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华村 |
释义 | 1 福建南安市丰州镇行政村西华村因地处万衣领西华九峰下,取名西华,距丰州镇政府驻地东北3公里。原属三都,民国年间属西华保,1949年解放后属西华九区,1957年属西贤乡,1958自立为西华大队,1984年改为丰州镇西华村委会。 村委会设在山下。有山下、洪厝、石盘、尾园、董埔、角后、埔头等7个自然村。聚落分布在清源山风景保护区边,有16个村民小组,1264户4391人。全村耕地面积3321亩,山地面积7102亩,主种水稻,大豆为次,果林有龙眼、杨梅等。有学校1所、卫生所1所等。乡村公路东接普贤路,南至泉永路。 2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行政村◎ 村情概况该行政村隶属昆明市西山区团结镇,地处碧鸡镇南边,距 碧鸡镇政府所在地13公里,到镇政府道路为一级公路,交通方便,距西山区政府25公里。东邻滇池,南邻观音山村委会,西邻黑荞母村委会、安宁市,北邻富善村委会。辖红联、红映、古莲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752户,有乡村人口2162人,其中农业人口2162人,劳动力1500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64人。 全村国土面积12.65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 15℃,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合种植蔬菜 、粮食、花卉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1560亩,人均耕地0.72亩,林地13400亩。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2,57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该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务工为主。 ◎ 自然资源全村耕地总面积1560亩(其中:田1075亩,地 485亩),人均耕地0.72亩,主要种植 蔬菜、粮食、花卉等作物;拥有林地134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425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2亩,主要种植梨、桃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01亩,其中养殖面积101亩;荒山荒地3910亩。 ◎ 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该村已实现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752户通自来水。有752户通电,有684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736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7.87%和90.96%);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69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623户(分别占总数的92.42%和82.85%)。 该村到镇政府道路为一级公路;进村道路为柏油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公里,距离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89辆,拖拉机7辆,摩托车12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1075亩,有效灌溉率为68.91%,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1070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49亩。 到2006年底,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398户。全村有7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有7个自然村已通路;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7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无自然村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该村农户住房以砖混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333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92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27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574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443万元,占总收入的8.97%;畜牧业收入527万元,占总收入的3.28%(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240头,肉牛40头,肉羊930头,鸡、鸭等禽类131300只);渔业收入39万元,占总收入的0.24%;林业收入22万元,占总收入的0.14%;第二、三产业收入1728万元,占总收入的10.74%;工资性收入3516万元,占总收入的21.85%。农民人均纯收入433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务工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2031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686人(占劳动力的45.7%),在省内务工671人,到省外务工15人。 ◎ 特色产业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蔬菜、花卉等,主要销售往省内。2006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103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6.4%。该村目前正在发展蔬菜、花卉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苗木、旅游产业。拥有企业 10 个,其中县级龙头企业 1个。 ◎ 文化教育该村建有小学1所,校舍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拥有教师4人,在校学生197人,距离碧鸡中学14公里。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371人,其中小学生197人,中学生174人。 全村无文化活动室、图书室 ,建有业余文艺宣传队 7 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该村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725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545亩,其中土地流转面积423亩。已建立了农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制度。年末集体总收入316万元,有固定资产133万元,年末集体收益37万元,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和财务公开,并成立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粘贴公告、黑板报方式公开。 ◎ 人文地理现有云海寺原由粮食局做为堆放粮食的仓库,在西华小学成立后,被党校做为教室使用。1995年,小学校重新选址建设搬迁后,云海寺被修复,更名为云海古刹。2007年,村、组筹资对西华街村口两座阁楼年久失修的进行修复,恢复了西华街村阁楼的容貌。 ◎ 新农村建设2006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积极组织、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项目、规划,总投资59万元。完成了村间道路硬化工程,建设标准化卫生公厕个,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已使全村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 发展重点该村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1、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以小七十郎山庄为依托,利用本村荒山荒坡发展红联滇池竹海生态旅游,推动本村经济发展。3、以建设绿色村镇为主导,发展乡村文化、苗木景观旅游。4、利用荒山荒坡发展环保型休闲度假场所。5、改善蔬菜种植与销售方式,推动蔬菜生产向无公害食品发展。 该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1、在高海公路建设和滇池湖滨生态带建设中大量耕地被占用,人多地少的矛盾较突出。2、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失去土地后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困难较多。3、村民医疗设施不健全。4、村民宅基地审批困难。5、村内基础设施滞后,道路不宽,没有路灯,缺少公共活动场所及设施。 3 福建泉州市惠安县崇武镇西华村地名含义西华村位于崇武古城西侧,自清末民初起就成为崇武镇的商贸文化中心,也因此而得名,寓意:古城西侧繁华的集市。 历史沿革西华是崇武最早的村落,古名称为小兜村,宋朝惠安建县后,在这里设有小兜巡检察,元朝初期改为小兜巡检司。生活居住范围位于现西华村西房溪南侧侯东井一带。由于地处沿海前沿,在宋元明时期,经常受到倭寇海盗骚扰,部分住民迁往别处,另一部分住民在明朝崇武建城后迁往城里居住。清中叶,部分商人在此经商贸易,此后,逐渐有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在此扎根繁衍,慢慢地形成了繁华的小集镇。自此,“西华“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民国时期,设立西华保,建国后,设立西华乡,1964年设立西华大队,1984年成立西华村民委员会,历史以来一直隶属崇武镇。 行政隶属与交通位置西华村行政隶属崇武镇政府,位于泉州湾与湄洲湾交界突出部的崇武半岛,东倚崇武古城墙,西邻五峰,北邻五峰、潮乐、莲西、南临台湾海峡,西南侧有新建成的沿海大通道,西侧惠崇公路离县城仅20余公里。 人口、土地面积西华行政村区域面积0.65平方公里,分为7个片区,设有5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927户,人口4977人,外来人口近1200人。 村容村貌几年来,通过逐步推行旧村改造,西华村南侧区域改造(海景商贸城、海景湾花园)已基本完成,北侧区域改造正有序进行,有力地推动了本村的社会经济和各项工作的进展,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本村曾获得“泉州市宽裕型文明村”、“泉州市计划生育合格村”、“惠安县精神文明建设单位”等荣誉。 气候与物产经济西华村气候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夏秋季节台风多发,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1.4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1130毫米,村民多数以商贸及旅游行业为主。 域内设施域内有崇武文化广场、渔船避风港、码头等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崇武镇边防所、国税分局,农行、工行、信用社、西华小学、崇武第二中心幼儿园等机关企事业单位。有西沙湾假日酒店(五星级)、海滨酒店等数十家旅游行业服务企业,有《崇武文学》、《海韵》编辑部、乒乓球协会、棋牌协会、海泳协会、信鸽协会、花卉盆景协会等近30个民间社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