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犀溪村 |
释义 | 犀溪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东部,是犀溪乡政府驻地,处于东经119°38′,北纬27°27′的交点上,海拔345米,年平均温度17、6℃。全村一千余户(不含乡直单位),约3500人,98﹪的村民是北浦叶氏九世祖利十一派下,属纯血缘古村落。 村情概况今犀溪村遗留有众多与姓氏有关的厝基名及地名,如:霍洋、潘家凹、杨厝、庄家垄、孙家洋、胡垄、后洋王家厝基、冯家田、缪田洋等,足以证明上述姓氏先民在犀溪的遗迹,除缪姓外,其余均已外徙他乡。对于犀溪村名演变必须从缪姓谈起,据《寿宁乡土》等资料载:缪姓始迁祖缪录,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徙居长溪(今霞浦县)可洋(今犀溪村头西北岸)。众资料称犀溪村名取意为:“犀”之意因下游河岸边的岩石上有一串凹陷的“犀牛足迹”,而“稽”之意为缪录不忘祖地会稽,取名“犀稽”,因“稽”与“溪”谐音,后来改称“犀溪”。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第一、缪录迁居霍洋之时,拥有“犀牛迹”的石坝峡距离霍洋有三公里之遥,当年森林阴翳,人烟稀少,缪录不可能将远在三公里之遥的特征事物来命名村名;第二、关于缪录的祖籍地会稽,据苍南洽尾缪《兰陵郡缪氏宗谱》记载:缪录先祖祖籍山东曲阜,在会稽(今绍兴)仅居六年时间;故此,此种村名取意说法,似乎很牵强。 缪姓迁居霍洋之后,第七世缪文焕首迁下村宅底(今西浦),其中宋神宗元丰辛酉科(1081),又有说崇宁二年(1103)、崇宁四年(1105)特奏名缪昌道就居宅底,还有乡间盛传“宅底十八巷”等繁荣景象。由此可见,在宋末,下村缪族初具规模,流经村前的溪流是自西而来,再者下村又位居上村霍洋的西方,猜测“西溪”之名由此而得。当时缪姓有部分族人居住在上村东皋山麓,附近一带也还有其它姓氏居住,叶姓始迁祖于南宋末期即祥兴元年(1278)肇基西溪潘家凹,故笼统称这一带区域为西溪。对于今犀溪村在明朝称谓“西溪”,可参见立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的叶姓秀洋太婆墓的墓道,其上铭刻:“西溪叶**”;在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叶氏族谱》中也有不少记载,如:明洪武十四年(1381),中军府守备叶公谦“屯营西溪”、“仍扎西溪”;明嘉靖初年(约1522),叶利十一的长女配下村缪百七;等等。又据明崇祯的《寿宁待志》内记载,明崇祯四年(1631)官定今犀溪村为福安里三都第五甲,称:“东门,离城四十里,住西溪上村坊上”,由于仅占一甲,不设堡;今西浦村为福安里一都,分别名宅底、楼下、东洋合占七甲,设西溪堡,在一都除了西溪堡外,还有黄阳堡(在今坑底乡)。另外,在《寿宁待志》中还有“缪姓子孙请重建‘状元坊’于西溪”,等等,这些均表明了当时的大村名是“西溪”不是“犀溪”。还有《宗谱》文字佐证,如《鳌阳月山叶氏宗谱》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的代序中提到“西溪叶族”;《景宁朝川叶氏宗谱》载明朝时寿宁西溪叶氏;等等。由此可见,在明朝及之前,今犀溪与西浦村笼统称“西溪”,其中再以小地名或上下而细分。 查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寿宁县志》,与犀溪有关的有六处:⑴、犀踪岩,在县东四十里犀溪(指西浦村),石上有犀牛踪;⑵、印山岩,在北溪(指今犀溪村),溪潭中有巨石如印。⑶、犀溪(指西浦村由西方而来的溪流,现称泮洋溪,俗称后溪)源出佛际山,东流半洋会北溪,至福安入于海。⑷、北溪(指北浦村中的溪流,现称犀溪)源出官台山,东流龙潭会犀溪,至福安入于海。⑸、西浦桥,在犀溪(指西浦村,西浦之名最早文字记载)。⑹、西溪(指西浦村)堡,在一都。又查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建宁府志》,与犀溪有关的与康熙版《寿宁县志》大同小异。从方志可知在清康熙中期,今犀溪村称北溪,今西浦村称犀溪。 从《叶氏族谱》不难发现,清康熙初年,进士叶有挺编定族谱称“北溪正派、北溪叶氏”;自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柳椿撰写的《赐同进士第果庵先生传》开始,直至光绪末期叶蕃升为叶世虞立传等诸多文章显示,今犀溪村在清朝称呼北溪。由于“浦”字较“溪”字更适合傍水而居的村名,故叶姓人在使用北溪村名时又逐渐使用“北浦”村名,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内阁大学士李光地为叶尚垐撰写的寿序开始,直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叶贞璋的代序等诸文中又称村名为北浦。不难发现,清初至乾隆中期,村名多以“北溪”称呼;乾隆中期至宣统年间,村名多以“北浦”称呼。 犀溪村名演变现再罗列一些相关资料,如: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福宁府志》“寿宁疆域图”上明确标注北溪村;清嘉庆八年(1802)寿宁知县萧颖赠匾北浦叶族“犀水留香”;清嘉庆二十三年(1817)重修立碑的溪底厝后(今犀溪村后坑)缪剑溪等祖坟,墓碑称其地坐落在“上西溪溪底厝后”;修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的永安石板桥,有石碑记载:“敝舍下西溪”。可见,在清朝时期,由于上西溪纯粹是叶姓居住,它虽后迁之族但衍发速度迅猛、人文蔚起,遂改村名为北溪、北浦,但乡间仍有以“上犀”或“上村”称谓;而下西溪系缪姓的血缘村落,由于溪流下游有“犀牛蹄涔”的典故,遂为“犀溪”【注②】,后来又演变为下犀溪、犀浦、西浦,而西浦之名自清朝中期开始一直使用至今。 民国开始,犀溪、北溪、北浦名称的使用情况简述如下:北溪之名已不见使用;北浦之名作为次村名一直延续至今,其中曾有称北浦乡、北浦村等;而犀溪之名自晚清时期就有文人在文章中作为北浦村名出现,民国开始,官定成为今犀溪村村名、乡、联保、管理区、公社等名称,迨至1984年9月,行政区划改乡、村制,以“犀溪”作为乡、村行政区划名,故如今犀溪乡犀溪村即原北浦村、北溪村。犀溪作为乡名,又作为村名,有时会使人混淆,故又有称犀溪村为北浦、上犀溪、上村等。上世纪九十年代,村中大道取名时,就以北浦北路、北浦中路、北浦南路等命名,如今也有不少商家在企业名称前冠以“北浦”字号,可见北浦仍是犀溪村的次村名,同时北浦还是犀溪叶族的特指。 在犀溪村中还盛传有“犀牛镇水”传说:即在叶氏宗祠前的大溪中有一巨石,其外形不仅象官印,又酷似水中的犀牛浮出水面时露出的头部。相传此犀牛夜间跑到平阳吃小麦,事后被麦主追至并被镇锁(即在犀牛头凿两个洞,迹存)。但笔者认为此传说解释“犀溪”之意,也很牵强,说服力比不上石坝峡的“犀牛蹄涔”。 综上所述,今犀溪村村名的演变概括为:西溪—上西(犀)溪--北溪—北浦—犀溪,期间有同时并存使用。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10年底,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 、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0户通自来水,有7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有73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50户;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3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32户。 该村到乡镇通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3公里。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8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8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9 亩。 该村到2010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6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有3户居住于砖混结构住房,有10户居住于砖木结构住房。 农村经济该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0.5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20万元;畜牧业收入25万元(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0头,肉牛5头,肉羊10只);林业收入2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8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等为主。 人口卫生该村现有农户73户,共乡村人口317人,其中男性167人,女性150人。其中农业人口317人,劳动力161人。该村以白族为主(是白族、汉族、傈僳族混居地),其中白族296人,傈僳族4人,汉族17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267人,参合率84%。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2公里,距离镇卫生院24公里。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3人,党员中男党员3 人,团员8人。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本县。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到白水河完小,中学生就读到六库镇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4公里,距离中学28公里。目前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5人,其中小学生29人,中学生6人。 村务公开该村到2010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3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470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0.01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委托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公开项目有 农村集体财务收支情况;救济、救灾物资发放情况。 基层组织该村设党小组1个,党员总数3人,党员中男党员3 人,团员8人。 发展重点该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村内基础设施薄弱,阻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2.土地贫脊,广种薄收,生存条件恶劣;3.医疗设施缺乏,看病就医难。 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进村道路硬化,2.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种植;3.发展肉牛,山羊养殖形成一定规模;4.逐步完善教育,卫生医疗服务体系,解决看病就医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