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希腊独立战争 |
释义 | 希腊独立战争19世纪初,希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起义,并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9月起义军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1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希腊执行委员会。 起因(15世纪 1821 1822年 1823和1824年 1827年6月 1828年 1829年3月 1830年2月3日) 简述(19世纪初 土耳其政府 希腊宣布独立 1830年2月3日) 详述(战争第一阶段(1821年3月—1822年1月) 战争第二阶段(1822年6月—1827年6月) 战争第三阶段(1827—1829年)) 简介Greek,Independence War of 1821~1829年希腊人民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这场战争结束了奥斯曼帝国对希腊近400年的军事封建统治,是希腊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起因15世纪希腊自15世纪起就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广大人民饱受痛苦和磨难。进入19世纪之后,希腊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一定发展,民族解放意识加强,从而孕育着武装斗争的火种。另一方面,奥斯曼帝国统治集团内部昏庸无能,封建军事专制制度严重制约希腊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土耳其境内暴动、反叛活动此起彼伏,这一切都给希腊独立战争创造了良好的时机。 1821希腊人民反对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19世纪初,希腊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1821年3月在友谊社的组织和发动下,希腊本土爆发起义。3月25日起义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这次全民起义,由资产阶级领导,农民是主力军,地主阶级和僧侣等也参加反土耳其的斗争。9月23日起义军解放了特里波里查,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1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希腊执行委员会。 1822年土耳其政府调兵镇压起义,并在希俄斯岛对希腊居民进行大屠杀,2.3万人遇害,4.7万人被卖为奴。1822年6月3万土耳其军队直奔科林斯,企图一举消灭希腊起义军。希腊军民奋起抵抗,土军几乎全部被歼。但希腊人内部派系矛盾激化, 1823和1824年两次在游击队和官方政府间发生内战。土耳其苏丹一面再调大军反扑,一面策动埃及入侵希腊。1825年2月11日埃军在易卜拉辛的统帅下,在伯罗奔尼撒登陆。T.科洛科特罗尼斯出任希腊军统帅,指挥军民奋勇抵抗。埃军凭借优势侵占伯罗奔尼撒。1826年4月11日埃土联军占领西部重镇梅索朗吉。8月占领雅典城。 1827年6月24日雅典卫城也落入土军之手。至此,义军控制区已所剩无几。但他们仍坚持游击战。欧洲进步人士同情希腊革命,从道义和物资上进行支援。希腊宣布独立后,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干涉和争夺。1823年英国政府宣布承认希腊,并于1823~1824年向希腊政府提供两笔贷款。沙皇俄国于1824年1月9日抛出在希腊建立3个自治公国的方案,企图达到分割希腊便于俄国控制和削弱土耳其之双重目的。遭到希腊政府拒绝。1827年7月6日俄、英、法签订《伦敦三国条约》,主张在土耳其享有宗主权的前提下,允许希腊实行内部自治,并决定派出联合舰队迫使双方停火。同年10月发生纳瓦里诺海战,英法俄联合舰队击溃土埃舰队。 1828年爆发俄土战争,随后法国也出兵占领伯罗奔尼撒。1829年9月俄土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土耳其被迫接受英法俄《伦敦三国条约》。希腊独立战争 希腊军民利用土军被牵制和被削弱的有利时机,发起进攻。 1829年3月17日纳夫巴赫托首次获得解放;5月6日梅索朗吉上空重新升起希腊国旗;不久,整个东希腊除提佛等地外已全部获得解放。9月12日在别特拉战役中,希军击溃了一支7000多人的土军,并迫使敌人撤出大陆希腊地区,从而胜利地结束了独立战争。 1830年2月3日俄、英、法3国签订的伦敦议定书,希腊被正式承认为独立王国。希腊独立战争,不仅为希腊赢得了独立,而且促进巴尔干其他地区民族解放斗争,加速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崩溃。 简述19世纪初希腊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土耳其军事封建制度的束缚,建立自己的国家。1821年3月希腊本土爆发起义,并迅速发展到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克里特岛、爱琴海诸岛屿、卢麦里以及马其顿等地。9月起义军控制伯罗奔尼撒半岛。1822年1月1日第一届国民大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希腊执行委员会。 土耳其政府调兵镇压起义,对希腊居民进行大屠杀,2.3万人遇害,4.7万人被卖为奴。1822年6月,3万土耳其军队直奔科林斯,希腊军民奋起抵抗,土军几乎全部被歼。但希腊人内部派系矛盾激化,1823年和1824年两次在游击队和官方政府间发生内战。奥斯曼帝国苏丹一面再调大军反扑,一面策动埃及入侵希腊。1825年2月11日埃军在伯罗奔尼撒登陆,1826年4月11日埃土联军占领西部重镇梅索朗吉。8月占领雅典城。1827年6月24日雅典卫城也落入土军之手。至此,起义军控制区已所剩无几。但他们仍坚持游击战。 希腊宣布独立欧洲列强开始进行干涉和争夺。1827年7月6日俄、英、法签订《伦敦三国条约》。主张在土耳其享有宗主权的前提下,允许希腊实行内部自治,并决定派出联合舰队迫使双方停火。同年10月发生纳瓦里诺海战,英法俄联合舰队击溃土埃舰队。1828年爆发俄土战争,随后法国也出兵占领伯罗奔尼撒。1829年9月俄土签订《亚得里亚堡条约》,土耳其被迫接受英法俄《伦敦三国条约》。 1830年2月3日希腊军民利用土军被牵制和被削弱的有利时机,发起进攻。不久,整个东希腊除提佛等地外全部获得解放。9月迫使敌人撤出大陆希腊地区,从而胜利地结束了独立战争。根据1830年2月3日俄、英、法3国签订的伦敦议定书,希腊被正式承认为独立王国。 详述战争第一阶段(1821年3月—1822年1月)希腊全民奋起,其中农民和新兴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1821年3月4日,侨居俄国的希腊“友谊社”总负责人依普希兰狄斯越过俄国国界,率领起义军在罗马尼亚的雅西号召希腊人民起义。 3月23日,起义波及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各区。 4月7日,斯佩采岛宣布起义,支援伯罗奔尼撒半岛起义。4月22日,普萨拉宣布起义;28日,伊德拉岛起义军民控制科林斯地区。 5月7日,阿提卡地区的武装村民冲进雅典,迫使土军退守科林斯城。至此,起义军几乎席卷整个希腊的大部分陆地和爱琴海许多岛屿。 6月,依普希兰狄斯率起义军进入希腊时,在德拉戈尚与土军交战,被土军打败,依普希兰狄斯逃亡奥地利,不久被捕。 7月,战斗日趋激烈。 10月5日,希腊军民攻占特里波利斯城。起义军不久几乎全部解放伯罗奔尼撒半岛。 1822年1月,起义军在厄皮道尔召开首届国民议会,宣布希腊独立,成立国民政府。 战争第二阶段(1822年6月—1827年6月)起义军暂时失挫。 土耳其政府不甘心失败,面对希腊人民的胜利,开始对起义军血腥镇压。开俄斯岛军民10万人,一次就被土耳其军队血洗2.3万人,4.7万人被出卖当奴隶。 1822年6月,土耳其军队对伯罗奔尼撒半岛发动大规模反攻。土军出动近3万人,未遇抵抗,就到达科林斯卫城。随后,向南深入伯罗奔尼撒内地,遭农民起义军的伏击,伤亡很大,溃不成军,除少数逃脱外,全部被歼。在海上,希腊小船敢于与装有大炮的土舰作战。一水兵驾驶一艘着火的船冲进土舰停泊场,烧毁1艘军舰,其余土舰全部逃入达达尼尔海峡。希腊军民的胜利严重挫伤了土军的士气,士兵害怕送命,拒绝参战,土军陷入一片混乱。然而,希腊起义军领导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军政首脑忙于权力之争,贻误了有利战机。起义军未能乘土军混乱之际,扩大战果,解放中、北部地区,以赢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1824年4月,希腊召开第二届国民议会,科罗克特洛尼斯被解除总司令职务。以科为代表的“民主派”不服,拒绝承认政府。希腊出现两个政府并存的局面。伯罗奔尼撒的封建势力乘机联合“民主派”,反对“亲欧派”。经过两次激烈的武装冲突,“民主派”遭失败,科罗克特洛尼斯本人被捕。希腊内部战争结束,起义军力量蒙受重大损失。 1824年7月,土耳其统治者与其藩臣埃及统治者签订协定,共同镇压希腊人民起义。 1825年2月,埃及陆海军9万大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登陆。希腊军队虽英勇抵抗,仍未能阻挡埃军的进攻。希腊政府迫于社会舆论压力,释放科罗克特洛尼斯,再次委任其为总司令,但是,战局已难扭转,埃军占领特里波利斯及半岛绝大部分地区。 1825年5月,土埃军近4万人联合围攻希腊西部重镇——米索隆基市。经11个月的围攻和封锁,守城军民顽强战斗,宁死不屈。 1826年4月22日,守城军民英勇突围,仅有300多居民生还。 1827年6月,科林斯地区以北的希腊国土落入土耳其军之手。自由希腊仅保留伯罗奔尼撒一部分国土和爱琴海上的若干岛屿。但是希腊人民的斗争并没有结束。 战争第三阶段(1827—1829年)战争国际化。 由于希腊独立战争曲折的发展历程,世界舆论加大,对欧洲大国利益的影响加深,促使俄、英、法等国的关注,尤其是沙俄政府。早在1825年,俄国政府为巩固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势力,就认为必须支援希腊人的独立战争。俄国一旦占领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无论在贸易和政治方面,无疑都是对英国实力的一个沉重打击。英国政府是绝对不会同意的,也不愿意让俄国单独进行干预。于是,英国先与俄国达成某些让步,以此牵制俄国的行动。 1826年4月4日,两国在彼得堡签订关于联合调处希土停战和希向土纳贡获取自治的议定书。议定书规定,英俄两国都不在希腊谋取特权。面对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斗争的严峻形势,希腊政府内部两派斗争暂时缓解。 1827年4月,在特莱辛召开第三届国民议会,各派达成妥协,一致选举卡波狄斯特里亚为总统。该总统曾任职于俄国政府,他的当选进一步证明俄国对希腊政治的影响,从而,加速了欧洲列强对希腊战争的干涉。 1827年7月6日,英、法两国与俄国在伦敦签订三国协约,重申1826年彼得堡议定书的条款,并补充规定,要求希土双方立即停火,否则三国将共同采取强制措施制止希腊战争。土耳其当局驳斥伦敦协约的一切条件,拒绝停止军事行动。 1827年10月20日,英、法、俄三国舰队与埃土舰队在纳瓦里诺海湾进行交战。经4小时激烈海战,埃土联合舰队遭重创。 1828年4月,俄土战争相继爆发,俄军穿过巴尔干半岛,进入马里查河谷,攻占阿德里安堡。 1829年,奥斯曼帝国被迫与俄国签订《阿德里安堡条约》,接受俄、英、法三国伦敦协约。希腊起义军利用俄土战争之际,先后解放了部分国土。 1829年5月14日,解放米索隆基市; 9月,起义军在别特拉与土军交战,大获全胜。 1830年4月,土耳其政府接受英、法、俄于1830年2月3日新的伦敦议定书,承认希腊独立。 意义希腊独立战争是一次民族大起义,是一场反殖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以希腊人民的胜利、奥斯曼帝国的失败而结束。 希腊独立战争的胜利,为希腊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巴尔干半岛其他国家的人民受到了鼓舞,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胜利原因希腊独立战争经历了曲折而又艰难的历程。这场希腊独立战争几乎席卷全国各地,不仅有陆上交战,而且有海战。战争历时8 年半之久,作战双方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胜利的取得,首先是希腊人民浴血奋战的结果,在战争过程中,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全希腊各阶层的爱国人士几乎都积极投入战斗。起义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充分发挥熟悉地形的优势,运用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术,采用伏击或奇袭战法,大量消耗土军有生力量。其次,有利的国际环境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战争始终得到欧洲进步人士的同情和支持。随着战事的发展和变化,欧洲列强出于各自的目的参与战争,客观上牵制了土军力量,削弱了土军的战斗力,为希腊人民争取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