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
释义

概述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有人按德文音译为“纳斯霍伦”自行反坦克炮,是德国第一种用特制底盘制成的自行火炮。尽管也可以说它的底盘为TⅣ型坦克,但是,它是在TⅣ底盘的基础上,经过重大改动制成的自行火炮。最突出的变化是,将发动机的位置从中部移至中前部,取消了传动轴,直接用联轴器将发动机和变速箱连接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尽量扩大战斗室的空间。由于发动机的位置前移,使车体内部的布置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1941年冬天,德国设计师们决定在3式或4式坦克(PanzerIII/PanzerIV)的底盘上发展新的自行反坦克炮,但由于车体结构并不适合,这个设计没有通过。同时埃克特Alkett公司发展出的新底盘GeschutzwagenIII/IV,它结合了3式(主要是J型)和4式坦克(主要是F型)的部件,被认为很适合作为新的自行反坦克炮底盘。

1942年2月,埃克特Alkett公司在GeschutzwagenIII/IV的底盘上装备了43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Pak43L/71),设计定名为‘Hornisse‘(大黄蜂)。1942年晚些时候,这种车体还被用于“野蜂Hummel”自行榴弹炮(编号Sd.Kfz.165)。引擎被移到中间,车体被延长以容纳长身管的88毫米反坦克炮,同时还可以平衡整车的重量分布。由于火炮的巨大重量和车体承载能力的限制,乘员组只能受到轻型装甲的保护。

1942年10月,整车模型向希特勒本人做了展示,得到了批准,他还希望生产能于1943年5月开始。

1944年早期,驾驶室前装甲板的布置在生产中有了变动,火炮也变为43/1型71倍口径的88毫米反坦克炮(88mmPak43/1L/71),这样该车就有了两种不同的型号。

1944年2月24日(一说27日),希特勒下令将第二种型号命名为‘Nashorn‘(犀牛)。“大黄蜂”和“犀牛”除了驾驶室前装甲板的布置和火炮型号外没有任何区别,而这两点变动都是无关紧要的。尽管缺少装甲防护,二者都为威力强大的88毫米反坦克炮提供了急需的机动性。战斗室的有限空间使载弹量受到限制,通常在24-40发之间。“大黄蜂”和“犀牛”顶部敞开的战斗室仅依靠帆布来遮蔽风雨,而且缺乏一挺车体机枪,通常一挺MG34或MG42机枪会配备在车体内以提供近战防御。

从1943年2月到1945年3月,由埃克特Alkett公司设计、德国埃森工厂DeutscheEisenwerke制造的“大黄蜂”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产量很低,分别为20辆和474辆。

这两种型号的自行反坦克炮都装备了重型坦克歼击炮营,第一次作战是跟随第655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它们表现得很成功,所以以后一共装备了6个这样的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出没在各条战线(例如1944年第525重型坦克歼击炮营在意大利战线作战)。最后它们逐渐被威力更大、防护更好的自行反坦克炮如JagpanzerIV(4式自行反坦克炮)和Jagpanther(猎豹)所取代,但它们的战史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也是唯一在欧洲战场上摧毁过美军新型的M26“潘兴Pershing”重型坦克(配备长身管的90毫米坦克炮、重型装甲防护)的武器。1945年3月6日,一辆美军第3装甲师的M26在250米的距离上被一炮击毁,这个“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杰作发生在Cologne以北的Niehl镇。

研制原因

研制“犀牛”一类“重型自行炮”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所谓的“T-34冲击”。纳粹德国侵略军的装甲洪流涌入苏联大地后,开始时一帆风顺,但很快就遭到苏联红军T-34坦克等的顽强抵抗,而德军的TⅢ/TⅣ坦克根本不是对手。德军用来对付T-34坦克的,主要是牵引式的Pak43/1式88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机动性极差,往往需要动用很多人力和车辆将火炮运进和运出发射阵地。为此德军迫切需要将这种火炮装到履带式底盘上,制成自行火炮。首先选中的是TⅢ/TⅣ坦克的底盘。

负责研制和设计的公司为丢特茨-埃森威克公司,研制工作于1942年初开始。由于时间要求很急,上部结构只搞成敞开式结构;再加上受底盘承重的限制和钢板材料的匮乏,上部的装甲板很薄,这也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突出弱点。第一批产品于1942年10月制成。到1943年5月,共生产了100辆。“犀牛”的总产量为494辆。在命名的问题上,还有一个小插曲。最初德国军方准备命名为“大胡蜂”(hornets)自行反坦克炮。但是,希特勒不喜欢“以小虫子来命名装甲战车”,并亲自命名为“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可见希特勒对“犀牛”还是相当重视的。

结构

“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战斗全重为24吨,比基型车TⅣ坦克重了4吨多。乘员为4人。车全长8.44米,车体长5.8米,车宽2.86米,车高2.65米。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战斗室下部布置了燃油箱等,再加上炮架布置在动力舱的上部,使车高抬得很高,这也是“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一个缺点。车体及上部战斗室为钢装甲焊接和螺栓连接混合式结构。装甲板较薄,厚度为10~30毫米。部分车体甲板采用螺栓连接结构,也是为了便于从车上拆卸发动机。战斗室很宽敞,加上是顶部敞开式,乘员在战斗室内觉得很舒服,但顶部防护很差。运输或行军途中,战斗室顶部可罩上帆布,并用火炮固定器将火炮固定。由战斗室后方见到的炮长席位置如上图所示,炮长在左侧,由防危板和火炮相隔;装填手在右侧。火炮右下方的管子,用于在冬季向战斗室送去发动机的暖气。尽管是顶部敞开式结构,但在车体后部仍开了两扇小门,供乘员上下车用。车体后部下方有一个备用负重轮。

火力

“犀牛“的主炮为PaK43/1型火炮,身管长为71倍口径,这是一款在德国很著名的加农炮,堪称是打飞机和打坦克的“高手”,在二战期间,是对付美军和苏联红军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主力。不但火炮的身管长,连炮弹的长度也很突出。你可以从插图中看到“犀牛”的装填手正在装填榴弹时的情景,长长的炮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很明显,长长的药筒,增加了装药量,提高了射程和威力。该炮发射被帽穿甲弹(弹丸重10千克,弹药重23千克)时,在1 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为167毫米;在2 000米射程上穿甲厚度达139毫米。如用上钨芯弹,在2 000米的射程上,可以击穿184毫米厚的钢装甲。也就是说,它可以击穿二战期间盟军所有坦克的装甲。实战中曾出现“犀牛”的88毫米火炮在3 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毁6辆T-34中型坦克的记录。除了榴弹和穿甲弹外,在弹种中还有破甲弹。弹药基数为40发。其中,战斗室两侧各8发,战斗室底部存放24发。发射榴弹(弹丸重9.4千克,弹药重19.3千克)时的最大射程达17 500米。据说,还有一次,“犀牛”自行炮在600米的射击距离上从后面击中一辆T-34坦克,竟然将发动机抛出到车体5米开外(估计是引爆燃油箱的结果),其威力之大可见一斑。

动力系统

“犀牛”自行炮的动力装置为HL120TRM型汽油机,最大功率300马力。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动力传动装置前置,主动轮在前。炮车的最大速度为42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15千米。燃油箱容量为470升。炮车上装有FuG型无线电台。

总的看来,“犀牛”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性能较好的反坦克武器,穿甲威力大,射击准确,机动性也算不错,但防护性相对较差,是它的突出弱点。

战绩

1943~1945年间生产的“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几乎全部装备给德军独立重型坦克歼击车营。先后装备“犀牛”自行反坦克炮的德军部队有:第560重型歼击坦克车营、第655重型坦克歼击车营和第525重型坦克歼击营等。这些“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多数用于苏德战场(东线),也有一少部分用于西部战线及意大利战场。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犀牛”首先亮相,在和苏军T-34-76坦克的较量中,“犀牛”占尽上风。但是,由于苏军坦克数量多,又有SU-152自行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的支援,最终失败的是德国军团及其战车。

性能参数

重量: 24000kg

乘员人数: 4-5 人

引擎: 马巴赫Maybach HL 120 TRM / 12缸 / 300马力

速度: 路面: 42km/h
越野: 20km/h

行程: 路面: 260km
越野: 130km

油箱容积: 470 升

车长: 8.44m (包括主炮)

车宽: 2.86m

车高: 2.65m

武器: 88mm Pak 43 L/71 & 1 x 7.92mm MG34/42 (早期)
88mm Pak 43/1 L/71 & 1 x 7.92mm MG34/42 (晚期)
(1 x MG - 携带在内部)

弹药: 88mm - 24-40 发
7.92mm - 600 发

装甲厚度: 10-30mm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4 9:5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