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
释义 | 西华师大文学院前身是伍非百先生创办于1943年的“西山书院”,其后经历了川北文学院、川北大学文学院、四川师范学院(1952-1956)中文系、南充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师范学院(1989-2003)中文系、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等发展阶段。在过去60余年负重自强、开拓进取的历史中,伍非百先生、汤炳正先生、 李炳英先生、 周虚白先生、郑临川先生、傅平骧先生、杨世明先生等先后做出了卓越贡献。文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求实敬业为基础,形成了师范与非师范协同、教学与科研并重、区域与全国结合的良好发展局面。 中文名: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外文名:college of arts of CWNU 创办时间:1943年(西山书院) 类别: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祝尚书 赵义山 何农 蒋仁富 所属地区:中国四川南充 院训:文通古今 学贯中西 本科专业:3个 硕士点:6个 现任院长:傅宗洪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概况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是学校历史悠久,积淀厚重,具有古典风韵与现代视野相结合的和良好社会美誉度的学院。 文学院拥有结构合理、力量雄厚的教学与管理团队。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109人,其中正教授18人、副教授29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天府学者计划首批特聘教授2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2人。 文学院设有汉语言文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公关与文秘方向)、对外汉语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汉语言文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四川省首批品牌建设专业和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古代文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中国当代文学、美学、语言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及作品选讲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古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文学院自1979年即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0年以来即有教授评审权,目前作为学校申博工程建设的两个重点学院之一。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有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学科教学论(语文)等硕士点,同时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 文学院教师秉承老一辈学者严谨求实的学风,注意吸收国内外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切实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在巴蜀文化研究、唐宋文学及边塞诗研究、古代词曲研究、古籍整理研究、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语文学科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160余项。文学院教师编撰的《巴蜀文化大典》《巴蜀艺文五种》《巴蜀文学史》《中国分体文学史》《中国边塞诗史》《元散曲通论》《明清散曲史》《中国古代文学女性形象新论》《苏舜钦集编年校注》《杨雄集校注》等著作,分别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赵义山教授的《明清散曲史》被选入“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二批10种优秀成果,受到国内外专家一致好评。在学术交流方面,学院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学院 “学术前沿系列讲座”活动已成传统,在近三年内邀请了多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此讲学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文文学院现有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2800多人。办学六十多年来,为国家输送全日制毕业生和继续教育毕业生2万余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单位的领导和骨干力量,而且在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中担任高级管理的人才不胜枚举,他们以骄人的业绩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学院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多次承担国家级和省级教师教育培养项目。 嘉陵流碧,果城怀玉;博文约礼、励教泽人。 文学院坚持勤奋求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在教育教学、育人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一直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目前,学院党政领导集体带领全院师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着力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取得明显成绩。我们希望继续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期盼与更多的有识之士携手共创未来。 本科专业设置一、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汉字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民间文学、比较文学、文学概论、美学、普通写作学、中学语文教学法、逻辑学、普通话等。 就业方向:在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工作;在除教育机构外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秘、管理工作等。 二、专业名称:对外汉语(师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具备汉英双语会话和写作、汉英互译、跨文化交际等基本能力,并具有进一步深造潜能,适合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中学双语教学和对外文化交流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基础英语、英语写作、英汉翻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通论、西方文化与礼仪、国外汉学研究、语言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等。 就业方向:在国内外中小学从事双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在各类研究所从事语言研究工作。 三、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非师范本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一定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够在新闻文艺出版、宣传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及教育、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普通写作学、中国古代文学、20世纪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美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公文写作学、档案学、马列文论、逻辑学、中国文化史概论、普通话等。 就业方向:在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秘、宣传、管理等工作。 教师名单教研室名称 教师名单(截止2008-11) 汉语教研室 杨 超 查中林 康 健 杨小平 朱成勇 赖慧玲 吴继刚 邓春琴 廖德明 余 霞 薄守生 杨 华 谷 俊 曾晓舸 写作教研室 粟 斌 孟 川 李新道 刘晓红 陈云芊 廖 瑜 陈伶俐 程 磊 王小娟 刘虹利 文艺理论教研室 刘玉平 刘 进 杨红旗 李仕华 周晓华 陈 平 胡坤玉 刘麒麟 李 媛 龚 婷 古代文学教研室 赵义山 周晓琳 何尊沛 文航生 王胜明 黄 鹏 何 柯 唐爱民 郑海涛 姚永辉 徐 强 马强才 邹明军 现当代文学教研室 傅宗洪 程丽蓉 何希凡 傅学敏 邱 艳 张 霞 傅 华 王 琳 任 军 罗文军 龙彦竹 甘秋霞 徐 勇 外国文学教研室 雷 华 邱永旭 周芸芳 邹 波 韩斌育 张 琳 陈玉清 吴 双 教学法教研室 翟启明 陈树生 梁玉敏 杜二敏 张 芬 曾红军 杨 勇 陈 勇 学科建设省级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的省级重点学科,同时又是省级精品课程。该学科下设一室两所,即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古籍整理研究所和巴蜀文化研究所。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2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取得博士学位者3人,在读博士4人,取得硕士学位者12人;六十岁以上2人,五十至六十岁6人,四十至五十岁6人,三十岁至四十岁6人,三十岁以下5人。本学科学术梯队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学术梯队成员中佘正松教授为省级学术带头人,杨世明教授、周晓琳教授、蔡东洲教授为院重点学科带头人,他们在唐宋文学文献、古代文学文化学研究和巴蜀文化及文学文献方面取得的成就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省内外学术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该学科未来四年的建设总体目标是立足西部,面向全国,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培养2至3名在省内外有较大学术影响、研究成果达到国内较高水平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10名左右能够独立主持和承担省级科研项目的学科骨干,并力争入选四川及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坚持特色研究,将唐宋文学文献、巴蜀文化及文学文献和古代文学文化学研究这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继续深入进行下去,使研究成果进入国内领先行列。力争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同时,在建设好现有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两个硕士点的基础上申报古典文献学博士点。 近五年来学术专著(不含教材):1《高适研究》佘正松 巴蜀书社 2《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杨世明(2)2000上海古籍出版社 3《刘长卿集编年校注》杨世明(独立)2000人民文学出版社 4《王昌龄集编年校注》胡嗣坤(独立)2000巴蜀书社 5《中国文学的伦理精神》周晓琳(2)2001四川人民出版社 6《关羽崇拜研究》蔡东洲(1)文廷海(2)2001巴蜀书社 7《琴棋书画》周晓琳 8《笔墨纸砚》黄 鹏 9《三苏全书》周 斌(1)巴蜀书社 10《中国宗教胜迹诗文碑联鉴赏辞典》杨世明(3)2001重庆出版社 11《巴蜀道教碑文集成》龙显昭(1)蔡东洲(2)2001巴蜀书社 12《三国志研究》金生杨(2)2001巴蜀书社 13《论冯时行及其〈缙云文集〉研究》胡嗣坤(1)2002巴蜀书社 14《苏氏易传研究》金生杨(独立)2002巴蜀书社 15《贾岛诗集笺注》黄鹏(独立)2002巴蜀书社 16《巴蜀文学史》杨世明(独立)2003巴蜀书社 17《〈长短经〉校证与研究》周斌(独立)2003巴蜀书社 18《中国传统文化要略》蔡东洲(1)2003巴蜀书社 19《安丙研究》蔡东洲(独立)2004巴蜀书社 20《中国古代作家的文化心态》周晓琳(独立)2004巴蜀书社 21《李益研究》王胜明(独立)2004巴蜀书社 22《巴蜀佛教千碑集》龙显昭(1)蔡东洲(2)查中林(3)2004巴蜀书社 23《杜荀鹤及其<唐风集>研究》胡嗣坤(1)2005巴蜀书社 24《唐诗史》杨世明(独立)重庆人民出版社 硕士点建设硕士点名称 中国古代文学(省级重点学科) 基本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是我校最早建立的硕士点之一,从1979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至2006年7月止,已培养出合格的硕士研究生69名。目前,在校研究生共有55人。 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现有导师7名,其中教授5名(含1名特聘教授),副教授2名,负责人是周晓琳教授。目前该点共设有三个研究方向,分别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元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 1、唐宋文学文献:以唐宋文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古代文献整理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在古籍整理的基础上进行作家作品研究。 2、汉魏南北朝文献:主要研究汉魏南北朝的文学作品、文学理论、文学家及文学现象的文献基础及其意义。 学制 学制——三年 1、第一学年:加深并拓宽专业理论与知识,阅读该专业的必读书和参考书。通过政治课、外语课、计算机考试。 培养方式 1、导师制与硕士点专业组集体培养相结合。 课程设置 分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课、相关学科课程四类。学生所学课程不得少于28学分。 课程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2学分(详见附表)。 课程分公共课、专业课、补修课三类。学生在修业期间,所学课程不得少于30学分(详见附表)。 教学实践及社会实践 1、时间约两个月。 2、教学实践:由专业组指定学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加教学活动,并讲授部分章节。 学位论文及答辩 1、学生在第四学期举行开题报告会,确定论文选题。 2、论文应有较高的学术品位,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多的创见。 人才培养目前文学院建立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与继续教育、高职教育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