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湖纪游 |
释义 | 《西湖纪游》是诗人林伯渠于1919年秋天,游览杭州西湖时写下的诗作。在诗中,诗人借景抒怀,抒发了他对自己所选择的革命道路的自信和藐视眼前苦难的乐观精神。 作品名称:《西湖纪游》 创作年代:近代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作者:林伯渠 作品原文西湖纪游 俊游如许才三日①,山色湖光取次收②。 到眼烟云纷万态,谁家台榭足千秋③。 艰难自笑宁非计④,历碌看人共一邱⑤。 犹有情怀消未得,聚丰园里酒盈瓯⑥。 注释译文①俊游:胜游、游赏。秦观《望海潮》:“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睛细履平沙。”如许:如此,像这样。辛弃疾《贺新郎》:“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泪常啼血。” ②取次:以次、次第。范成大《次韵知郡安抚元夕赏伴厅红梅》:“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 ③台榭:指西湖周围的亭台楼阁。榭:建有敞屋的高台。李白《江上吟》:“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足:足以,可以。此句意谓,西湖旁的亭台楼阁哪一个能历经千秋万代而长存不朽呢。 ④艰难自笑宁非计:意思是说革命道路虽然充满艰难险阻,自己却矢志不渝,泰然处之。宁非计:难道打算错了。 ⑤历碌:忙碌。共一邱:即一丘之貉。《汉书·杨恽传》:“古与今如一丘之貉。”此句是说,南北军阀势力相互勾结,如一丘之貉。 ⑥聚丰园:杭州酒家名。盈瓯:满杯。瓯:盆盂类瓦器,这里指酒杯。 创作背景无内容作品鉴赏1919年是林伯渠革命生涯中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思想上比较矛盾的时期。一方面,他清醒地看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山穷水尽,必须努力寻求一条新的道路,另一方面又在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伟大人格影响下,继续追随孙中山从事“护法”与改革国民党的工作。他在李大钊等人帮助下已初步接受马克思主义,但还尚未找到新的革命队伍与组织,矛盾孕育着发展,对中国革命历史和个人思想进行总结反省,成为他踏上新的革命征途,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关键。 古往今来,西湖以其秀美的湖光山色,曾经唤起过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的依恋难舍,“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衷心赞美,但此时林伯渠似乎并未过多地关注于眼前的自然造物之美,他的心正被茫茫的历史沉思占据着,被热切的人生求索占据着。身在湖山之中,心关天下之事,明写物态山光,暗写历史风云,是这首诗在诗意表达上的最主要特点。 “俊游如许才三日,山色湖光取次收。”首二句点破题意,将三日的湖山胜游一笔带过,笔意匆忙。“取次收”暗示游湖作为事实已经结束,下面诗句均带有事后反顾追忆性质。 如果将颔联作为一组普通的写景句来看待,读者会发现这组对句不论在语意上还是在对这种语意的传达方式上都是不对等的。“到眼烟云纷万态”是一个具有一定时间长度的描述性句子,“何人台榭足千秋”却是一个立足于理性思考的推论性句子,前者是直接观察所得,是可视的,后者则必须诉诸于联想、判断等心灵过程。这种独特的异乎寻常的安排,迫使我们不得不去找寻隐藏于表面字句之中的更深层的意蕴。 实际上,颔联二句所写的不仅是作者对西湖景色的所见所感,而且是作者对辛亥革命前后整个中国现代历史的所见所感。“到眼烟云纷万态”,是作者对辛亥革命后风云变幻的中国政治形势的形象化总结,“何人台榭足千秋”,是作者对当时政治人物的艺术化的评说。1911年一1919年,是近代中国历史政权更替最为频繁、政治上最为动荡不宁的年代,从袁世凯篡权复辟到黎元洪入主北京,从张勋拥主溥仪复位到段祺瑞“再造共和”,各色统治者争权夺利,丑态百出,真可谓“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历史毕竟是无情的,这些军阀政客尽管得志一时,权势倾天,但最终还是如过眼烟云一样被历史抛弃。“何人台榭足千秋”,这一诗句虽是作者由西湖旁的亭台楼阁联想而来,但其中明显点化了李白《江上吟》“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之意。在李白原诗中有“屈平”、“楚王”一正一反两个对立的形象,前者是肯定性的,后者是否定性的,林伯渠这句诗也同样具有肯定、否定两层意义,否定的一面是说,湖畔的亭台没有哪一个能历千秋而不朽,“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也应西北流”,一切压迫人民的统治者都是必然要灭亡的,都是速朽的;肯定的一面是说,只有孙中山这样的革命者和他们从事的伟大事业才会永垂于史册。此时,因初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林伯渠已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孙中山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并开始了新的探索,但他对孙中山这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却始终怀有崇高的敬意,认为孙中山从青少年时代即投身中国的民主民族革命事业,数十年如一日,不断前进,不断进步,“用自己的心血给中国人民写下了一段有声有色,充满光和力的伟大历史”,是中国民族的伟大代表。 颈联二句的意义较为明确。“艰难自笑宁非计”,既是作者对自己十数年革命生涯的回顾,也是对自己矢志忠诚于革命事业的胸怀的剖白。林伯渠自1905年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曾伴随中国革命的艰难脚步经历过无数的挫折与磨难,但他却始终不改初衷,毫不气馁动摇。“宁非计”正话反说,语含幽默,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自己所选择的革命道路的自信和藐视眼前苦难的乐观精神。下旬“历碌看人共一邱”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现实状况融合为一,是对不久前失败的护法运动乃至整个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总结。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历史时代的局限,始终未能找到真正的革命力量的源泉,而总是将希望寄托于一部分比较“开明”的地方军阀势力身上,寄希望于一时的军事冒险。但无论是把持中央政权的北洋军阀,还是割据一方的地方势力,从投靠帝国主义压迫人民的本质上来看,他们都是一样的,都不过是一丘之貉。要想使屡受挫折的中国革命踏上胜利的坦途,必须以苏俄为师,依靠无产阶级及其他劳苦大众,打倒一切军阀官僚势力,这是正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林伯渠通过追随孙中山革命奋斗十数年后得出的最宝贵的历史教训。这种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科学而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在一年后经李大钊、陈独秀介绍,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从此踏上了新的人生征途。 结尾二句回应首二句,将笔墨重新收回到诗题“纪游”上。历史的迷雾已经拨开,新时代希望的曙光已遥遥在眼,为了庆祝自己精神上的新生,为了消释旧日的愁苦,迎接未来的战斗,作者在西湖旁的聚丰园把酒畅饮”这首诗的前三联均是从大处着眼,大处落笔,在诗意表达上都带有向外扩张辐射的特点,唯有这一联是向内收拢辐集,从“情怀消未得”到畅饮聚丰园,从聚丰园的整体场面到类似电影大特写的“酒盈瓯”,笔触越来越细致,至最后读者的注意力被全部吸引到一个酒光流溢的小小杯盏上。这种出人意料以小托大的收束方式能在读者心目中造成一种极不平衡的感觉,使读者在短暂的茫然无措后必须返回头去重新体味省察全诗内容,从而使作者创作的终点变成读者再阅读的起点。 作者简介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今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和吴玉章并称为中共五老。 林伯渠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一位成就很高的杰出诗人。在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曾留下大量诗作,其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在20世纪的中国旧休诗诗坛上堪称重要一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