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达薄 |
释义 | 达薄bù dá ㄅㄨˋ ㄉㄚˊ 词语解释: (1).不明白;不通达。《尹文子·大道下》:“贫则怨人,贼则怨时……是不达之过,虽君子之邮,亦君子之恕也。”《汉书·元帝纪》:“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2).不通畅。《楚辞·九章·惜诵》:“情沉抑而不达兮,又蔽而莫之白。” 姜亮夫 校注:“谓情沉抑而不通利也。” (3).不得志;不显贵。《史记·乐毅列传》:“ 商容 不达,身祇辱焉。” 晋 左思 《咏史》诗之七:“ 主父 宦不达,骨肉还相薄。” 达薄 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汉朝时期匈奴分支高车族达薄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高车民族,是古东胡民族之匈奴族的一个分支,大体与匈奴族相同,但又有差异。在汉朝末期、十六国、至隋、唐时期,高车民族又被称作敕勒族、丁零族,属于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 北魏太和年间,高车分部而立,阿伏至罗部居北,穷奇部在南。不久,高车大可汗穷奇被大月氏人的后裔嚈哒(白匈奴)所杀,并掳其子弥俄突等,其部众因此而分化,或奔附北魏政权,或投靠柔然部族。 投奔北魏政权的一部分高车民族,在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十四年(公元463年)被安置在高平镇(今宁夏固原),没有详实的人数记载。当时北魏王朝曾与嚈哒、波斯互相通使,两国使者来洛阳朝贡达数十次。这种文化上的往来,将一部分高车民族通过归附的方式徒置融汇于华夏民族中。 在高车民族中有十三著姓,即泣伏利氏、吐卢氏、乙旃氏、大连氏、窟贺氏、达薄氏、阿仑氏、莫允氏、俟分氏、副伏罗氏、乞袁氏、右叔沛氏、斛律氏。 这些高车民族的氏族部落,后多融入汉族、突厥族、鲜卑族等。达薄氏部落,亦称达博氏、达伯氏,后归附于鲜卑拓跋部的北魏政权,多汉化为单姓薄氏、博氏、伯氏等,亦有为达氏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