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盟佤族自治县
释义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思茅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西与缅甸为邻。面积1391平方公里,人口7.44万。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94%,其中72%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县府驻勐梭乡,人口0.3万余。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为云南省境的“雨城”。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属萨尔温江水系。全县耕地万余公顷。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叶等。并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山间林木繁茂,有林地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5.4%,森林蓄积量195万立方米。

中文名称:西盟佤族自治县

所属地区:中国 云南省思茅市

政府驻地:勐梭乡

电话区号:0879

邮政区码:665700

面积:1391平方公里

人口:8万人(2003年)

著名景点:佤山游天然溶洞,南锡河

特产:铅,石棉,银

区域概况

西盟佤族自治县(Ximeng Vazu Zizhixian) 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思茅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怒山山脉末端,西与缅甸为邻。面积1391平方公里,人口7.44万。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94%,其中72%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县府驻西盟镇,人口0.3万余。邮编:665700。代码:530829。区号:0879。拼音:Ximeng Wazu Zizhixian。

本县西汉属哀牢地,东汉、蜀汉、晋、宋、齐均属永昌郡地。唐南诏时属银生节度地。宋大理为裸黑部地。元属木连路军民府。明属孟连长官司,属云南布政司。清属镇边厅。1914年改属澜沧县。1965年以澜沧县部分地区设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年均温15.2℃,年降水量2812.9毫米,最多年达3289.6毫米,最少年亦达2041.4毫米,为云南省境的“雨城”。

县境有铅、石棉及银等矿产,建有小型采铅矿和炼铅厂及农机具、汽车修配、榨糖、酿酒、粮油加工、陶器、木器等小型工厂。

自然资源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怒山山脉南段,属中高山峡谷地带。主要有西盟山脉、拉斯龙山脉、盘龙山脉,均为南北走向。地形复杂,全县除勐梭镇有一块3000余亩的河谷川坝外,其余均为山区。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590米。河流属怒江水系,有大小河流80条,主要河流有库杏河、勐梭河、新厂河,河流交叉分布,呈树枝状由北向南注入南卡江。

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相对高差达1869.9米,立体气候明显,降水量丰富,年均降水量2758.3毫米,居全省之冠,最高年(1991年)达3426.7毫米。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319天。年均日照2204.7小时,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31.8千卡。风速年平均2.5米/秒。夏秋季节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春季节雨量偏少,占9.9%。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适中。

独具特色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西盟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从总体上看,各类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数量较小,但远景挖掘开发的生产潜力较大。土地资源 全县国土总面积203.02万亩,可耕地72.5万亩。地带性土类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非地带性土类有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全县土壤偏酸,有机质含量高,由于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慢,缺磷、少钾。全县林地面积85.16万亩,占土地面积41.9%。森林覆盖率为37%,活立木蓄积量298.21万立方米。植被复杂多样,主要有季节性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后期发展的杉木林、橡胶林、思茅松林、竹林等。树种类有40多料100多种、以壳斗科树种为主,其他还有山茶科、楝科、榆科、太戟科等。其中草药399种、蕴藏量约123万千克。还有苔藓类1种,蕨类植物16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380种。有懒猴、青猴、黄猴、虎、熊、豹等数十种兽类;孔雀、白鹤、山鸡、鹦鹉、画眉、猫头鹰等近百种鸟类;蟒、眼镜蛇、腹蛇等数十种蛇类;白鱼、青鱼、甲鱼等数十种水生类动物。

矿产资源

西盟的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是云南省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县之一,全省列居全国前十位的金属矿种在县内均有发现。 境内主要有锡矿、银铅锌矿、钨矿、金矿、锰矿、莹石矿、大理石、绿柱石、黄玉等金属矿和非金属矿。已开采的有锡矿、金矿、铅锌矿、萤矿、大理石、石灰石等。1986年,国际矿物协会和矿物命名委员会对发现的一种磷和铋六方晶系矿物定名为“西盟石”,使地球矿物又增添了一个新矿种。

经济发展

2009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3786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19万元,同比增长30.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5789万元,同比增长58.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766万元,同比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30万元,同比增长13.5%;边贸进出口总额4257万元,同比增长9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29元,同比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1578元,同比增长19%。

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6371万元,同比增长47.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117万元,同比增长26.5%。各项贷款余额14470万元,同比增长16.8%;保险业完成业务收入791.38万元,同比增长24.8%,理赔支出338.97万元,同比减少18.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3.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0.77%,低于上年涨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4%。较好地完成了县十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全县财政支农资金1672.42万元,同比增长37.1%,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资金1471.45万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9138万元,同比增长8.3%。全年推广“两杂”良种11.77万公斤,同比增长2.4%。粮食播种面积20.33万亩,粮食总产量33305吨,同比增长2%,农民人均有粮386公斤,同比增长2.1%,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培植力度,落实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兑现茶产业发展补助资金103.3万元。新植甘蔗0.17万亩,种植面积1.8万亩,入榨11.39万吨(县内4.5万吨),产值3723.6万元;新植橡胶1.31万亩,累计21.5万亩,开割5.28万亩,产值3876万元;新植现代茶0.2万亩,种植面积5.2万亩,采摘2.35万亩,产值1270万元;桑园面积0.9万亩,产值109万元;种植西盟米荞2.9万亩,产值397万元。

水利资源

西盟县的水资源均为淡水资源,主要以江河水、湖泊水为主,并有一定的地下水,水质良好,水资源丰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5 万立方米。年降水量位居全省之冠,在全国亦属多雨区,降水量充沛。境内河流河道短促、水流湍急、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据统计, 全县水资源总量18.05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135.9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1.96万千瓦,目前仅开发0.48万千瓦,今后开发的潜力还很大。

地方特产

【西盟佤族自治县】特产西盟石,水酒、槟榔、笋干。僳僳拉祜族乡的“盟山云雾茶”,十分出名。

【民俗文化】司岗里-佤族“创世纪”(一)利吉神和路安神造了地和天。利吉神是辟地的,路安神是开天的。起初天和地相距很近,天地造成后,天在上面,地在下面。当时还没有我们人(人类),只有扫哈(长嘴的大鸟)。以后顺序造了水牛、黄牛、马和骡,后来有了黑猴、猴、猪、鸡、树、山和固(类似猫的动物),后又有狗、马鹿、麂子、熊、麋、老虎、猫头鹰、花面狗、鱼、老鼠、劳哈(一种小老鼠)、康弄(一种大老鼠)、司布瓦(一种大老鼠)、得(一种大老鼠)、康布弄(一种大老鼠)、蚂蚁和飞蚂蚁,以后在地上又造了树。

最初,天地是用绳子捆在一起的,相距很近。造了我们人后,又给了太阳和月亮。造了人后,就把人放在岩洞里。月亮出来的地方,太阳出来的地方,月亮和太阳,女鬼和男鬼。当时造了我们人即放在岩洞里,我们人不能从岩洞里出来,在里面觉得难以生活。这时地上的雷声象蜜蜂似的嗡嗡作响,入阿嘟(鸟)听见声音就跟着去了,随即告诉我们(人类)也去倾听。月亮和太阳出来的地方,个个都站立起来了,石头也说了话,树连连问是什么。大家都到森林里纷纷询问这是什么?所有的神(或祖先,下同)都被叫了来,有树神、岩石神、蚂蚁神、老虎神、马鹿神、熊神、麋神、猴子神、黑猴神、黑青蛙神、马神、骡子神、鸡神、鸟神、老鼠神、劳哈(一种小老鼠)神、蛇神、猫头鹰神、鹦鹉神、小米雀神、画眉鸟神、黑头公鸟神、布谷鸟神、加各九(鸟)神、各饶(鸟)神、鱼神、绿斑鸠神、斑鸠鸟神、老鹰神,并且叫了地震神。我们人听见了,树神听见了,竹子神听见了,山神听见了,蛇神听见了,各种各样都听见了。

我们人在司岗岩洞里看见很多(动物)来凿岩洞;有扫哈(长嘴的大鸟)神、马大头鸟神用嘴啄岩洞,有老虎神、熊神来凿,但都凿不开。马鹿神、麋神、马神、骡神、水牛神、黄牛神、树神、麂子神、猴子神都来凿,个个都凿不开。黑猴神、猪神、狗神、鸡神、鸟神、老鼠神、固哈(一种类似猫的动物)神、花面狗神、鱼神、猫头鹰神、石头神都来凿,个个都凿不开。蚂蚁神、飞蚂蚁神、螃蟹神来凿也不行。各种都来试过了,还是凿不开。我们就要求辟地开天的,他们听到我们的哭声。鹦鹉神、蛇神也哭起来了,但仍打不开。让小米雀神、麻雀神、鹰神、蛙神、司嘎莺(鸟)神、松鼠神试了,也都无效,河神也不行。画眉神去要求毛主席(原文叙述者解释:象毛主席那么好的一个神),(神说)你不要自作聪明,这样作是不行的。又去要求利吉神和路安神,许多鸟都试了无效。慕依吉神告诉我们,让小米雀把长刀磨快,用黑线缠嘴(将嘴磨得象刀一样的锋利的意思),再去啄司岗,于是司岗就开了。我们自岩洞出来到了地面上,老虎要咬我们人。老鼠说你不要乱杀人,老鼠咬了老虎德尾巴,老虎觉得很痛就跑开了。我们从岩洞出来到了地面上。这时老虎又过来看我们,慕依吉神说你不要搞我们(人类),也不要丢我们。树想倒下来压死我们。

蜘蛛和佤族先从岩洞里出来,汉族跟在后面,拉祜族续之,傣族又在后,最后是散(san)族。我们一起从岩洞出来到地面上。树想杀死我们人类,蜘蛛说:“你不要打我们(人类)。否则我们(人类)要哭了,你先来砍我的蜘蛛网吧”!(原文叙述者解释:如砍得断,就去打人类,如砍不断,就不要去打人。)树砍蜘蛛网但砍不断,也就说不打我们人了,而且从此就惧怕我们。

我们人出来以后,到地面上去晒太阳。那时我们还不会说话。我们到了司岗里洞口,这个洞就是我们人所由来的地方。我们从司岗洞口搬到班哲寨(近山东寨),从班哲寨搬到号各寨,从号各赛搬到汗寨,从汗寨搬到果子寨,从果子寨搬到洛艾寨,从洛艾寨搬到阿哈寨,从阿哈寨搬到欧哈寨,从欧哈寨搬到打哈寨,从打哈寨搬到得哈寨,从得哈寨搬到哥郎破昂寨(近巴嘎得寨)。因为不懂道理,所以要求说话。我们由老鼠带领去到有水的地方。我们把老鼠留在后面才能跨过水去。我们从哥郎破昂寨搬到阿维寨,在阿维寨的河里洗了“脸和手脚”,我们就会说话了。我们从左边搬到右边,从右边搬到马音寨,这时已能互相说话。从马音寨搬到杨穷寨,我们站起四处观望,但找不到食物,我们吃什么呢?在穷寨看不见什么能吃的东西,只能吃土。我们离开了穷寨开始赛跑。你们(兽类)跑在前面,我们人类跟在后面,水牛跑着跑着流出粪来,从此我们即吃水牛肉,黄牛和猪跑着跑着流出粪来,马鹿、麂子、麋、熊、猴子、马、骡、鸡、鸟、黑猴、花面狗、黄鼠狼、猫头鹰、老鼠跑着跑着都流出粪来,(原文叙述者解释:从此我们即吃这些动物的肉),他们跑完了以后,人跑。

那时天天都是白天,没有夜晚。太阳落了月亮升,月亮回去太阳又升。他俩轮流不歇地出来。后来太阳和月亮、利吉神和路安神商量想帮助我们人。那时天高地矮,而天地相距很近,饭是月亮晒熟的,水是太阳晒沸的。(月亮和太阳)商量让我们把大树放到月亮里,此后即有了夜晚和白天。

在杨穷寨时地面上出现了大海。人向慕依吉神要谷种。他把谷种放在水里。人就想去拿慕依吉神效的谷种,并叫各种动物都来拿。叫扫哈(长嘴的大鸟)神拿,拿不起来;叫老鹰神拿也拿不起来;叫水牛神、黄牛神、马鹿神、马神、骡神、熊神、麋神、猪神、野猪神、狗神都拿不起来。又神鸡神来,他把太阳扒开,太阳出来看谷种。鸟神、猴神、黑猴神、蚂蚁神、小蚂蚁神、树神、山神、小竹神都拿不起来,每个都来拿过了。慕依吉神叫蛇、黄牛、黑猴来,蛇将尾巴插入水中卷起谷种,因此人在地面上才有了谷种。那时的人比我们现在的人要高大。

宗教活动

简介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谰沧拉祜族广明三佛祖朱阿霞进入佛房创建佛房,广纳信徒,传播佛教。

西盟佛房是三佛祖朱阿霞进行佛教活动的中心。佛房里有佛爷和和尚,佛爷是和尚的老师,每天主持佛殿里的祭祀活动,教和尚念经书。每逢重大佛事,昼夜跪在神龛前敲木鱼念经。佛爷一辈子不讨老婆,不吃肉。和尚们每天攻读经书。早晚分两次给神佛烧香、点烛、献饭。逢年过节,头人、百姓前来参加祭祀活动,一律不得入殿,所带供品,只能放在大殿前花台的平台上,然后有佛爷派人去收留。进行宗教活动所需经费以及佛爷、和尚的培养费用,来自于所收取的佛谷。由于供给不足,和尚也要参加生产劳动,农忙季节,半天念经,半天搞生产。

三佛祖朱阿霞平时很少露面,不参加繁琐的祭祀活动,也不亲自处理一般日常事物,一般只在宗教节日亲自主持宗教活动。他的精力主要用于进行佛教理论研究和宣传、处理重要的民间交往大事等。如:接见佤族的大头人、商谈与佤族订盟约等重大问题。三佛祖朱阿霞在传教中把佛神化,同时也把自己神化。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在西盟各民族中广为流传,特别是在拉祜族和西盟镇的汉族中,流传更为普遍,影响更深。在三佛祖的传教中,也讲一些自然常识和诸如要平等待人,要做善人,不做恶人,不能歧视穷人,提倡青年自由恋爱等为人处世观念。

佛印是三佛祖的传家宝。三佛祖进西盟时带来了四个汉人,为他铸成38枚佛印,佛印分方圆两种,型号大小各异,最大的圆形大印,直径20厘米,厚3厘米,重10多公斤;最大的佛印由佛祖珍藏,其余按新官、长爷、卡些等不同官衔,授予打小不同的印鉴。铸造佛印的四个汉人工匠,铸完佛印后被三佛祖赐杀。

三佛祖到西盟后,为了和佤族部落疏通关系,和睦相处,曾与佤族各部落佤族头人订立盟约。具体做法是凡是愿意与三佛祖合作的部落,由部落头人向本部落百姓征派一个石头,把石头抬到西盟佛房,与拉祜族共建一个佛塔,作为立盟证据,并且在佛房剽一头牛,栽一个石头,石头底下埋两文钱,佤族、拉祜族各一文,以示信誉。

每年中,西盟佛房的盛大宗教活动有吃新米、祭大石马、开印节、赕佛节和关印节。

佛房新米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天之前,各村寨家家户户吃新米,都要留一碗新米,由村寨头人收集拢后,派人送到西盟佛房。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房鸣炮三响,拜祭月亮佛爷咏经直达通宵。

祭祀大石马

每年三月十五日,拉祜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敲锣打鼓,台着祭供品,吹着芦笙到大巴马机会拜祭大石马。

每年腊月十五,是佛房开印节,佛祖大印平时是佛祖珍藏,任何人都不得看见。开印节这天,佛祖把大印拿出来,摆到神台上让大家都能看到。参加开印节活动的佛爷、教徒、各族群众欢庆歌舞,统一休息一天。

赕佛

每年的正月初九是佛房赕佛节。这天,各村群众从四面八方前来西盟佛房赕佛,所来之人都必须带一份礼物作为供品拜祭神佛。祭祀后,在佛房大院广场跳舞娱佛。活动持续三天,第三天才各自回家。

关印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西盟佛房关印节。这天,各村寨歌舞娱乐休息一天,过关印节。第二天,集中到西盟佛房拜佛,拜祭完毕,佛祖收起佛印,然后那出一些谷种和糯米粑粑分赠给拜祭的众人,并由佛房出资杀猪、磨豆腐、做饭招待拜佛众人一餐,关印节结束。

三佛祖朱阿霞是西盟历史上的一位有影响的政治宗教人物。他到西盟创建佛房后,一政教合一的方式建立不定期以其为酋首的部落领主政权,统治西盟长达百年之久,对西盟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旅游景点

佤山游天然溶洞

西盟的天然溶洞有多处,常有人去探险游览的有莫窝溶洞和歹格拉溶洞、窝阿溶洞、芒杏溶洞,洞内有奇形怪状的石笋、石柱、滩状岩。莫窝溶洞位于县城59公里处,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则可容纳几百人至上千人,里面有滴水、溪流,没有光源。入内须作好充分准备,自带照明,三五人同行,一路作识标记,避免迷路。歹格拉溶洞,只要顺河走,就不会迷路,按一般速度,行走游览15至30分钟就可以通过。洞里洞外,皆有景致,困蝙蝠特别多,亦称蝙蝠洞。

水上游乐──放筏南锡河

世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假如你乘上竹筏,游览南锡河,也会领略到中国大西南边疆山水的另一番风韵。南锡河水平缓清悠,河两岸有茂密高垂的凤尾竹,有高峻青崎的悬崖峭壁。偶尔可见猴群在岸边森林里嬉耍,可见白鹇等各种鸟儿从河面掠过,划筏游览南锡河,悠然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光。最佳游览河段是岳宋与缅甸183界桩至南锡河与南康河交汇处。再往下便是南卡江,江水湍急,乱石较多,不宜划筏。南锡河是中国与缅甸的界河。前往划筏游览,需办有关手续。

永东、里坎瀑布

永东瀑布,位于娜妥坝办事处中缅边境界河各弄埂堵河这出口处,距娜妥坝约2公里。各异埂堵河蜿蜒流了娜妥坝,到一个狭窄高峻的崖顶丫口,形成若银似雾的瀑布,从下往上仰视,犹若银河落九天,山崖陡峭有致,一些攀岩植物用根叶把它装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泼墨山水画。

里坎瀑布,位于勐梭河流出勐梭坝子下里坎的陡崖间,距勐梭镇约4公里,有公路从旁边通过。里坎瀑布随山岩形势,分阶梯级级下跌,气势磅礴,一路轰鸣。周围森林茂密,瀑布若隐若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予无尽遐想。

勐梭龙潭

西盟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佤族宗教崇拜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这对西盟山川草木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阿佤山至今青山常绿、绿水常流。在延绵的群山之中,不但有常年飞泻的瀑布,还有若干秀美明洁的高山湖泊,如颗颗明珠镶嵌于翠玉般的山林之中,尤其是勐梭龙潭,碧水粼粼,波平如镜。龙潭水面上,人们从不见有落叶,传说是多情的姑娘变成了小鸟,守在湖边,衔走了落入水中的每一片树叶,以保持情人清洁的面目不受破坏。勐梭龙潭,湖水清澈见底,四面环抱的秀丽青山倒映湖中,景色静谧、秀美。湖边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有成片成林的大树花、相思红豆。林中有珍禽异兽栖息,湖边苔藓遍地,蝉鸣鸟语,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生态景观。株株历尽沧桑的古榕青树耸立水边,榕树下部奇异的侧根,自然天成如孔雀的造型,成为世所稀有的由活的树自然生成的天然根雕艺术珍品。影视剧《孔雀飞进阿佤山》 、 《佤山游击队》等都有龙潭边古榕奇根的镜头。此外,勐梭龙潭与境外35公里处的缅甸“弄曲”龙潭水脉相通,同清同浑,齐涨齐落的奇观被佤族兄弟赋予“姐妹”龙潭、“夫妻”龙潭的人情美称,更增添了龙潭景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吸引了不少游人。

佤山天池

在西盟,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不是天方夜谭。丰富的顶水资源,为在山顶建筑水库提供了便利条件。西盟现有的城子水库、马散水库、永广水库都建在高高的山顶上。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展览着一幅西盟城子水库的照片,取名为“天池”,也许是作者到了西盟城子水库,看到一池碧水嵌在景色优美的阿佤山顶上,浮想联翩,录感突发,产生的绝妙取名。其实马散水库,永广水库也都建在佤山顶上,周围景色,各有千秋,都是人们野炊、游乐、垂钓常去的地方。

马散水库,曾名为红卫水库,是各弄公海河的源头,距西盟老县城11公里,距娜妥坝6公里。过去这里是山野街,在每年三月份的一个特定日期,各路商客一年一度在此交易,六十年代后自行消失。

永广水库,位于歹格拉后土昂洛山与土朋伐山之间的山顶上,邻近国境线,紧挨一片原始森林,进入森林需带指南针,否则容易迷路。

民俗风情

拉祜族--哈巴节

哈巴,即拉枯语"月亮节",也称"祭月节"。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拉祜山寨到处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喊声:"月亮快出来——"、"月亮出来啰——"。这时,一轮明澄澄的圆月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徐徐爬上了山顶。人们带着新米、干巴、烟叶、新鲜瓜果、甘蔗等祭品拥向佛房进行集体祭月活动。"扒母八"〈佛爷〉在佛房内挂一幅"炕笆"大的白布,白布上绘有月亮的图形,下方设一张大供桌及香烛蜡台。祭月的人将祭品献于供桌上,点香烛、烧纸钱,对月亮图形跪拜叩首,听佛爷颂经祈祷。

拉祜族

集体的祭月活动结束后,便开始了各家各户的祭月。人们将装满祭品的蔑桌拾到屋外高高的山岗上,在老人的带领下向月亮跪拜三次,将新米、铜锅酒洒向天空。人们围着蔑桌,吹响芦笙,跳起摆舞,欢庆丰收的喜悦。年轻人往往玩到东方发自才依依不舍地向月亮告别。临走时,一人拿一个梨,象征与丰收幸福永不分离。

祭月节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拉祜族刚进入农耕时期,种下的早谷沉甸甸的金黄一片,眼看丰收在望,没想到夜里全被野兽吃光了。人们伤心地流泪。第二年,有人将谷穗挂在房屋外,大声呼唤月亮神出来保佑,月亮果然亮如白昼,野兽再不敢出来。后来每年八月十五,拉枯族就要举行祭月活动,祭月节就流传了下来。

司岗里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苦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赌胜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要详细的讲,就很多很长。总而言之,“司岗里”的传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过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纪念“司岗里”。

藤索桥

藤索桥,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桥梁,过去用结实粗大的树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栅栏,中间搭上几优木头相互连接建成,原始古朴,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不公实用而且别具特色,很有观赏价值。西盟南康河、锡古河、南锡河、南卡江上都有这一类桥梁。

木鼓房

木鼓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佤族所特有的一个鼓种。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视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万能之神莫伟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木鼓的作用:一是用于祭祀,祈祷木鼓保佑山寨平安、谷物丰收、人畜兴旺;二是用于报警,山寨发生火灾或外来侵犯等紧急事件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保护山寨利益;三是用于歌舞娱乐。每个村寨至少有一个木鼓房,有的桂冠一个族姓就设一个木鼓房。因此,有的一个村寨就有多个木鼓房的现象。

过去,佤族猎人头祭木鼓,木鼓房旁有很有盛人头的人头桩,1958年以后,国家禁止猎人头祭木鼓,用畜、兽头取而代之。

民间歌舞场和篝火塘

民间歌舞场和篝火塘和作用,大家就不陌生了,就是当夜幕降临,点燃箐火,敲响木鼓、象脚鼓、鋩、锣、钗,唱起民歌,围着篝火,起舞欢乐的地方……

木鼓长廊

木鼓,佤族称“克罗”,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物,传说是佤族第一个领导者克利托创造的,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佤族历史上,木鼓既是通神的工具,又是统一的军事信号,娱乐的乐器,每个佤族村寨都有木鼓房,房里支放着一公一母一对木鼓,木鼓房属姓氏所有,各姓有各姓的木鼓房,同姓的人聚居于本姓氏的木鼓房附近。木鼓用整圆木抠制而成,音色深沉而清脆浑厚,传单可达数十公里,是佤族独特的打击乐器,历史上,佤族寨民每逢新水节、拉木鼓、祭木鼓、新火节、新米节等宗教节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娱神。木鼓长廊仿古木鼓房而造,供奉着100只大小不一的木鼓,供游人感情阿佤文化的神秘渊深。

乡镇概况

勐梭镇

勐梭镇地处西盟新县城的东南部,全镇总面积252平方公里,距县政府所在地3公里,介于北纬20°23'至22°43'和东经99°43'之间,海拔在803米至1955米之间,属全年无霜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最高气温36℃,最低气温5℃,年平均气温19.6℃,年降雨量在2558至32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适中,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适宜亚热带各类作物的生长,由于受地形、海拔的影响,垂直气候特点明显,从低到高依次可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三种气候,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和正南风。东南与澜沧县的拉巴乡接壤,距澜沧县城54公里,距孟连县城58公里,距普洱市222公里,西南距缅甸国境线62公里。西南与力所乡、翁嘎科乡毗邻,北部与中课乡相连,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地形起伏较大,山高坡陡谷深,是典型的山区乡镇,全镇有耕地面积47138亩,其中水田面积11053亩,旱地面积9833亩,农作物播种面积69618亩,粮食总产量729.6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456公斤,人均纯收入2773元。下辖勐梭村、里拉村、班母村、他朗村、王莫村、秧洛村6个村委会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7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459人,农业人口12778人,农村劳动力8002人,是一个以佤族、拉祜族、傣族等10余种少数民族杂居的农业镇。

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3633万元,生产总值7136万元,财政总收入64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70万元,固定资产完成96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2元。橡胶种植面积2.9万亩产量212吨,产值530万元;茶叶种植面积0.9万亩,产量210吨,产值630万元;甘蔗种植面积1.4万亩,产量2.9万吨;咖啡种植1847亩;种植蔬菜瓜类2085亩;造林14884亩;种植核桃336亩,产量33吨。

翁嘎科乡

翁嘎科乡位于西盟县境南面,东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接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西南以南卡江为界与缅甸隔河相望,北连本县力所拉祜族乡,东北接本县勐梭镇,距县城60公里,国境线长13.5公里,国土面积222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2.3万亩,森林面积15.2万亩。全乡海拔在590-2400米之间,年均气温在25-30度之间,降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充足、四季无霜,适宜种植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金、铜、铁、锰等。

全乡辖5个村民委员会,共有56个村民小组。2011年共有人口10817人,其中:佤族9007人,占总人口的83%。拉祜族1537人、占总人口的14%。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932万元,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819.5万元;第二产业收入33万元;第三产业实现收入7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798元。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27400亩,产量542万公斤。蚕养殖95张,产量1300公斤;米荞种植3000亩,小麦种植500亩。茶叶种植面积4519亩,植咖啡530.6亩。大牲畜存栏6991头,生猪出栏2850头,猪仔出栏487头,牛出栏345头,家禽出栏11770只,禽蛋总产2722公斤,渔业养殖7000公斤。

岳宋乡

介于北纬22°39′至22°47′,东经99°19′至99°26′之间。东邻西盟镇、莫窝乡,南接力所乡,西以河为界同缅甸相望,边界有182、183号双立界桩,国境线26.3千米,距边境12千米。总面积92.18平方千米,辖3个行政村,23个自然村,3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628人,农村人口5440人。2000年末,全乡国民生产总值362.96万元,完成财政收入8.1万元,财政支出117.44万元,粮食总产量233千克,农民人均口粮288千克,,农民人均纯收入297元。现建有国营橡胶1.2万亩,民营竹林0.3万亩,杉木0.62万亩,全乡森林覆盖率27.3%。岳宋乡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起源地,也是佤族发源地——司岗里所在地,民间保存着较完整的佤族传统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歌舞丰富多彩,独具一格,具有开发民俗旅游的独特优势。

力所乡

力所乡是西盟县唯一的拉祜族乡,位于县城西部,介于北纬22°35′至22°43′,东经99°21′至99°33′之间。东邻勐梭镇,南接翁嘎科乡,北连西盟镇、莫窝乡西南以河为界和缅甸相望。总面积177平方千米。全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高谷深,为百分之百山区。乡人民政府驻力所寨,辖5个行政村,37个自然村,55个村民小组。农村人口10234人。总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8%,其中主体民族拉祜族占53%。2000年末财政收入为21万元,财政支出179.76万元。粮食总产量501.5万元,人均口粮369千克人均纯收入439元。力所乡现有橡胶面积12000亩,甘蔗面积1500亩,杉木面积13000亩,茶叶面积2300亩,已经建成一个橡胶加工厂,两个茶叶初制所。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力所乡的两大经济支柱。

中课乡

中课乡位于西盟县北面的库杏河两岸,介于北纬22°42′至22°56′,东经99°30′至99°41′之间。北部、东部与澜沧县毗邻,南连勐梭镇,西与莫窝乡、新厂乡相接,全乡国土面积313.3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中课大寨,辖5个村民委员会,5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191人。2000年底,全乡实现总产值718.3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6.9万元,财政自给率10.6%。2010年末,全乡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24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6元(其中,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纯收入1531元,转移性收入505元)。

新厂乡

位于县城西北部,介于北纬22°47′至22°57′,东经99°25′至99°33′之间。东、东南部与中课乡、莫窝乡相连,北、西部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5千米,边界有178、179、180号界桩,国境线长达33.2千米。总面积133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30个自然村。总人口10815人,其中农村人口10604人。2000年末地方财政收入为10.0万元,财政支出122.1万元,农村经济总收入4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元。粮食总产量303.66万千克人均占有粮201千克。近几年来着力发展生猪、山羊、肉牛、核桃、茶叶等产业。境内雨量充沛、光热资源丰富,有丰富的水源、矿产资源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现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分布。

江三木落的故事

相传人类刚从司岗里出来的时候,是不会盖房子的,有的住在石洞里,还有的直接露宿山林,风来了风吹,雨来了雨淋,还经常被野兽侵扰,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生活十分艰苦。落(人名)是部落中的一个老人,十分聪明,对这种情况感到十分焦急,但他老了,眼睛又瞎了,已经无能为力。他的儿子们决定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这种现状。但老大、老二在尝试失败后羞愧难当,离开部落不知道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三木落(人名)是落的第三个儿子,哥哥们走后,他不得不一个人上山打猎、采野菜、摘野果养活老父亲。同时,他还为人们能够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继续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尝试。他用树枝搭的棚子不遮风也不挡雨,他用石头垒起来的房子不牢固,一碰着就会倒塌,根本不能住,他建房的尝试和他的两个哥哥一样,也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上山找吃的回来,在勐梭龙潭边的一棵树下躺着休息。突然,他看见一个被人们叫做“落”的蜘蛛在结网,只见“落”先用几条粗丝做出一个架子,然后围着这个架子一圈一圈地绕,最后绕出一个密密的网。“落”就藏在网中间,风吹过来因为有粗丝连在树枝上,网不会掉,三木落觉得有意思,在网上洒了几滴水,水也淋不着“落”。三木落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回到家后,他用粗大的木头,竹子做柱子,砍柱子做墙,割茅草盖在屋顶上,房子就盖成了。他把这个发现交给其他人,从此人们就会盖房子了。

三木落教会了人们盖房子,人们都很尊重他,有什么事情都找他解决。因为他为人非常公正,又聪明,什么事他都能解决得让大家满意,于是大家都称赞他是“江三木落”,就是“公正,聪明,伟大的三木落”的意思。;再后来,人们在夸一个人好的时候,也 喜欢说:“江三木落”。

注:①江三木落。江,佤语是公平、公正的意思;三木,佤族人名,指排行第三的儿子;落,佤语指一种蜘蛛,在本故事这了指三木落的父亲名字叫“落”。按佤族取名的习惯,“三木落”即“落”这个人的三儿子之意。在佤族传说中,三木落是一个英雄,是人类第一个懂得盖房子住的人,相当于汉族远古神话中的有巢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1: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