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溪山琴况 |
释义 | 溪山琴况(天风环佩),名皆源自古琴曲,生于1977年,逝于2007年10月28日上午九点五十分(农历九月十八日),卒年30岁。 中文名:溪山琴况 别名:天风环佩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宿州 出生日期:1977年 逝世日期:2007年10月28日 一、人物:溪山琴况。基本信息溪山琴况 别名:天风环佩 民族:汉 籍贯:宿州 地区:安徽省 主要事迹生前任天汉民族文化管理员及百度汉服吧吧主职务,一直致力于汉服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事业。 作为汉服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他最早提出了将汉服运动与传统节日复兴相结合的理念,并积极动员参与了方案的制定、讨论和最后的完成推广,受到了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爱好者们广泛的响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此外,他所倡导提出并操作执行的中式学位服和奥运礼服方案,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天风环佩对于汉服运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重大的推动意义和社会影响。汉服运动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他的引领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并且有了一个好的前景和未来。 他参与制定的方案有:《冠(笄)之礼(汉民族青年男女成人礼)操作方案(附图解)》、《汉民族传统仪礼“婚礼”操作方案(附图解)》、《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及设计方案(图)》、《天汉民族文化网、百度汉服吧《2008年北京奥运会华服倡议及设计方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汉民族传统礼仪“祭礼”操作方案》、《“民族传统节日复兴计划”系列方案》等等,皆凝聚了他和同仁们的心血。他以他长远的目光,为天汉民族文化网接下来的发展做出了系统的规划。 溪山琴况自始至终,心系华夏,笔耕不辍,他首倡的冠笄礼计画、华夏正婚礼计画、中国式学位服计画、奥运礼服计画均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天风弥留之际,仍留下如下遗言:“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裏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拳拳之心,即日月亦为之动容!他案头笔记中,仍留存著华夏昏礼修改稿、中国式学位服第二稿、奥运礼服设计稿等,而如今笔墨尚新,斯人已去,怎不令人扼腕拭目,长嗟短叹! 给溪山兄的悼词丁亥岁,辛亥月,辛亥日,天汉诸友哭奠故天风环佩兄: 呜呼!浮生若梦,世事无常,老生经谈,及其触心,痛何如哉!天妒英才,亡我良友。年方而立,猝然西去。一腔热血,尽抛九泉,满腹经纶,俱化尘土。日前方晤,故商衣冠复兴之计;咫尺之间,却是幽冥永相两隔。噩耗初传,恍惚若梦,怒耶,疑耶,惊耶,痛耶?天上人间,此恨何极! 忆昔汉服肇基,天汉草创,物议纷纭,举步维艰。正赖兄等,倾危受任,怀拳拳华夏之心,奋志士之气,骋绝伦之才,尽夙夜之劳,挽狂澜於既倒,拯於危难。后入百度,兼领汉服吧主,竭一人之力,成汉服吧之兴。厥有两网,襄推学位服、奥运入场式之盛;乃有节日礼仪,行於全国。 兄之为文处事也,高瞻远瞩,踔厉风发。兄之待人接物也,至情至性,至真至诚,即有龃龉,实出公义,非为私怨。兄之於华夏衣冠也,焚膏继晷,乃至於病,虽艰难苦恨,百死无悔;临去之际,念兹在兹。“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兄之豪言,犹在耳旁;兄之文章,犹见网上;兄之风神,一逝而无往。呜呼哀哉,曷日曷月,思之未央。 一袭衣冠,一曲孔雀,魂归故土,难诉相思!祈兄冥福,愿祝来生!兄其好走! 天风已碎,环佩空鸣! 呜呼哀哉,尚飨! 百里奚悼天风环佩文天风吾兄!兄待吾等同袍,至诚至义,于情于恩,至真至性。吾尝与君共商站务,每每夜聊经久;纵论战略时局,多有妙语奇思,何其快哉!是夜惊闻君语,泣不成声,其苦焉,其痛焉,历历在耳。心自惊疑,语多纷乱,孰料半日,兄已驾鹤!惊闻噩耗,跌足大恸,每每念及,难以自已! 兄记否,汝尝谓吾,他日必玄衣纁裳,为弟昏礼主持;兄记否,汝尝应允,下月即重归汉服吧,再振贴吧辉煌?宏图大志,戛然而止,情何以堪!唯泗泪横流耳! 今兄仙去,弟锥心之痛,无以言表,唯继承兄志,践行兄嘱,一首《沧海一笑》,伴兄而去,百里泣拜! 维: 丁亥年九月二十六日,天汉众友痛闻汝丧七日,乃能衔哀至致诚,虔具清酌庶馐之奠,于武汉东湖之滨告汝丧天风环佩之灵:呜呼!自入天汉,与君初识,情谊虽疏,志向相同,或有间隙,话刀语剑,口舌之间,快意恩仇。叹君之才,感君之义,干戈顿化,玉帛相见,情谊益深!春去秋来,不意识君已数载。君自矢志汉服以来,以赤子之心,为民族大义,常废寝忘食,殚精竭虑,每每熬夜写作,苦思汉服未来,奔波劳碌,苦痛自知。虽生活艰辛,经历坎坷,然,君总乐观以待,不诉与知,甘为他人做杜康!不料晴天霹雳,哀从天降忽闻汝丧,众皆茫然,然后不信,面面相窥,无语凝噎犹记吾初知,惶惶然间,再三问曰:?其信然邪其梦邪?并四处寻日历,欲以确认此愚人玩笑耳及后,盼汝忽然间欢声笑语,与吾言此戏言耳!及至外出,购祭君之物,方恍然醒觉,已然物是人非,哀痛莫名,于人群中,潸然泪下,不能自抑!吾与君情谊稍疏,犹悲痛至此!况乎君之挚友?自此,如伯牙之悲,失子期之憾,纵然摔琴,然君已失,徒留高山流水也! 吾等与汝,相识网上,虽言谈投契,然未得见君,当面把酒,终有憾。每念及此,常笑言去见君,盼有朝一日,吾等身穿汉服,把臂同游神州大地,又或煮酒论史,秉烛夜谈,成羊左之交,岂不快哉!奈何屡屡不能成行,缘悭一面! 每思及此,悔不当初,然,已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也! 哀哉!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天风! 惜哉!哀君之高义,奈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君怀此才,亦覆此命!叹世事之无常,怨人生之冷漠!上穷碧落下黄泉,此憾绵绵无绝期!惟愿他日,汝之来世,与吾等狭路相逢,大喝千杯而归,再续未了心愿!汉服之路曼曼兮其修远,吾等亦继君之遗志,终生将上下而求索。 哀哉!今于东湖之滨,吾等四人,薄酒庶馐,以之祭君!犹见众人,痛哭流涕,哽噎不已!何哉?悲君之逝,痛君之诀,责己无力! 呜呼天风,黄泉有觉,来品来尝。今生事毕,来世无忧!今生种之善果,来生必有福报!君来世上之日短,而吾等记忆日长!君已然深铭内心! 呜呼!言有穷而情不可终!君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呜呼哀哉!尚飨! 琉璃公主悼词谪仙人 闲坐蓬莱下,雪接夜归人, 一支芦管风吹落,娇梅染衣衽。 手执坐隐子,容颜笑且嗔, 仙君此去三十年,逍遥凭谁问。 自云世纷争,华夏竟无人, 烂柯一梦山水变,空叹凡间幻如尘。 人生无限恨,袖湿现泪痕。 十指勾动琵琶怨,静观瑞脑炉内焚, 君知月非月,春非昔日春, 唯君独未变,仍是昔日身。 仰慕天风先生良久,然因缘际会,终无缘相见,每每忆及,肝肠寸断,今先生已去,遂作陋词一首,以慰先生英灵。 琉璃公主拜 雪域桃源祭溪山琴况文维 丁亥冬十月辛亥,故秦逸民雪域桃源遥奉心香,恭献于故天汉管理员,百度汉服吧吧主天风环佩灵前,祝以文曰: 呜呼!天风环佩者,予之故友也。丁亥年秋九月乙未,以心疾突发辞世,年惟三十。予与交通三岁,竟不知其何里人也。惟知其皖中人,雅好汉服华章,致力于复兴之道而已。呜呼!斯人已去,自兹绝尘。欲某一面而不可得,诚可痛也!欲得其故里名号而不可闻,诚可悲也!其亦名溪山琴况,为人所共知。予至是且悟,诚可惭也!予与天风之识,似在乙酉仲冬。时维湘人宋公所荐,始初识其于天汉之群。初,群中鸿儒云集,冠盖竟立,众友谈笑,极尽喧哗。天风寡言,时多静默,人或问者,稍间或置一词。予以其不能言,故稍远却之,偶少往来。天汉有才女,名曰蒹葭从风。娉婷婀娜,文采殊绝。众观其风骨,读其篇章,惊为天人。群贤倾慕,意多缱惓。从风恬淡,未许一语。以其桑梓与鄙里邻故,稍或偶遇,颇有交言,多与谈国故,是与予人稔熟。乙酉秋,偶遇从风于网路予戏曰:“君有顾盼之美,觅得良人也欤?”对曰:“属意天风矣。”问曰:“其人若何?”对曰:“忠厚勤勉之人,当得大事七七乞巧之日,红线已系双足。”予大笑,叹曰:“... ...双风者,真良匹也。”又某日,天风突访问曰:“闻君工擅祭文,请教其式。”予曰:”他日吾当作文,以详述之。”适忙于他务,予竟忘之居月余,天风复问:“尊作成乎?”予闻赧然,不能对。天风神色怡然,又出前请。予遂尽叙其制,其尽记之。居数日,复兴祭礼之卷辄成。 予观之,感叹良久丙戌春,予为稻粱之迫,调吏东府寒暑二岁,未得与彼通声息丁亥冬十月十三日,滇南水君告曰:“天风已卒数日矣,请兄书慰从风。”呜呼!萧史已然驾鹤去,人间痛彻弄玉心。予可想知,其状何堪。斯人已逝,且复何言?及至天汉奠所,睹其遗言曰:“华夏复兴,天风魂牵梦绕,至死不忘育我民族,死后怎舍梦里衣冠。始于衣冠,再造华夏,同袍之责,我心之愿,华夏复兴,同胞幸福,天风叩祈苍天“鲠鲠其声,凛凛其骨。逝者已矣!生者且何为?呜呼!伏维尚飨!雪域桃源稽首。 二、琴著专论介绍明末琴家徐上瀛,别署青山。武举出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珙,号石帆,隐居吴门。徐上瀛是琴学虞山派的后继者,就他与虞山派创始人严徵的关系而言,后人认为“天池严氏以清、微、淡、远为宗,徐青山继之”(《琴学丛书·琴学随笔》),也看到:“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之于后”,“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诚一堂琴谱·序》),仍然承认了徐上瀛在前人基础上“稍有变通”。这是就虞山派琴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而言。但是,从琴学理论的系统性来说。若将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与今存严徵的琴学理论就相比较来看,徐上瀛的琴学理论以其完整和系统而可称得上是古代琴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是一部全面而系统地讲述琴乐表演艺术理论的专著,也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上的重要著作。这部著作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 这二十四况是: 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徐上瀛仿照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而提出“二十四况”,并且通过对24个琴乐审美范畴的阐发,较为完整而精到地探讨了古琴演奏美学中的许多重要问题。其中尤为可贵的是,其审美理论的阐述,是以古琴演奏技艺手段为基础,而技艺上的分析又是以其琴乐审美思想为指导,这就为后人研究琴乐演奏的技艺美学提供了非常丰富,并且可供借鉴、吸收的琴乐审美思想及表演艺术理论。 在琴乐“二十四况”中,具有理论核心意义的就是“和”。所以徐上瀛在卷首便提到“二十四况”中,“其所首重者,和也”。说明“和”况作为琴乐审美范畴之一,在琴学理论中,具有其他琴况不能替代的地位。这是认识,理解徐上瀛琴乐美学思想的要点之一。 认识、理解徐上瀛琴乐美学思想的要点之二,事要把握住,徐上瀛谈琴乐审美,从整体上讲,始终是着眼于琴乐的实践,从古琴演奏中的“弦、指、音、意”的相互关系去谈“和”的审美意义。其他各况所谈,也都与此相关。徐上瀛提出,“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意与意合,而合至矣”。藉以说明“和”在琴乐演奏与审美中的不同层次和内涵。 徐上瀛认为,从演奏技艺上讲,弹琴首先要达到对演奏技巧的运用自如与纯熟,无论是循徽按弦、拨弹奏音,各种技法的应用,都应是“往来动宕,恰如胶漆”,使弦与指处于顺和的融洽关系中,由此达到“弦与指合”的技艺水准;其次,在掌握纯熟的执法技艺基础上,在音乐演奏的处理中,要“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琴”。使琴曲的演奏合乎音乐的章法、句度(“篇中有度,句中有侯,字中有肯”),从而产生悦耳而富于韵味的情绪音调,达到指与音的相“和”,这也是琴乐演奏中技艺美的实现;最后,为达到更高的审美要求,论者并未停留在“曲得其琴”的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寻求“音与意合”的审美境界,提出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与音之深微”的要求,即以演奏技艺达到的精妙细微的乐音表现,来触及人内心深处最敏锐的幽深的心理体验,而这是从单纯的乐音运动形式中难以领会到的。 对于“音与意合”,徐上瀛在书中点出,这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他说:“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徜恍。暑可变也,虚堂凝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这里实际上是肯定了人在音乐审美中借助于内心的想象、联想等情感体验,使审美感受变的更为丰富和充实。相反,如果把琴的演奏仅仅当作一种技艺来对待,不去追求审美 境界及其在音乐上的表现,琴曲艺术也就会失去它的“真传”,即丧失自身特有的美学品格了。徐上瀛在书中所告诫的,演奏者若“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即是此意。另外,徐上瀛所说的“音与意合”,从其描述的“暑可变”、“寒合回”这种审美情感活动的展开看,他讲的“和”,也并非是平淡无味之“淡和”,也并非庸然无所思,而是蕴含着相当动人的情感力量的“和”。这也是,《溪山琴况》琴乐美学思想中值得借鉴、吸收的精华。 二十四况 和一曰“和” 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和之始,先以正调品弦、循徽叶声,辨之在指,审之在听,此所谓以和感,以和应也。和也者,其众音之款会,而优柔平中之橐答乎? 论和以散和为上,按和为次。散和者,不按而调,右指控弦,迭为宾主,刚柔相剂,损益相加,是为至和。按和者,左按右抚,以九应律,以十应吕,而音乃和于徽矣。设按有不齐,徽有不准,得和之似,而非真和,必以泛音辨之。如泛尚未和,则又用按复调。一按一泛,互相参究,而弦始有真和。 吾复求其所以和者三,曰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矣。 夫弦有性,欲顺而忌逆,浅实而忌虚。若绰者注之,上者下之,则不顺;按未重,动未坚,则不实。故指下过弦,慎勿松起;弦上递指,尤欲无迹。往来动宕,恰如胶漆,则弦与指和矣。 音有律,或在徽,或不在徽,固有分数以定位。若混而不明,和于何出?篇中有度,句中有候,字中有肯,音理甚微。若紊而无序,和又何生?究心于此者,细辨其吟猱以叶之,绰注以适之,轻重缓急以节之,务令宛转成韵,曲得其情,则指与音和矣。 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如右之抚也,弦欲重而不虐,轻而不鄙,疾而不促,缓而不弛;左之按弦也,若吟若猱,圆而无碍(吟猱欲恰好,而中无阻滞),以绰以注,定而可伸(言绰注甫定,而或再引伸)。纡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人尚]恍。暑可变也,虚堂疑雪;寒可回也,草阁流春。其无尽藏,不可思议,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 要之,神闲气静,蔼然醉心,太和鼓畅,心手自知,未可一二而为言也。太音希声,古道难复,不以性情中和相遇,而以为是技也,斯愈久而愈失其传矣。 静一曰“静”。 抚琴卜静处亦何难?独难于运指之静。然指动而求声恶乎得静?余则曰,政在声中求静耳。 声[厂万]厉则知指躁,声粗则知指浊,声希则知指静,此审音之道也。盖静由中出,声自心生,苟心有杂扰,手指物挠,以之抚琴,安能得静?惟涵养之士,淡泊宁静,心无尘翳,指有余闲,与论希声之理,悠然可得矣。所谓希者,至静之极,通乎杳渺,出有入无,而游神于羲皇之上者也。约其下指工夫,一在调气,一在练指。调气则神自静,练指则音自静。如热妙香者,含其烟而吐雾;涤界茗者,荡其浊而泻清。取静音者亦然,雪其躁气,释其竞心,指下扫尽炎嚣,弦上恰存贞洁,故虽急而不乱,多而不繁,渊深在中,清光发外,有道之士当自得之。 清一曰“清”。 语云“弹琴不清,不如弹筝”,言失雅也。故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地而不僻则不清,琴不实则不清,弦不洁则不清,心不静则不清,气不肃则不清:皆清之至要者也,而指上之清尤为最。 指求其劲,按求其实,则清音始出;手不下徽,弹不柔懦,则清音并发;而又挑必甲尖,弦必悬落,则清音益妙。两手如鸾凤和鸣,不染纤毫浊气;[厂昔]?指如敲金戛石,傍弦绝无客声:此则练其清骨,以超乎诸音之上矣。 究夫曲调之清,则最忌连连弹去,亟亟求完,但欲热闹娱耳,不知意趣何在,斯则流于浊矣。故欲得其清调者,必以贞、静、宏、远为度,然后按以气候,从容宛转。候宜逗留,则将少息以俟之;候宜紧促,则用疾急以迎之。是以节奏有迟速之辨,吟猱有缓急之别,章句必欲分明,声调愈欲疏越,皆是一度一候,以全其终曲之雅趣。试一听之,则澄然秋潭,皎然寒月,湱然山涛,幽然谷应,始知弦上有此一种情况,真令人心骨俱冷,体气欲仙矣。 远一曰“远”。 远与迟似,而实与迟异,迟以气用,远以神行。故气有候,而神无候。会远于候之中,则气为之使;达远于候之外,则神为之君。至于神游气化,而意之所之玄之又玄。时为岑寂也,若游峨嵋之雪;时为流逝也,若在洞庭之波。倏缓倏速,莫不有远之微致。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吾故曰:“求之弦中如不足,得之弦外则有余也。” 古一曰“古”。 《乐志》曰:“琴有正声,有间声。其声正直和雅,合于律吕,谓之正声,此雅、颂之音,古乐之作也;其声间杂繁促,不协律吕,谓之间声,此郑卫之音,俗乐之作也。雅、颂之音理而民正,郑卫之曲动而心淫。然则如之何而可就正乎?必也黄钟以生之,中正以平之,确乎郑卫不能入也。”按此论,则琴固有时古之辨矣! 大都声争而媚耳者,吾知其时也;音淡而会心者,吾知其古也。而音出于声,声先败,则不可复求于音。故媚耳之声,不特为其疾速也,为其远于大雅也;会心之音,非独为其延缓也,为其沦于俗响也。俗响不入,渊乎大雅,则其声不争,而音自古矣。 然粗率疑于古朴,疏慵疑于冲淡,似超于时,而实病于古。病于古与病于时者奚以异?必融其粗率,振其疏慵,而后下指不落时调,其为音也,宽裕温厖,不事小巧,而古雅自见。一室之中,宛在深山邃谷,老木寒泉,风声?令人有遗世独立之思,此能进于古者矣。 淡一曰“淡”。 弦索之行于世也,其声艳而可悦也。独琴之为器,焚香静对,不入歌舞场中;琴之为音,孤高岑寂,不杂丝竹伴内。清泉白石,皓月疏风,修修自得,使听之者游思缥缈,娱乐之心不知何去,斯之谓淡。 舍艳而相遇于淡者,世之高人韵士也。而淡固未易言也,?邪而存正,黜俗而归雅,舍媚而还淳,不着意于淡而淡之妙自臻。 夫琴之元音本自淡也,制之为操,其文情冲乎淡也。吾调之以淡,合乎古人,不必谐于众也。每山居深静,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绝去炎嚣,虚徐其韵,所出皆至音,所得皆真趣,不禁怡然吟赏,喟然云:“吾爱此情,不求不竞;吾爱此味,如雪如冰;吾爱此响,松之风而竹之雨,涧之滴而波之涛也。有寤寐于淡之中而已矣。” 恬一曰“恬”。 诸声淡则无味,琴声淡则益有味。味者何?恬是已。味从气出,故恬也。夫恬不易生,淡不易到,唯操至妙来则可淡,淡至妙来则生恬,恬至妙来则愈淡而不厌。故于兴到而不自纵,气到而不自豪,情到而不自扰,意到而不自浓。及睨其下指也,具见君子之质,冲然有德之养,绝无雄竞柔媚态。不味而味,则为水中之乳泉;不馥而馥,则为蕊中之兰止。吾于此参之,恬味得矣。 逸一曰“逸”。 先正云:“以无累之神合有道之器,非有逸致者则不能也。”第其人必具超逸之品,故自发超逸之音。本从性天流出,而亦陶冶可到。如道人弹琴,琴不清亦清。朱紫阳日:“古乐虽不可得而见,但诚实人弹琴,便雍容平淡。”故当先养其琴度,而次养其手指,则形神并洁,逸气渐来,临缓则将舒缓而多韵,处急则犹运急而不乖,有一种安闲自如之景象,尽是潇洒不群之天趣。所以得之心而应之手,听其音而得其人,此逸之所征也。 雅一曰“雅”。 古人之于诗则曰“风”、“雅”,于琴则曰“大雅”。自古音沦没,即有继空谷之响,未免郢人寡和,则且苦思求售,去故谋新,遂以弦上作琵琶声,此以雅音而翻为俗调也。惟真雅者不然,修其清静贞正,而藉琴以明心见性,遇不遇,听之也,而在我足以自况。斯真大雅之归也。 然琴中雅俗之辨争在纤微?喜工柔媚则俗,落指重浊则俗,性好炎闹则俗,指拘局促则俗,取音粗?则俗,入弦仓卒则俗,指法不式则俗,气质浮躁则俗,种种俗态未易枚举,但能体认得“静”、“远”、“淡”、“逸”四字,有正始风,斯俗情悉去,臻于大雅矣。 丽一曰“丽”。 丽者,美也,于清静中发为美音。丽从古淡出,非从妖冶出也。若音韵不雅,指法不隽,徒以繁声促调触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丽也。譬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有冰雪之姿,岂效颦者可与同日语哉!美与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审音者当自知之。 亮一曰“亮”。 音渐入妙,必有次第。左右手指既造就清实,出有金石声,然后可拟一“亮”字。故清后取亮,亮发清中,犹夫水之至清者,得日而益明也。唯在沈细之际而更发其光明,即游神于无声之表,其音亦悠悠而自存也,故曰亮。至于弦声断而意不断,此政无声之妙,亮又不足以尽之。 采一曰“采”。 音得清与亮,既云妙矣,而未发其采,犹不足表其丰神也。故清以生亮,亮以生采,若越清亮而即欲求采,先后之功舛矣。盖指下之有神气,如古玩之有宝色,商彝、周鼎自有暗然之光,不可掩抑,岂易致哉?经几锻炼,始融其粗迹,露其光芒。不究心音义,而求精神发现,不可得也。 洁一曰“洁”。 贝经云:“若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而坡仙亦云:“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未始是指,未始非指,不即不离,要言妙道,固在指也。 修指之道由于严净,而后进于玄微。指严净则邪滓不容留,杂乱不容间,无声不涤,无弹不磨,而只以清虚为体,素质为用。习琴学者,其初唯恐其取音之不多,渐渐陶熔,又恐其取音之过多。从有而无,因多而寡,一尘不染,一滓弗留,止于至洁之地,此为严净之究竟也。 指既修洁,则取音愈希;音愈希则意趣愈永。吾故曰:“欲修妙音者,本于指;欲修指者,必先本于洁也。” 润一曰“润”。 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于温润呈之。若手指任其浮躁,则繁响必杂,上下往来音节俱不成其美矣。故欲使弦上无杀声,其在指下求润乎? 盖润者,纯也,泽也,所以发纯粹光泽之气也。左芟其荆棘,右熔其暴甲,两手应弦,自臻纯粹。而又务求上下往来之法,则润音渐渐而来。故其弦若滋,温兮如玉,泠泠然满弦皆生气氤?,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所以达其中和也。古人有以名其琴者,曰“云和”,曰“泠泉”, 亦润之意乎? 圆一曰“圆”。 五音活溌之趣半在吟猱,而吟猱之妙处全在圆满。宛转动荡无滞无碍,不少不多,以至恰好,谓之圆。吟猱之巨细缓急俱有圆音,不足则音亏缺,太过则音支离,皆为不美。故琴之妙在取音,取音宛转则情联,圆满则意吐,其趣如水之兴澜,其体如珠之走盘,其声如哦咏之有韵,斯可以名其圆矣。 抑又论之,不独吟猱贵圆,而一弹一按一转一折之间亦自有圆音在焉。如一弹而获中和之用,一按而凑妙合这机,一转而函无痕之趣,一折而应起伏之微,于是欲轻而得其所以轻,欲重而得其所以重,天然之妙犹若水滴荷心,不能定拟。神哉圆乎! 坚一曰“坚”。 古语云“按弦如入木”,形其坚而实也。大指坚易,名指坚难。若使中指帮名指,食指帮大指,外虽似坚,实胶而不灵。坚之本全凭筋力,必一指卓然立于弦中,重如山岳,动如风发,清响如击金石,而始至音出焉,至音出,则坚实之功到矣。 然左指用坚,右指亦必欲清劲,乃能得金石之声。否则抚弦柔懦,声出委靡,则坚亦浑浑无取。故知坚以劲合,而后成其妙也。况不用帮而参差其指,行合古式,既得体势之美,不爽文质之宜,是当循循练之,以至用力不觉,则其然亦不可窥也。 宏一曰“宏”。 调无大度则不得古,故宏音先之。盖琴为清庙、明堂之器,声调宁不欲廓然旷远哉? 然旷远之音落落难听,遂流为江湖习派,因致古调渐违,琴风愈浇矣。若余所受则不然:其始作也,当拓其冲和闲雅之度,而猱、绰之用必极其宏大。盖宏大则音老,音老则入古也。至使指下宽裕纯朴,鼓荡弦中,纵指自如,而音意欣畅疏越,皆自宏大中流出。 但宏大而遗细小则其情未至,细小而失宏大则其意不舒,理固相因,不可偏废。然必胸次磊落,而后合乎古调。彼局曲拘挛者未易语此。 细一曰“细”。 音有细缈处,乃在节奏间。始而起调先应和缓,转而游衍渐欲入微,妙在丝毫之际,意存幽邃之中。指既缜密,音若茧抽,令人可会而不可即,此指下之细也。至章句转折时,尤不可草草放过,定将一段情绪缓缓拈出,字字模神,方知琴音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此终曲之细也。昌黎诗“昵昵儿女语,恩恩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其宏细互用之意欤? 往往见初入手者一理琴弦便忙忙不定,如一声中欲其少停一息而不可得,一句中欲其委婉一音而亦不能。此以知节奏之妙未易轻论也。盖运指之细在虑周,全篇之细在神远,斯得细之大旨者矣。 溜一曰“溜”。 溜者,滑也,左指治涩之法也。音在缓急,指欲随应,敬非握其滑机,则不能成其妙。若按弦虚浮,指必柔懦,势难于滑;或着重滞,指复阻碍,尤难于滑。然则何法以得之?惟是指节炼至坚实,极其灵活,动必神速。不但急中赖其滑机,而缓中亦欲藏其滑机也。故吟、猱、绰、注之间当若泉之滚滚,而往来上下之际更如风之发发。刘随州诗云“溜溜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其斯之谓乎? 然指法之欲溜,全在筋力运使。筋力既到,而用之吟猱则音圆,用之绰注上下则音应,用之迟速跌宕则音活。自此精进,则能变化莫测,安往而不得其妙哉! 健一曰“健”。 琴尚冲和大雅,操慢音者得其似而未真,愚故提一健字,为导滞之?。乃于从容闲雅中刚健其指,而右则发清冽之响,左则练活溌之音,斯为善也。 请以健指复明之。右指靠弦则音钝而木,故日“指必甲尖,弦必悬落”,非藏健于清也耶?左指不劲则音胶而格,故日“响如金石,动如风发”,非运健于坚也耶?要知健处即指之灵处,而冲和之调无疏慵之病矣,气之在弦,不有不期去而自去者哉。 轻一曰“轻”。 不轻不重者,中和之者也。趣调当以中和为主,而轻重特损益之,其趣自生也。盖音之取轻属于幽情,归乎玄理,而体曲之意,悉曲之情,有不其轻而自轻者。第音之轻处最难,工夫未到则浮而不实,晦而不明,虽轻亦未合。惟轻之中不爽清实,而一丝一忽指到音绽,更飘摇鲜朗,如落花流水,幽趣无限。乃有一节一句之轻,有间杂高下之轻,种种意趣皆贵清实中得之耳。 要知轻不浮,轻中之中和也;重不杀,重中之中和也。故轻重者,中和之变音;而所以轻重者,中和之正音也。 重一曰“重”。 诸音之轻者业属乎情,而诸音之重者乃由乎气。情至而轻,气至而重性固然也。第指有重、轻则声有高下,而幽微之后理宜发扬,?指势太猛则露杀伐之响,气盈胸臆则出刚暴之声,惟练指养气之士则抚下当求重抵轻出之法,弦上自有高朗纯粹之音,宣扬和畅,疏越神情,而后知用重之妙,非浮躁乖戻者之所比也。故古人抚琴则日“弹欲断弦,按如入木”,此专言其用力也,但妙在用力不觉耳。夫弹琴至于力,又至于不觉,则指下虽重如击石,而毫无刚暴杀伐之疚,所以为重欤!及其鼓宫叩角,轻重间出,则岱岳江河,吾不知其变化也。 迟一曰“迟”。 古人以琴能涵养情性,为其有太和之之气,故名其声日“希声”。未按弦时,当先肃其气,澄其心,缓其度,远其神,从万籁俱寂中冷然音生,疏台寥廓, 若太古,优游弦上,节其气候,候至而下,以叶厥律者,此希声之始作也;或章句舒徐,或缓急相间,或断而复续,或幽而致远,因候制宜,调古声淡,渐入渊原,而心志悠然不已者,此希声之引伸也;复探其迟趣,乃若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而日不知?,夕不觉曙者,此希声之寓境也。严天池诗“几回拈出阳春调,月满西楼下指迟”,其于迟意大有得也。若不知“气候”两字,指一入弦惟知忙忙连下,?欲放慢则竟然无味矣。深于气候,则迟速俱得,不迟不速亦得,岂独一迟尽其妙耶! 速一曰“速”。 指法有重则有轻,如天地之有阴阳也;有迟则有速,如四时之有寒暑也。盖迟为速之纲,速为迟之纪,尝相间错而不离。故句中有迟速之节,段中有迟速之分,则皆藉一速以接其迟不候也。然琴操之大体固贵乎迟:疏疏淡淡,其音得中正和平者,是为正音,《阳春》、《佩兰》之曲是也;忽然变急,其音又系最精最妙者,是为奇音,《雉朝飞》、《乌夜啼》之操是也。所谓正音备而奇音不可偏废,此之为速。拟之于似速而实非速,欲迟而不得迟者,殆相径庭也。然吾之论速者二:有小速,有大速。小速微快,要以紧紧,使指不伤速中之雅度,而恰有行云流水之趣;大速贵急,务令急而不乱,依然安闲之气象,而能泻出崩崖飞瀑之声。是故速以意用,更以意神。小速之意趣,大速之意奇。若迟而无速,则以何声为结构?速无大小,则亦不见其灵机。故成连之教伯牙于蓬莱山中,群峰互峙,海水崩折,林木幽冥,百鸟哀号,日:“先生将移我情矣!”后子期听其音,遂得其情于山水。噫!精于其道者自有神而明之之妙,不待缕悉,可以按节而求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