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汐子镇 |
释义 | 汐子镇位于宁城县人民政府驻地天义镇北28公里处的半平川半丘陵区。北和喀喇沁旗乃林镇毗邻,东与辽宁省建平县太平庄乡接壤,西和小城子镇为邻,南与八肯中乡、二龙镇接界;地处东经119°15′,北纬41°47′的地理坐标系上。东西长约18公里,南北宽约10·3公里,总面积约185平方公里。 地名来源(汐子村民委员会 郭家营子 小柏林营子 韩杞柳村民委员会 西五家 韩杞柳 新 地 上马架子 下马架子 小东营子 大八家村民委员会 大八家 东桥 后 地 西 道 沙子地 八楞罐 小六家 北山咀村民委员会 北山嘴 黑牛湾 柏林营子村民委员会 老西营子 兴隆街 邢家窝铺村民委员会 洼子庙村民委员会 天兴宫村民委员会 汐昌村民委员会 和硕金营子村民委员会 二八台沟村民委员会) 区域概况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汐子镇 解放初属宁城县第七区,1956年建乡,因乡政府驻地在汐子村,故命名汐子乡。1958年建汐子人民公社。1968年称汐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3年改建为汐子乡人民政府,1986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汐子镇。辖18个村民委员会,58个自然村,有6130户,28606人,其中蒙古族2868人,回族34人,满族38人,朝鲜族1人,余为汉族。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温差较大,平均气温6.8℃,最冷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11.8℃,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2.5℃,无霜期130—140天,年均降水量420毫米。境内有林木、药材等植物资源,也有狐狸、野兔,黄鼠狼等动物资源。 近年,农机和水电建设迅速发展,现有小型水库3座,塘坝3座,机电井279眼,扬水站3处,有16个村民委员会通了电,照明达4677户,占总户数的83%。有效灌溉面积46564亩, 占总耕地的41%。农用总动力10891马力,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9台,2602马力,手扶拖拉机54台,624马力,载重汽车1辆,95马力。电动机300台,4040马力,柴油机76台,3420马力。 汐子镇以农为主,有耕地118607亩,占总面积的42甲d。主要粮食作物有谷子、玉米,水稻、高梁、小麦,大豆等,1985年粮豆作物种植面积82,800亩,总产25万斤,平均亩产3391,经济作物,有向日葵、甜菜、烟草、麻类,种植面积4,1 85亩。其中甜菜播种4114亩,总产737万斤,平均亩产1,700斤。产值898.5万元。有林面积15,393亩,其中人工林41.85亩,复被率15甲o,品种有黑松,杨、槐,榆等。产值19.8万元。牧业:有牲畜11905头(只),其中大畜3,030头(匹),小畜8,875头(只)。产值27.9万元。 镇办有修配厂,砖厂、建筑队等,还有县办的轴承厂,塞飞亚乡镇企业,年产值1.02个亿元。副业生产有养殖、种植、编织、大棚等。有果园509亩,总产37,500斤,生猪10,231口,鸡52,290只,鸭2,544只,鹅1,531只,兔5,446只,蜜蜂68箱,副业人均收2,.52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两户”迅速发展起来,现有专业户,重点户166个,产值44万元。农贸市场活跃,境内有农贸市场两处,每月成交额达5万元。 解放前,这里没有公路,只有锦州一赤峰的铁路经过这里。解放后整修了铁路。修通了天义一汐子的公路,交通比较方便。 解放前只有私塾1所,有学生十几人,现有中学3所,小学19所,有教职工310人,有学生4,166人,其中中学生868人。解放前,境内缺医少药,现在建有地区医院1处,村医疗站18个。 汐子镇政府驻地,还建有电视查转台、文化站,广播放大站、各种商店、旅社、粮食储备库、邮电所,银行营业所等单位,有农贸市场一个,已成为汐子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地名来源汐子镇来自。 (汉语)位于宁城县人民政府驻地天义镇北28公里处的半平川半丘陵地区。解放初,属宁城县第七区,1956年建乡。1958年建汐子人民公社,因驻地在汐子村,故名。1968年称汐子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8年改建为汐子乡人民政府,1986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汐子镇。总面积185平方公里,辖18个村民委员会,58个自然村。有6,130户,28,606人,其中蒙古族2,868人,回族34人,满族38人,朝鲜族1人,余为汉族。耕地118,607亩,粮豆作物播种面积82,800亩,总产2,805.7万斤,工副业产植146万元,林地15,393亩, 以农为主。 汐子村民委员会(汉语) 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汐子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汐子村民委员会,辖9个自然村民组,有350户,1,640人,其中蒙古族11人,余为汉族。耕地9,438亩,林地500亩,以农为主。 汐子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有八户人家在此居住,故名八家。1933年日伪时期在此修铁路,并建立火车站,因此处沙字多经常埋没路轨,当时定为“沙子车站”上报,因“沙’字写的草,误看成“汐”字,所以批为“汐子车站”,从此此村也改名为汐子,为镇政府,村委会驻地,坐落在平川上。有256户,1,200人,其中蒙古族11人,余为汉族。耕地5,038亩,以农为主。 郭家营子(汉语)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姓郭的在此始居,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南2公里的平川上。有72户,330人,均为汉族。耕地3,500亩,以农为主。 小柏林营子(蒙古语)也称为小六队,因为其是汐子村的六队,1933年建村,因居民都是从柏林营子迁来的,故名。 (含意见98页柏林营子条)。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的平川上,有22户,110人,均为蒙古族。耕地900亩,以农为主。来自 韩杞柳村民委员会(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韩杞柳村,故命名。1977年大队驻地迁至西五家,仍沿用原名。1983年改建为韩杞柳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的山腰上。辖6个自然村,有334户,1,577人,均为汉族。耕地8,918亩,以农为主。 西五家(汉语)1976年建村,因坐落在韩杞柳的西部,有5户人家始居,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3.5公里的山腰上,系韩杞柳村委会驻地。有25户,121人,均为汉族。耕地1,145亩,以农为主。 韩杞柳(蒙古语)元朝中叶建村,因为北面有两座山,山石矗立,人们称为半拉山当时蒙古人游牧到此定居,称此地为“哈那其鲁”,后谐音为韩杞柳, “哈那其鲁”系蒙古语, “哈那”为墙,“其鲁”是石头。“哈那其鲁”意为此山石象墙壁似的。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的平川上。有26户,364人,均为汉族。耕地2,264亩,以农为主。 新 地(汉语)清光结年间建村,当时此处是新开辟的地方,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南3.5公里的山脚下,有66户,292人,均为汉族。耕地1,812亩,以农为主。 上马架子(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人们住的都是马架房,又因坐落在韩杞柳河的上游,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5公里的平川上。有71户,358人,均为汉族。耕地1,82 6亩,以农为主。 下马架子(汉语)1921年建村,因坐落在上马架子的下侧,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2公里的山脚下。有68户,329人,均为汉族。耕地1,565亩,以农为主。 小东营子(汉语)1933年建村,因坐落在下马架子村的东部,户数较少,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3公里的山脚下。有42户,113人,均为汉族。耕地306亩,以农为主。 大八家村民委员会(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大八家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大八家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9公里处,辖4个自然村,有349户,2,017人,其中蒙古族3人, 余为汉族。耕地6,503亩, 林地240亩,以农为主。来自 大八家(汉语)清乾隆年间建村,因该村居民有八大姓,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9公里的平川上。 系村委会驻地。有264户,1,275人,其中蒙古族3人,余为汉族。耕地4,924亩,以农为主。 东桥(汉语)清咸丰年间建村,因坐落在坤都伦河桥的东面,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1公里的平川上。有45户,242人,均为汉族。耕地710亩,以农为主。 后 地(汉语)清乾隆年间建村,因坐落在大八家后面的一块平地上,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9.2公里的平川上,有35户,240人,均为汉族。耕地519亩,以农为主。 西 道(汉语)1940年建村,因坐落在大八家村西边的大道旁,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0公里的平川上。有5户,26人,均为汉族。耕地350亩,以农为主。 沙子地(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此地沙子多,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8.5公里的平川上。有221户,996人,其中蒙古族32人,余为汉族。耕地4,950亩,以农为主。 八楞罐(蒙古语)元末建村,因坐落在柏林营子右翼,故名为“八仁戛日”,后来谐音转意为八楞罐。 “八仁戛日”系蒙古语,汉译为右手或右翼。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7,5公里的平川上。有30户,]62人,其中蒙古族13人,余为汉族。 耕地810亩,以农为主。 小六家(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大城子王爷六户看草场的奴隶在此居住,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7.3公里的平川上。有20户,156人,均为蒙古族。耕地240亩,以农为主。 北山咀村民委员会(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北山嘴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北山嘴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4公里的山脚下,辖2个自然村,有247户,1,237人, 其中蒙古族33人,回族4人,余为汉族。耕地3,933亩,林地2,500亩,以农为主。 北山嘴(汉语)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坐落在汐子北面的山嘴处,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3.5公里的山脚下,系村委会驻地,有219户,1,097人,其中蒙古族33人,回族4人,余为汉族。 耕地2,933亩,以农为主。 黑牛湾(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坐落在地形象卧着的一条大黑牛的河湾处,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北公里的山脚下。有28户,140人,均为汉族。耕地1,000亩,以农为主,。 柏林营子村民委员会(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柏林营子,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柏林营子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的平川上,辖6个自然村,有700户,3,308人,其中蒙古族1,003人,满族25人,余为汉族。耕地11,458亩,林地?00亩,以农为主。 柏林营子 (蒙古语)元朝中叶建村,因是从巴林左旗迁移来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故名巴林,后叫成柏林营子。 “巴林”系蒙古语,汉译为军寨或要塞之意。位于镇政府驻地北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154户,691人,其中蒙古族315人,满族25人,余为汉族。耕地2,358亩。以农为主。 他卜营子 (蒙古语)清嘉庆年间建村,因是蒙古贵族乌吉泰居住的地方,乌吉泰曾被清朝皇帝封为塔布囊,故名为塔布囊村,后人称为他卜营子。塔布囊源于满语,为清代的蒙古贵族专用名称,现已蒙语化。位于镇政府驻地北4公里的平川上。有108户,565人,其中蒙古族538人,余为汉族。耕地2,676亩,以农为主。 南他卜营子 (蒙古语)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坐落在他卜营子南侧,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北5.5公里的平川上。有30户,150人,均为蒙古族。耕地500亩,以农为主。 东 荒 (汉语)清同治年间建村,因坐落在原烧锅地东边一片荒草甸子上,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5公里的平川上。有137户,623人,均为汉族。耕地1,900亩,以农为主。 赵华店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赵华在此开店,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3.5公里的平川上。有159户,736人,均为汉族。耕地2,224亩,以农为主。 杨家窝铺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姓杨的搭窝铺在此始居,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4.5公里的平川上,有112户,,543人,均为汉族。耕地1,800亩,以农为主。 地南头村民委员会 (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地南头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有265户,1,300人,其中蒙古族13人,余为汉族。耕地7,017亩,林地100亩,以农为主。来自 地南头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坐落在团结店村三节地的南面,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2.5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145户,695人,其中蒙古族11人,余为汉族。耕地3,817亩,以农为主。 下地南头 (汉语)1953年建村,因坐落在地南头下方,故名,又被当地人称为东洼。位于镇政府驻地西2公里的平川上。有120户,605人,其中蒙古族2人,余为汉族。耕地3,200亩,以农为主。 团结店村民委员会 (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团结店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团结店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辖3个自然村,有356户,1,780人,其中蒙古族2人,满族1人,余为汉族。耕地9,628亩,林地400亩,以农为主。团结店 (汉语)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有户蒙古族人在此开店,人们称为达子店。1954年经县政府批准,更名为团结店。位于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185户,924人,其中蒙古族1人,余为汉族。耕地5,804亩,以农为主。 下洼 (汉语)1912年建村,因坐落在团结店北部低洼处,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3公里的平川上。有86户,429人,其中满族1人,余为汉族。耕地1,821亩,以农为主。, 河北 (汉语)1913年建村,因位于团结店的小河北面,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4公里的平川上。有85户,427人,其中蒙古族1人,余为汉族。耕地2,003亩,以农为主。 岳家窝铺村民委员会 (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岳家窝铺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岳家窝铺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有262户,1,320人,均为汉族。耕地3,664亩,林地500亩,以农为主。 岳家窝铺 (汉语)清康熙年间建村,因姓岳的人家在此搭窝铺始居,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7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81户,418人,均为汉族。耕地1,375亩,以农为主。 郑家窝铺 (汉语)清康熙年间建村,因姓郑的人家在此搭窝铺始居,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8公里的平川上。有73户,363人,均为汉族。耕地900亩,以农为主。 张家窝铺 (汉语)清同治年间建村,因姓张的在此搭窝铺始居,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7。6公里的平川上。有108户,539人,均为汉族。耕地1,389亩,以农为主。来自 兴隆地村民委员会 (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兴隆地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兴隆地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1,5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有183户,912人,均为汉族。耕地5,081亩,林地500亩,以农为主。 兴隆地 (汉语)清乾隆年间建村,人们为求吉利兴旺,故名兴隆地。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1。5公里的山腰上,系村委会驻地。有125户,624人,均为汉族。耕地3,369亩,以农为主。 朱家窝铺 (汉语)清乾隆年间建村,因姓朱的人家在此搭窝铺始居,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3.5公里的山腰上。有26户,1·29人,均为汉族。耕地692亩,以农为主。 老西营子(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都是从山西迁来的,人称陕西老西营子,简称老西营子。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0公里的山脚下。有32户,159人,均为汉族。耕地1,020亩,以农为主。 兴隆街村民委员会 (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兴隆街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兴隆街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1.3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有244户,1,125人,其中蒙古族78人,回族38人,余为汉族。耕地3,285亩,林地1,000亩,以农为主。 兴隆街(汉语)清朝道光年间建村,人们为求吉利兴旺,故名兴隆街。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1.3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237户,1,086人,其中蒙古族39人,回族38人,余为汉族。耕地3,185亩,以农为主。 场上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坐落在和硕金营子打谷场遗址上,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1.5公里的山脚下。有7户,39人,均为蒙古族。耕地100亩,以农为主。 烧锅地村民委员会 (汉语)1980年建大队,因驻地在烧锅地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有237户,1,106人,其中蒙古族120人,余为汉族。耕地4,000亩,林地58亩,以农为主。 烧锅地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此地是专供和硕金公主府烧酒用粮之地,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155户,724人,均为汉族。耕地2,600亩,以农为主。 老窝铺 (汉语)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建村较早,住的都是窝铺,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的平川上。有24户,107人,均为汉族。耕地400亩,以农为主。 后柏林营子 (蒙古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坐落在柏林营子后面,故名。因此村蒙古族人多,也叫后蒙古营子, (含义见柏林营子条)位于镇政府驻地西5.5公里的平川上。有58户,225人,其中蒙古族220人,余为汉族。耕地1,000亩,以农为主。 邢家窝铺村民委员会(汉语)1958年建大队, 因驻地在邢家窝铺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邢家窝铺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6.7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有245户,1,150人,其中蒙古族34人,满族16人,余为汉族。耕地7,077亩,林地1,000亩,以农为主。 邢家窝窝铺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姓邢的人家在此搭窝铺始居,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6.7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114户,535人,其中蒙古族3人,满族6人,余为汉族。耕地3,’350亩,以农为主。 三家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有三户人家最早来此居住,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6.7公里的平川上。有105户,491人,均为汉族。耕地2,727亩,以农为主。 新丘 (汉语)名称来历含义待查,位于镇政府驻地西5.5公里的山腰上,有26户,124人,其中蒙古族31人,余为汉族。耕地1,000亩,以农为主。 洼子庙村民委员会(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洼子庙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洼子庙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5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有296户,1,417人。其中蒙古族154人,余为汉族。耕地5,222亩,林地2,000亩,以农为主。 洼子庙 (汉语)清乾隆年间建村,·因地势低洼,村旁有座山神庙,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4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140户,665人,其中蒙古族154人,余为汉族。耕地1,556亩,以农为主。 兴隆沟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坐落在沟岸上,为求吉利,故名兴隆沟,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12公里的山脚下。有156户,752人,均为汉族。耕地3,,666亩,以农为主。 天兴宫村民委员会(汉语)1980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天兴宫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天兴宫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5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有195户,954人,其中蒙古族10人,余为汉族。耕地2,900亩,林地1,000亩,以农为主。 天兴宫 (汉语)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是姓李的人家在此居住,故名李家营子,光绪年间,李兴瑞在此村建立商号做买卖,取名天兴宫。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5公里的平川上,,系村委会驻地,有90户,450人,其中蒙古族10人,余为汉族。耕地1,400亩, 以农为主。 雷家窝铺 (汉语)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姓雷的人家在此搭窝铺居住,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6.3公里的平川上。有105户,504人,均为汉族。耕地1,500亩,以农为主。 汐昌村民委员会(汉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河南村,故命名河南大队。1983年改建为村民委员会,因重名,1985年经上级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汐昌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0公里处,辖7个自然村,有361户,1,810人,其中蒙古族121人,余为汉族。耕地8,544亩,林地1,500,以农为主,后归和硕金村管辖。 河南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坐落在和硕金营子河南面,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0公里的山脚下,系汐昌村委会驻地。有82户,441人,其中蒙古族8人,余为汉族。耕地2,370亩,以农为主。 南梁 (汉语)清同治年间建村,因坐落在河南村南部山梁上,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8公里的山腰上。有20户,123人,其中蒙古族20人,余为汉族。耕地660亩,以农为主。 二八台梁 (蒙古语)清乾隆年间建村,因坐落在二八台沟的南梁上,故名。 “二八台”系蒙古语,是额卜台的谐音,“额卜台”翻译为风景优美。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南4,5公里的山腰上。有89户,446人,均为汉族。耕地2,400亩,以农为主。 下店 (汉语)1912年建村,因坐落在二八台粱村的下侧,姓赵的在此开大车店,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0公里的山脚下。有47户,200人,均为汉族。耕地750亩,以农为主。 西洼子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坐落在和硕金营子街西边较低的洼地上,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9.5公里的平川上。有34户,180人,均为汉族。耕地600亩,以农为主。 西场 (汉语) 1953年建村, 因坐落在原和硕金营子西部的一个大场院上,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5公里的山脚下。有45户,220人,其中蒙古族4人,余为汉族。耕地884亩,以农为主。 二八台沟门 (蒙古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位于二八台沟的沟门处,故名。 (含义见二八台沟条),坐落在镇政府驻地西10公里的山脚下。有44户,200人,均为汉族。耕地880亩,以农为主。 和硕金营子村民委员会(满语)195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和硕金营子,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和硕金营子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8。5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有343户,1,609人,其中蒙古族170人,余为汉族。耕地7,920亩,林地1,000亩,以农为主。 和硕金营子 (满语)清康熙年间建村,原名霍营子,后因坐落在和硕金端静墓地旁,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8.5公里的山脚下。和硕金系满语,汉译为庄重,贤慧。系村委会驻地。有174户,814人,其中蒙古族160人,余为汉族。耕地4,300亩,以农为主。 石桥子 (汉语)清光绪年间建村,因村前面有座石头桥,故名。位于镇政府驻地西北9公里的山脚下。有169户,795人,其中蒙古族10人,余为汉族。耕地3,620亩,以农为主。 二八台沟村民委员会(蒙古语)19S8年建大队,因驻地在二八台沟村,故命名。1983年改建为二台沟村民委员会。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有228户,1,142人,其中蒙古族391人,余为汉族。耕地6,981亩,林地3,00亩,以农为主。 二八台 (蒙古语)清嘉庆年间建村,因坐落在二八台沟内,故名。“二八台”系蒙古语,汉译为风景适宜优美、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5公里的山腰上,系村委会驻地。有215户,1,075人,其中蒙古族361人,余为汉族。 耕地6,43l亩, 以农为主。 哈萨庙 元朝中期建村,因坐落在哈萨庙旁,故名。“哈萨”的含意,语种待查。位于镇政府驻地西11.3公里的山脚下。有13户,67人,其中蒙古族30人,余为汉族。耕地550亩,以农为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