军185师554团到达北川县城。20军133师团长任怡给席应信的私人信中写道“希望你出面挽救他们”等语。席应信将此情况通报入驻北川的解放军554团杨青奎副团长,杨希望席应信能出面挽救他的老部下。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战事给北川人民带来灾难,他决定想方设法拆散国民党20军与38军的联盟,于是同时给两个军写信,分别说对方与川北支队勾结以对付对方,以引起双方的相互猜忌,达到瓦解对方的目的。信刚送出,贺龙司令员派出的在中坝起义的国民党20军133师副师长熊慕岳也来到北川,贺龙司令员让他带了香烟、桔子等,与席应信及1野第7军19师的薛步安参谋携报话机一部,由一个骑兵排护送,一行20余人前往第20军劝降。到达小坝后,用报话机与20军联系,席应信与景嘉谟通话后,景表示欢迎他们前往。第二天,薛步安、席应信、熊慕岳带上部分人员向20军驻地片口方向行进。景嘉谟带着军部的一些人在途中迎接,午饭后同去了20军的军部所在地片口。晚宴上,20军军部的要员和133、134师的官员等出席,席间谈话都比较谨慎,大有“鸿门宴”之感。有人谈到他们如何从绵竹经九顶山到松潘,再到北川的情况。席应信随机谈到山区供给困难的问题。交谈中得知20军所有中下级军官都不想在此久留。当晚,席应信与景嘉谟住在一起,景嘉谟谈了他们与38军协商搞根据地的设想及他们与38军和西昌的胡宗南部保持着联系等情况。席应信等人的行动和谈话都有人监视,因此席应信每次出门都把景嘉谟拉在一起以防不测。第三天晚上,景嘉谟便拉席应信到院子里的一个小阁楼上密谈。景嘉谟问席应信究竟怎么办?席应信为其分析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后指出,只有率部出山,投奔人民解放军,才是唯一的出路,才有前途。还讲了解放军对起义投诚人员既往不咎,一视同仁的政策。使景嘉谟终于下定“率部出山”的决心,并确定从水晶堡,经平武出山,以便把133师肖传伦部带上。席应信提出他先出去,与解放军取得联系,景嘉谟开始不答应。又过了一天,景嘉谟终于同意席应信离开片口。席应信刚过小坝,杨青奎副团长带着队伍迎了上去说“几天没有一点消息,我们都以为你不能回来了,许多人谣传你被打死了”。双方交换情况后,杨青奎带了两个营和一个骑兵连向20军驻地进发,席应信由一个骑兵排护送回擂鼓坪,并及时将其在片口的情况及景嘉谟的决定向贺龙司令员写了书面报告邮去。几天后,景嘉谟率军直属部队和133师全部到达北川擂鼓坪。席应信陪同他们经安县、绵竹、什邡到广汉,由解放军62军接收整编。 景嘉谟起义后,20军134师肖传伦部不听景嘉谟劝告,顽抗到底,在其率残部逃至牟泥沟时被土官朗杰伏击,肖传伦被击毙。 建国之后后来,席应信调任解放军18 兵团师级研究组长,第二高级步校和南京军事学院军事教员,从事高级军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并担任军事史料研究处处长。“文革”中被诬陷为“反动学术权威”,1970年下放安徽建设兵团劳动, 1975年恢复工作,任安徽省石台县人武部副部长。1982年离休,住安徽省军区蚌埠干休所,任安徽省第五届政协委员。离休后,利用与部分去台军政人员之关系,撰写回忆录、信函等,宣传党的对台政策,促进祖国和平统一。1985 年回乡探亲,为家乡经济建设、地方史志事业倾注了心血。2003年去世,享年87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