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寨村 |
释义 | 1 河南省郏县冢头镇西寨村◎ 地理位置在河南省郏县东北隅的许(昌)洛(阳)古道和郑(州)南(阳)公路交会处,有一个人杰地灵、天裕物丰的古村,这就是冢头镇西寨村。西寨村位于郏县东北13公里处,北临禹州,南临许洛古道,东接襄县,郑(州)--石(人山)高速公路、郑(州)--南(阳)公路南北纵贯全境,蓝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西寨村自古为中原腹地,商业发达,商贾云集, 其所在的冢头镇2007年被省建设厅命名为 “中州名镇”,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被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 区域特点西寨村是冢头镇的中心,西寨村大街是冢头的一个招牌,冢头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名镇。古镇2000多年积淀的精华,都在西寨村这条街上体现出来。在这条仅仅数百米长的街道上,荟集大小古店铺多达百个,并不宽阔的街道两侧,随处可见明清时代的建筑。走在冢头镇的西寨大街上,让人有徘徊在异乡和进入古装电影的感觉。仔细一琢磨,是这里的建筑使然。西寨村为回汉杂居(有回族群众1000余人),并有西寨回族小学等优秀学校。 ◎ 历史沿革据传,汉文帝刘恒孝敬母后薄姬娘娘,薄姬死后,文帝遵照母命将灵柩埋葬在此,并建造护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坟墓,朝中皇亲显贵年年都来拜谒。出于供养需要,墓院南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冢头因此而得名。此后,朝中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常到此进香祭祀,酒楼、饭庄、货栈、商号等由此而兴,逐步发展成小城镇,称为“冢头”。为供养需求,在冢的南边西寨村兴起了集市,居民也随之渐增。明代,冢头已发展成为千余户人家的集镇,明清时期商贸的发展使西寨村和东街村街区达到最大规模,冢头成为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商贸以妆粉、皮货、钱铺为主,兴盛时期商铺达到500多家。 明清年间,冢头镇西寨村曾为郏县正堂,即行政中心,全县所有公事都在此办理。被称为河南第一桥的兰河七孔石桥就是在此时修建。 ◎ 明清一条街(一)建筑特色 冢头镇西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至今仍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住宅整个建筑群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石刻、木刻、砖刻工艺精巧,通过这些建筑,可看出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1、建筑规模:明清一条街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在历史街区、古街道、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在面积上形成了一定规模,这种历史建筑群得以保存至今并基本完好是非常难得的。 2、建筑布局:从建筑布局和建筑形式看,明清一条街布局以北方四合院形式为主,街道两侧为底商二层楼房,建筑形式不仅有北方的官式做法,也融入了南方建筑的细腻和极具特色的地方手法。建筑多为砖木小青瓦房,属于典型的明清时期四合院建筑,所有的建筑沿中轴线对称而建。 3、建筑材料:房屋墙体采用“里生外熟”的砌筑方法,里为土坯,外为青砖,中连跋石,坚固一体。地基为红石精雕细琢垒砌,青石铺门。 4、雕刻工艺:明清一条街的木雕、石刻工艺,与文物古迹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有方形、圆形、古钱币形石窗,有透雕镂花木门窗,木雕包括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人物画鸟等,表现在门、窗、沿、檩等,无处不在,往往多种工艺并用,工艺细腻,精湛华贵。 (二)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明清一条街传统建筑规模宏大,类型独特。这些建筑从明代一直延续并保存至现在,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而且这些建筑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对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2、艺术价值:冢头镇环境优美,具有典型的中原乡村居住环境。建筑布局严整,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此外,密布于建筑各处的木雕、石刻等,手法多样、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画面,艺术监制也极其珍贵。 3、研究价值:明清古建筑一条街内现有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多处,大部分保存着创建时期的原有风貌,是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古代街区之一,是研究明清时期建筑的有利证据。 ◎ 珍贵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美誉 “小上海” 明清时期,冢头西寨就已经成为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商贸以红花庄、皮货、钱铺为主,兴盛时期商铺达到五百多家,一时商贾云集,酒楼饭馆林立,清末有“日进斗金”之盛况,被人们誉为“小上海”,外埠客商多知冢头而不知郏县矣。 2.建筑特色 西寨村内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面积有3万余平方米,有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建造被称作“河南第一桥”的兰河七孔石桥。 明清一条街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在历史街区、古街道、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在面积上形成了一定规模,这种历史建筑群得以保存至今并基本完好是非常难得的。 在冢头最热闹的西寨大街上,除了极个别的新楼房穿插其间外,临街的门面房多是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古建筑。据当地人说,这些古建筑多为明清时期所建。 值得提及的是,一些古建筑有明显的南方风格痕迹,这可能是南方商人在此居住时所建。在东大街口,看到矗立着一通石碑,是清朝时期重建该街的记录,这印证了当地人的说法。另外,镇中蓝河上连接镇东镇西的那座建于明朝的七孔红石桥,东大街上的古老辘轳井,“大跃进”时期的砖拱房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让人顿生时光倒流之感。 3.商业文化 刘书章:“那时候明清,明朝初期冢头有日进斗金之称,是个名镇”,一街两行的生意,那就是指的西寨大街,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古村镇,那些古建筑,那就可以知道那时候的境像。现在两大街这一道街还完全保护着明清的建筑,一街两排通通都是门面房子,要说烟业能达到72架磅,因为烟业带动商业,工业,手工业,农副产业非常发达。所以集呢非常大,隔天一个集,逢集一个集,到年这个些时集大,啥样,人走不动,这个肩擦肩,过天不散,到走西集还不散,来的东西,远近的,比方说南阳鲁山的粮食贩。” 该地现有固定工商户近千家,还吸引1500多个流动商贩、手工业者前来经商务工。每到农历双日有集贸会,每月逢“9”和“22”为物资交流大会。随着沿路开发及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镇区内逐渐形成了百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家俱一条街等专业市场,商店林立,顾客络绎不绝。 4.茶食文化 西寨村饮食、茶文化历史悠久,饸烙面、烧羊肉、烩馍、烧鸡、茶水远近有名,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纪谦称冢头的茶文化为“活化石”,随着商业兴隆,冢头镇西寨村的风味小吃也声名远播。羊肉烩馍一直久负盛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还有炒羊肉、熬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等大部分集中在七孔石桥西,每天从郑州、许昌、平顶山等地来的车辆不计其数,都是专门来品尝西寨村的风味小吃,餐馆、茶社常常顾客盈门,座无虚席。而其中最出名的要数饸饹面,是始传自西汉之时的宫中名吃,在归葬薄姬娘娘时传入冢头,至今已有2100年历史。 2007年5月11日,由平顶山市民间文化保护协会主办的平顶山市茶饮文化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会议提出了许多整合利用开发冢头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专家级建议,这些建议包括举办冢头茶食文化节、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举办大型主题庙会、建立保护修缮古建筑体系等,这些建议为扭转冢头久在深山无人识的境地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同时也在如何提高民间文化保护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5.蓝河七孔石桥 位于冢头镇西寨村,建于明嘉靖十三年,为当时知县陈王绶所建。石桥高大宏敞,坚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图案,中间一孔顶端置一避水珠。龙驮桥身,龙头朝北,龙尾朝南。龙头雕刻精致,栩栩如生,龙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颗。桥上两边各有十八根石柱,红石条互相连接成桥栏。百姓为纪念陈公功德,在冢头西门外立建桥碑和清官碑一座,在弥陀庵当年陈公坐堂处立陈公长生碑,上刻“讳王绶字玉章号松麓,赐进士第御诗持等,文林郎郏县正堂署汝州事陈老爷长生位,浙江温州府永嘉籍”,以表敬慕并祝愿陈公永生不死,至今碑文保存完好。 6.铜器舞 冢头镇西寨村的铜器舞由来已久,铿锵有力。每到节日,乡亲们都要打铜器庆祝,有狮子舞、竹马旱船、高跷等一起出动,人流如织,一时间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2 云南省建水县曲江镇西寨村◎ 村情概况西寨村隶属于曲江镇水寨村委会自然村,属于坝区,位于曲镇东边,距离水寨村委会2.00 公里,距离曲江镇18公里,国土面积2.07平方公里,海拔1,350.00米,年平均气温17.50℃,年降水量800.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有耕地635.00亩,其中人均耕地0.85亩;有林地1,300.00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01户,有乡村人口756人,其中农业人口751人,劳动力451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381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4.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709.00 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0.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85万元,占总收入的40.2%;畜牧业收入15.2万元,占总收入的3.3%(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5头,肉牛0头,);林业收入6.1万元,占总收入的1.3%;第二、三产业收入202.8万元,占总收入的44%;工资性收入16万元,占总收入的3.4%,其它收入35.3万元,占总收入的7.7%。农民人均纯收入3709.0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二、三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1人(占劳动力的2.4%),在省内务工11人。 ◎ 基础设施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188户通自来水,有10户饮用井水,有3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1.5 %)。有201户通电,有185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185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 %、92%和92 %);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80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5户(分别占总数的39.3%和12.4%)。该村到曲江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00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00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0辆,拖拉机5辆,摩托车60辆。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5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61.00亩,有效灌溉率为57%,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361.0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8亩。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76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3 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镇西寨村西寨村隶属于山东省胶南市张家楼镇,原属胶南市寨里镇辖区,后胶南市实行乡镇经济效益评估后,撤销了寨里镇的建制,原寨里镇的辖区分别划归周边的张家楼镇、琅琊镇等,其中寨里镇划归张家楼镇辖区。地理位置位于古镇口湾西侧,东北距张家楼镇驻地3公里,处于胶南市至琅琊台的旅游观光线路旁边。原寨里镇行政村,2001年行政区域规划后属张家楼镇。该村地处平原,地形平坦。现有耕地484亩,经济林200亩。 据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崔、逄、窦、于等姓从江苏海州迁此立村,因此处有兵寨,故名崔家寨。民国时以村中小河为界,分为四个村,该村位于西头,河北岸,故名西北寨,解放后因音义不好,改称西寨。现西寨村共有居民111户,人口292人,崔姓是村中的第一大姓,此外还有赵姓、逄姓等居民。 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特色农业为本村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现有10多家规模养殖户从事家禽(畜)的养殖,2004年全村农业经济收入达到99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54%;人均纯收入4914元。西寨村发展了3000多亩蓝莓种植基地,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图为村民崔永秋夫妇正在蓝莓地里修整枝芽。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