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来桥镇 |
释义 | 西来桥镇地处江苏省扬中市东南角,是长中下游由泥沙冲积面成的椭园形小岛。东隔长江与泰兴相望,南、西面隔夹江与常州新北区丹阳为邻,北隔夹江与八桥镇相对。全镇总面积16.1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一个幸福社区。总人口17288人。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79亿元。东江沿线是优良的深水岸线,可建万吨级码头引。基础设施完善,西来桥镇社会事业发展迅猛,投资环境良好。 基本概况西来桥镇镇域位于东经119°5′,北纬32°06′附近。岛上年均温度15℃,年均降雨量1066.2毫米,四季分明。 历史沿革西来桥镇于清乾隆年间坍而复涨于江中,故原名“中心沙”。1800年属武进市,名为复兴洲。1927年,通江市撤销,成立区、乡、保、甲,西来桥划属武进三区,名为福星镇,1940年,武进抗日民主政府到西来桥开辟,划属扬中新六区,西来桥划为东进、西来、南阳、北胜四个小乡,1957年10月,区乡建制又一次调整时,西来桥4个小乡并为幸福大乡,1958年9月,乡改人民公社,1983年7月更名西来桥乡,1985年11月撤乡建镇。 西来桥镇是革命老区之一。抗战伊始,共产党领导的江南抗日挺进纵队来此开辟。西来桥地理位置独特,圩内埭框成行,树竹繁茂,芦柳丛生,便于我党政军人员打埋伏和隐蔽。广大群众为了抗日做到要什么有什么,全力支持抗战,陈毅、粟裕、谭震林、陈丕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西来桥看到这里的革命形势和群众的抗战热情,都先后称赞西来桥为苏南的“小莫斯科”。西来桥集镇是西来桥党委、政府的所在地,是西来桥人民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集镇面积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含外来务工人员)1.7万人。 经济概况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5亿元,年均增长26.27%;财政总收入8173万元,年均增长28.4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18万元,年均增长27.66%;农民人均纯收入10017元,年均增长15.77%;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10:59:31优化为5:70:25。2009年被镇江市委、市政府评为跨越发展有功单位;2010年被扬中市委、市政府评为“双提升”有功单位。一是农业经济稳步增长。五年来,新增农业科技示范园1个、镇江市农业龙头企业1家;流转土地200亩,建成秧草种植和苗木花卉基地;新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家,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新增一批蔬菜、花卉、家禽、高效渔业等特色种养殖基地,规模农业快速发展。水利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改造一步出江排涝站2座,圩内一、二级河涵洞25座。成功创建为江苏省平安农机示范镇。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新增耕地面积210亩。二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产值30.3亿元、销售28.42亿元、增加值8.6亿元、利税2.13亿元,年均递增分别为47.58%、49.31%、47.07%、52.91%;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亿元企业达到5家,龙源港机有限公司进入全市10强行列。三是沿江开发成功破题。充分发挥区位和岸线优势,倾全镇之力推进沿江开发,沿江区域已成为我镇吸引大项目、集聚大产业、支撑大发展的前沿阵地。自2006年以来,先后引进柏伦宝船业、苏洋船舶、龙源港机等企业,逐步形成以港口机械、船舶制造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临港产业占全镇经济的比重超过60%。四是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总投资100亿元的中石油江苏长江项目、总投资20亿元的龙源港机扩能及海工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浙江和润集团粮油深加工及仓储物流项目先后签约落户,为西来桥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是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五年来,成功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4个;成立院士工作站1家、省防腐技术工程中心1个;申请专利186件;成功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4个,获315万元资助;引进省高层次“双创”人才4名,获300万元资助。 文化教育西来桥中学在1984年,依靠社会捐资30余万元,新建了第一幢三层共12个教室,6个办公室的教学大楼。2002年与西来中心小学共建了一幢二层共1235平方米的师生餐厅。2003年全部更新办公桌椅,建了校园网,每个办公室都有电脑,打印机、一体机、复印机齐全,实现了办公自动化。1999年通过了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先进乡镇的创建评估验收;2001年通过了镇江市教育现代化创建先进乡镇的合格验收。 原来西来桥镇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1990年开始逐步以班拆、并入中心校,直到2000年,各村的小学悉数全部拆完。为了适应这一情况的新变化,学校采取自筹和集资相结合的办法,1999年又新建了一栋教学大楼,总面积2685.8平方米。2006年的时候,中学与小学合并成立了全市唯一的一家九年一贯制学校——西来桥学校。 西来桥镇建有万册图书馆,有科普、法律、历史、小说类图书,报刊丰富,品种繁多,可供不同类型的读者选择,成为人民群众吸取知识、增长才干的宝库。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文化先进乡镇。西来桥镇农民体育运动丰富多彩,1996年被评为江苏省农民体育运动先进镇,2000年被国家农业部等部委评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镇。 社会事业道路交通1985年5月实现汽渡通航,1992年自筹资金200万元建成幸福大桥,和常州武进相连,彻底结束孤岛历史。2002年11月在镇江、扬中两级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资1000多万建成238省道西来桥段,2004年10月扬中二桥建成通车,使西来桥成为扬中通往苏、锡、常等发达地区的“江中走廊”。南距常州民航机场30公里,沪宁高速公路26公里,对外交通便捷。岛内道路纵横交错,村村通有水泥路。 邮政电信1995年12月建成占地面积7.08亩、建筑面积1911平方米的邮电大楼。2007年西来桥电信电话机交换容量达7000号线。截止2007年底,小灵通基站达15座,信号覆盖全镇,固定电话4468户,宽带上网506户。1997年获江苏省电话小康镇称号。2004年开通铁通电话,用户达700多户。同时建有移动和联通基站,开通移动电话达4000多部。 供电用电1993年底,建成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951平方米的电力管理大楼。西来桥镇现有35KV变电所一座,容量10000KAV,10千伏线路4条,总长58公里,变压器112台,总容量22499KVA。西来桥镇投入900万元资金对农村高、低压电网进行了彻底改造,新架设配电变压器6台,容量1040千伏安;增容16台,容量3180千伏安;新架造400伏线路3.21公里,整改400伏线路7.86公里,整改农户1314户,全镇高低压线路及设备运行良好,足够满足全镇工农业生产的用电需求。2007年,全镇用电量达万度。2004年西来桥镇供电所被镇江市供电公司授予5S供电所称号,被江苏省供电公司首批授予“农村一流供电所”称号。正在筹建11万伏变电所,建成后,能满足西来桥今后大项目发展的要求。 自来水供应1982年始建自来水厂,当时仅供应集镇及附近农村。2000年,在镇江、扬中两级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镇自来水厂整体搬迁至集镇,取水口设在东江长江主航道。新水厂按日供水2万吨规划,1万吨设计施工,供水范围覆盖全镇。自来水普及率100%。水厂内设有化验室,备有增养箱、干燥箱,各种试剂等设备。水被制成合格水后,以直径300毫米、200毫米、150毫米管理输入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村,确保全镇人民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西来桥镇自来水厂多次被镇江市、扬中市评为先进集体、文明单位和省先进自来水厂。 医疗卫生西来桥镇卫生院是一所一甲卫生院,创建于1958年,于1992年实现整体搬迁,占地9.6亩,其中医疗用房2407平方米。全院共有在职员工5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6人,中专18人,主治医师以上职称10人。主管护士3名,初级医师职称23名。内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科、针灸理疗科、B超室、X光室、检查科和防保科等科室,主要备有300毫安X光机、全自动血球计数仪、KXT—Ⅲ型治疗仪、B超心电图机等及17张病床等医疗器械和设备。同时,在农村设有4家村卫生室,基本满足全镇人民群众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 有线电视西来桥镇有线电视站创办于1995年,12年(1995—2007)来总投资300多万元。2007年有线电视用户4000多户,门樘入户率达到95%,线路总长200多公里,台内有26名外勤施工人员,全天候为用户安装和维修有线电视。 集镇建设集镇建成区2平方公里。2000年通过镇江市新型示范小城镇验收。2003年投资1亿元,建设占地300多亩、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幸福花苑,安置拆迁农民,花苑按现代理念设计,布局合理,景观、绿化等设施一应俱全,尽显现代小城镇气息。2006年西来桥镇成功创建省级卫生镇。2000年投资210万元整体搬迁镇敬老院(老年公寓),造型美观,设施齐全。占地面积10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可集中供养老人60名,让老年人在舒适的环境中安度晚年。 经济发展工业生产西来桥镇工业起步较晚,解放后从仅有的几家铁匠铺发展到五金厂、铸造厂、农具厂、毛纺厂、眼镜厂等企业。八十年代后,逐步形成机械、化工、纺织、电器、铸造、电讯等六大行业,670多个规格品种的支柱产品,部分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1995年镇办企业全面实行风险经营承包责任制。1998年以后,镇办企业全面改制,由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截止2003年基本改制结束。西来桥镇目前已经形成以船舶制造、港机制造、阀门制造、新型涂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格局,06年引进的投资上亿元的柏伦宝船业、苏洋造船、龙源港机、亚钢物流及钢材加工这4个项目已经开始边建设、边见效,初步形成临港产业的集聚优势。2007年共完成工业产值10亿元,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实施技改项目12个,财务支出4.16亿元。销售额500万元以上企业达到19家,职工2075人,销售收入5.34亿,实现利税4242万元。定报企业经济总量占全镇的份额达到了80%。个私经济蓬勃发展,个私企业105家,从业人数4205人,实现利税3500万元。 农业生产西来桥镇是长江中泥沙冲积而成的一个岛镇,地势平坦,土质较为稳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种植水稻、小表、油菜、棉花、大豆、瓜果、蔬菜和放养鱼、虾、蚌等水产。西来桥镇四面环江,素有“脚踩一只盆,头顶一江水”的说法,解放前曾多次倒圩被淹。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防洪标准和农业生产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383公里江堤全部土方达标,东江迎风顶浪地段浇筑砼护坡和挡浪墙,堤顶建成公路。坍江地段得到很好治理。现有电灌站17座,灌溉总动力1150千瓦。基本实现粮食种植机械化。农业新技术推广率达90%。良种覆盖率98%以上。年产粮食8000吨。西来桥多种经营较为发达,已建成万头养猪场、大棚蔬菜、稻鸭共作等种养基地,建有集观光、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一个。西来桥镇江滩广阔,盛产杞柳、芦苇,杞柳编织业为传统项目,尤为发达,2006年成立了柳编协会,2007年协会实现销售1亿元,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产品远销东南亚、欧美市场。 第三产业西来桥镇初围圩时,仅有临时市场,开有药铺、豆腐店、杂货店等少数几家,后几经战乱,市场更趋萧条。解放后,集市贸易又逐渐兴旺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商品流通领域更加畅通。集镇建有农贸市场,方便农民进行农产品、小商品的交易。流通形式主要有国营、集体、个体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西来桥镇的三产得到迅速发展,进镇从事商业、餐饮、服务业的农民越来越多。集镇主干道店堂密布,门市林立。各种副食品超市、生产资料部、农机门市站、鞋服店、药店、饭店、宾馆齐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