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和县 |
释义 | 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天水秦城区接壤。行政区域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辖乡(镇)24个,行政村385个,人口38.42万人。乡村人口35.17万人,农村劳动力为20.98万人。西和县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1989年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防护林建设县之中,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之一,并被列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甘肃段“一岸两翼”范围。又是甘肃省五个经济开发试验小区重点县之一。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中文名称:西和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中国西北 下辖地区: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 政府驻地:汉源镇 电话区号:0939 邮政区码:742100 地理位置:甘肃省陇南市东南部 面积:1861平方公里 人口:37.93万人(2007年) 基本概况西和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西秦岭南侧,系长江流域西汉水上游。东临徽县、成县,南依武都、康县,西北与礼县交界,东北与礼县、天水秦城区接壤。行政区域面积为1861平方公里。境内地形由西北向南倾斜,南部为土石质山原峡谷区,北部为沟壑梁峁区,平均海拔1692米。平均气温8.4℃,无霜期149天至214天,日照时数1500—1800小时,年降水量451—734.7毫米。属大陆性季风气候。辖6个建制镇14个乡。 2007年底全县人口39.77万人。 素有“宝贝的复新地带”之称的西和,物淮南北东西,地下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粮食生产一年一熟,盛产小麦、玉米、洋芋、蒿麦等。 随着生产技能的提高,半夏人工栽培与加工取得成功,成为西北最大的半夏集散地。试验截植山茱萸,西贝母已获成功,并大面积推广种植。县境内东部属国内铅锌第二大矿床西成铅锌矿带之北翼。南部山区的崖湾锑矿号称全国第三大锑矿。沙金、岩金遍布全县,处于陕甘川三省“金三角”地带。境内水力资源较为丰富。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24个乡镇全部通电,乡至村通电率达80%。县内公路总长471公里,16条公路连接全区其他8个县,往北有通往陇海线天水火车站的三级线道,往东北、东南有通往陕西、四川的四级县道。3000门程控电话与全国并网直拨,移动电话即将开通。通讯联络极为便利。 西和县1989年被列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县和防护林建设县之中,1992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之一,并被列为黄河上游多民族经济开发区甘肃段“一岸两翼”范围。又是甘肃省五个经济开发试验小区重点县之一。享受国家、省、地颁布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行政区划西和县辖6个镇、14个乡:汉源镇、长道镇、何坝镇、姜席镇、石峡镇、洛峪镇、石堡乡、西峪乡、苏合乡、卢河乡、兴隆乡、稍峪乡、马元乡、晒经乡、十里乡、大桥乡、蒿林乡、太石河乡、六巷乡、西高山乡。 历史沿革唐置汉源县,宋为西和州,明改西和县。据《元一统志》,因宋、金讲和而命名为和县。又因与安徽的和县重名,故加西字。 西和县。周为西犬丘地。后秦襄公始列为诸侯,居西垂。战国秦为西县地。《史记正义》云:“秦州西县,秦之旧地,时献公在西县。”秦于骆谷(今西和县洛峪)置武都道。唐《括地志》载:“秦昭括地入陇西郡羌道,以其地置武都道。”《汉书·高后纪》记载:“高后二年正月乙卯,羌道、武都道山崩,杀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西汉仍置西县,属陇西郡。《汉书·地理志》陇西郡“西县”条载:“禹贡蟠冢山,西汉所出。”西县得名于发源蟠冢山的西汉水。三国至西魏为上禄县地、仇池国地、长道县地等。仇池之得名,据宋绍兴甲寅(1134)忠训郎曹居贤所立《仇池碑记》载:“仇池福地本名维山,开山为之仇夷,上有池,古号仇池。”(乾隆《西和县新志·艺文》)后魏太平真君中置南秦州于仇池山,以位于秦州(今天水)之南而名。仇池山在县南60公里处。“仇池,方百顷,四面斗陡绝。”(《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因其易守难攻,地控陇蜀通道,汉晋以来为兵家所争要地。唐置汉源县,时人以为西汉水源于此,以之命名。北宋属岷州。南宋初移岷州治于白石镇,“镇台唐玄宗筑,汉代星陨于地成白石,状如龟,故名。”(《方舆览胜》卷70白石镇“古城”条)故址在今县西。及金人请和,朝廷从之,因改岷州为和州,但与淮南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重名,又因其为西汉水发源地,古有西犬丘、西县之名,遂冠“西”字,为西和州或西河州。明初降州为县。县名沿称至今。 200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 国民经济经济林果以花椒、麦果为主,南部初步建成花椒基地,北部建成麦果基地,均已挂果收益。农村产品加工形成以洋芋加工为主,年加工原洋芋1.5亿斤,还有地毯、草编工艺等。畜牧养殖已建成部分肉牛、小尾寒羊、良种猪、肉鸡等生产基地。这些项重点产业年产值1亿元左右,已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1996年,县国民生产总值30100万元,人均838元;工农业总产值36185万元;财政收入2246万元。 西和县把劳务输转工作当作一项富民强县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06年投资45万元建成了劳务输出和再就业服务大厅。先后成立了西和县驻北京、天津联络处和劳务工作站,同时,多方筹集资金350万元,输出农民工8.78万人(次),其中组织输转2.59万人,自谋输出5.52万人,就地转移2.62万人,创劳务收入3.4759亿元。 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5359万元,比上年增长13.2%。 农村经济形势稳步好转,实现农业增加值30871万元,增长12.4%。全县粮食总产量达27831.1万斤,较上年增产12018.2万斤,比上年增长76%。工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县现有限上工业企业12户,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9368万元,同比增长17%,质量和效益提高,产销衔接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8036万元,同比增长17%。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27124万元,同比增长57.39%。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到44093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8.22%。积极启动民间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鼓励和引导非公制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全县新发展个体工商户520户,私营企业30户,总数分别达到了3412户和104户,注册资本达到1.87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965人。招商引资工作有了新的进展,雄辉锌业公司万吨低度氧化锌、同鑫锌业公司万吨氧化锌、黑虎桥铜矿、羲皇精品服饰广场等招商项目落户西和。 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职教中心教学实验综合楼、县一中学生公寓楼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22所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6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和124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项目全部建成投用。科技工作进一步加强,取得各类科技成果17项,创建农民科技学校113所,开展各类技术培训340期8万多人次。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17所乡镇卫生院改造项目、县医院传染病区项目全面建成投用,中医院住院综合楼即将建成投用,县医院住院综合大楼已完成主体三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2.7万人,参合率达到90.83%,全年报销医药费964.4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启动。 全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县委、县政府在发展壮大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建设了一批事关经济的骨干项目,形成了以有色冶金工业为主,辅之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新型工业主体框架。富康公司万吨锌冶炼扩建、陇南磨沟铅锌矿锌冶炼厂、晚峡水泥公司新型干法水泥技改项目陆续建成投用。 公路建设上,祁西路改造全面完成,西姜路改造正在铺油,西马路杜河大桥已建成投用,县车站完成主体工程。全县干部职工投工投劳,完成了县际公路路基填方6公里,折合投资250万元,完成4条乡村公路建设22公里。在旧城改造工作中,城区“两纵五横”7条主街道道路管网及路灯、广告灯箱等工程全部结束,并投入使用,城区供水扩建和集中供热工程建成投用。 电力建设上,完成了西峪35千伏变电站移址扩建,建成10千伏主干线30公里,长西35千伏三回输电线路工程正在建设,全县实现同网同价。另外,北商场改造一、二期工程已全面完成,金桥宾馆、百货大楼、供销大厦等商业网点建设已基本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 社会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最终消费达47810万元,其中居民消费38535万元,居民消费水平达到1003元/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达到8853元,增长3.6%。有0.61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低收入人口由10.77万人减少到8.86万人,有1.91万人稳定解决温饱,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4元。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其中:食品消费比往年有所下降,但文化生活服务性消费相应提高,文化生活服务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为8.8%。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的职工分别达到3096人和2738人,覆盖面国有企业为100%、集体企业为71%。 资源优势矿产金属矿产有铅、锌、锑、金、银、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大理石、冰洲石、硫磺、泥煤等。县境内东部属国内铅锌第二大矿床西成铅锌矿带之北翼,储量3546万吨;南部山区的崖湾锑矿号称国内第三大锑矿。储量521万吨;沙金、岩金遍布全县,陕甘川三省“金三角”地带,储量约10吨。已建成铅锌采选加工企业12户,年采矿40万吨,日处理1650万吨,锑采选企业3户,日浮选300吨。年产铅精矿6500吨,锌精矿39000吨,粗铅2400吨。黄金堆浸企业23家,年产黄金50公斤。 水力较为丰富,理论蕴藏量为63313千瓦,可开发量为12079千瓦。可供开发利用水面1300亩,养鱼260万尾。 特产有洋芋、花椒、苹果、核桃、黄芪、半夏、党参等,药用植物358种,野生值物1000余种。 加工业产品 有亚麻、粉条、粉丝等,编织业产品主要有草编工艺品、背篓、筛子、竹席等。手工艺品有泥塑、根雕及剪纸、刺绣等。 旅游西和县是中华人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在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上,仰韶文化寺洼文化、齐家文化交辉映,晋魏时仇池立国四百余年,称雄一时;诗圣杜甫由陇入蜀,咏诗致志,天下流传;抗金的烽火,拒元义勇,近代的风云,哺育了这里灿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有仇池胜境,绚丽别致的自然景观十分诱人,有“圭峰秋月”之称的八佛崖;有“九眼鼎沸”之称的九眼泉,新建旅游景点;晚霞湖(晚家峡水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2007年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6年成功举办了“西和县仇池山歌文化艺术节”。 农副产品西和县地跨暖温带和中温带,特色迥异的气候蕴育了丰富多样的物产。洋芋以面饱个大著称,种植面积30万亩,年产40万吨;玉米种植地膜化,19万亩玉米年产28.5万吨。种植优质苹果4万亩、花椒14万亩、核桃10万亩,年产苹果3300万公斤、花椒520万公斤。 交通交通运输主要以公路为主,四通八达,便利快捷。现有公路798公里,S219线祁成公路贯穿县境,与国道312线连接。十石路、鱼花路等县乡道路接通全县各乡镇和主要工矿区。 市场市场流通以农贸市场为主,专业市场为辅,市场体系健全,服务功能完善,交易活跃。县浓贸市场9处,营业网点遍布城乡。 旅游景点有仇池胜境,绚丽别致的自然景观十分诱人,唐代诗人杜甫在此著有很多诗篇;有“圭峰秋月”之称的云华山;有“塔山烟云”之称的塔子山;有“峰腰石龛”之称的八佛崖;有“九眼鼎沸”之称的九眼泉;有瑰丽的丹霞地貌,新建旅游景点:晚霞湖(晚家峡水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 发展规划1999年,城区土木平房占总建筑面积的74.1%。拆迁之初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首先在公房占绝大部分的中山街地段开始大胆尝试,实施拆迁30户、1880平方米,统建了一幢5270平方米的商住楼,群众反映较好,由此打响了旧城改造第一仗。2000年,逐步在套子口私人比较集中的地段拆迁住户114户。 从2000年开始,西和县按照边拆迁、边建设的原则,大规模实施市政设施建设。在拆迁段道路两侧先后完成了套子口综合楼、中山街综合楼、商业局综合楼和农机厂工贸商场等一大批单位、私人营业住宅楼工程,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新增建筑面积39万多平方米。这些房地产工程的相继投入使用,显著改善了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也使县城的商贸流通迅速繁荣起来。围绕增强市政设施服务功能,西和县实施了三大市政工程。一是城区道路管网建设工程,长3.6公里,总投资1680万元,埋设污水管3670米,雨水管3740米,给水管3400米,供热管3700米。两纵五横的道路骨架网基本形成。二是城区二期供水工程,供水规模为日均5300吨,总投资1084万元。2003年11月15日正式实现通水,一举解决了城区4.8万居民的饮水困难。三是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建设,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总投资490万元。县城北、中部地区去冬今春已正式统一供暖。四是东西两山公园建设。通过部门办点,干部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完成造林5000多亩,新建古典建筑3处,牌坊1座。两山公路拓宽改造也在实施中。 2001年,继续加大改造力度,进行集中联片拆迁住户219户;2002年,又对旧城南片162户住户集中拆迁。4年拆迁住户648户,房屋5400多间,建筑面积9.4万平方米。在旧城改造建设中,西和县为完善城市功能,把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除沿街修建行政办公及住宅楼时一、二楼均为商业门店外,还先后开发建设了农机厂工贸商场、北商场和金桥商场等三个大型商场。工贸商场于2002年建成营运,新增营业面积1.22万平方米,增加营业摊位400个。北商场新增营业楼8座,钢架大棚5座,新增营业面积1.25万平方米,营业摊位800个,金桥商场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新增营业摊位106个,解决就业224人。县里购置了专门的城市清洁车辆,包括4辆垃圾清运车、1辆洒水车,扩大清扫和保洁范围。 风土人情西和县依靠旅游资源较为富集,而且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委托成都来也公司编制了《晚霞湖旅游景区及滨河休闲带、东西两山修建性详规》,并于2006年3月通过了专家评审。2007年,又委托北京来也公司正在编制县城旅游形象整体规划。用于旅游发展的资金达到近1000万元,先后修通了晚霞湖环湖公路、石峡八峰崖、石峡经牛儿坪至仇池山、羊马城至仇池山、稍峪碑楼至云华山等旅游公路,硬化了观山植物园和隍城森林公园的旅游公路,并建成了隍城森林公园碑林、观山植物园的观景亭。由民间投资约500万元修建的朝阳观“玉帝殿”。 为了全方位、深层次展示西和旅游形象,2006年7月在晚霞湖畔成功地举办“西和县首届仇池山歌旅游文化艺术节”。 有400多国内外客商和10万余群众到主会场观看文艺演出,在数十家新闻媒体对节会的盛况进行了报道,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同时配合艺术节的召开,利用中央电视台、《甘肃日报》等新闻媒体对西和县旅游景区、景点进行了专版报道,发行了一期《仇池》旅游专刊和一套“仇池文化艺术节个性化邮票”,并在柳忠高速公路旁制西和旅游景区、景点广告牌2块,提高了西和旅游的知名度。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地方民俗文化,积极申报“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并在2006年10月16日由中国民协发文正式命名。 突出地方特色,大力发展“农家乐”。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和准备发展“农家乐”的农户共50余人,新发展“农家乐”近二十多户,原有“农家乐”的档次和水平也比以前有了相应的提升。 组织有关部门和各宾馆饭店负责人赴四川广元对旅游接待工作进行了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结合实际,督促对各宾馆饭店认真查找自身薄弱环节,在进一步加强宾馆、饭店的内部设施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各类经营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改善经营管理,以软件的优化弥补硬件建设的不足,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地改善。 特色产业西和县培育了“洋芋、经济林果、中药材、草畜”四大特色产业,有优质洋芋、核桃、花椒、苹果、中药材、日本落叶松六大特色产业基地。年种植面积5000余亩,产量6430吨,加工出口250吨,远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2006年,在洋芋产业开发上,以改良品种、扩大面积、兴建龙头为重点,引进推广优良品种8个,新增优质洋芋面积20.1万亩,总计达到33.6万亩。通过招商引资,瑞雪万吨马铃薯加工厂建成投产。 在林果业发展上,把生态建设和特色林果产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搭配树种,突出发展日本落叶松和花椒、核桃三大适宜树种,日本落叶松面积达到31.5万亩,花椒17.5万亩,核桃达到5.7万亩,经济林果面积达到27.4万亩。深入开展核桃产业建设年活动,建成西高山马莲等6个早实密植核桃丰产示范园,在长道、石堡计划发展澳州青苹果1.1万亩。 在中药材产业开发上,2004年被正式命名为“中国半夏之乡”,半夏、黄芪等中药材面积逐年扩大,达到5.35万亩。 畜牧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并组建成立了一批专业协会,涌现出了一批专业村和种植养殖大户。 有关历史西和为秦皇故里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人的祖先本是颛顼(黄帝之孙高阳氏,为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后裔女修。女修织布时吃了凤凰蛋生下大业(即陶)。陶之孙名大费(伯翳),曾参与大禹的治水工程。治水成功后,舜给他娶了妻室。他帮助舜发展畜牧养禽业,舜又给他赐了姓“嬴”,这就是秦国嬴姓的来源。殷朝末期大费的后代中有一个叫中潏的,“在西戎,保西垂”,这个西垂之地,大体就位于西和、礼县、天水一带。中潏的苗裔中有个叫非子,居住在犬丘,善养马畜,周孝王知道后让非子在汗干水渭河一带养马,马匹繁殖极快,孝王就把非子封于秦,让他延续嬴氏的祭祀,从此叫做“秦嬴”,非子成为秦国的第一代君主。西垂大夫庄公之子秦襄公征战有功,平王东迁,襄公又拥送有功,平王封襄公为诸侯。秦建立诸侯国后,把势力从西垂迅速扩展到了陇山以东。秦文公向东扩疆,先至渭、又伐戎、扩展到岐,并按平王之约,把岐以东献给周朝,以西归于秦国。文公死后,“葬于西山”,民国《西和县志》记载县城西山隍城之上,有秦文公墓,墓地为二丈余高的“纱帽咀”。秦穆公时,任用百里奚为大夫,整顿内政,发展生产,休兵备战,意欲东进中原争霸,虽东进之路为晋所阻,但向西发展中“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1993年,由于盗墓者的乱挖乱盗,距西和长道数公里之遥的礼县大堡子山上的古墓被意外发现,一些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甘肃省文物考古所随即在大堡子山进行了为时8个月的抢救发掘,一些历史学者和考古专家初步认定,大堡子山就是被历史尘封2000多年的秦人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2002年9月2日 ,新华社正式宣布,大堡子山古墓系秦公墓,其墓主可能是庄公、襄公或文公。秦第一陵园在礼县大堡子山,秦“西犬丘”在礼县,礼县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发祥地。可见秦朝的发祥地就在古仇池、大堡子山一带。 汉朝的时候此地被名为武都郡,汉朝末年氐聚集于仇池自立为王和武都郡对抗,期间杨家数带起起落落。后隋末被彻底灭,氐人如此的顽强精神县有白马族氐人光荣继承。氐人所在陇南一带有吐蕃和汉共享,这个也是造成陇南人性格有较大差异的原因吧。 唐朝也是西北丝绸之路经济最发达时候,那么到战乱的五代、宋、元年代,中国经济文化中心有长安东移,唐叫汉源县,当时认为是西汉水的发源地。后魏被命名南秦洲,在秦州也就是天水之南,北宋叫岷州。南宋初移岷州于白石镇。后来金人请和于南宋,朝廷接受,一高兴改岷州为和州,但与淮南和州(今安徽省和县)重名,又因其为西汉水发源地,古有西犬丘、西县之名,遂冠“西”字,为西和州或西河州。明初降州为县。县名用西和县沿称至今。 文化遗址西和县城南三里岷郡山有萨真人墓,今存墓表为清乾隆时所立,当时县令王鸣珂题“萨真人墓”四字。陵园旁有道观一座,名“萨爷殿”,有戏台、正殿、东西偏殿,应初建于南宋时,清乾隆年间扩建。正殿有萨真人塑像,东西偏殿正面分别为王灵官和杨四将军塑像。经考证萨真人即北宋末年著名道士萨守坚。 民风民俗 节日:春节的拜年、元宵的社花、二月二的种子、清明的烧纸、端午的艾蒿手链、七月七的乞巧、中秋的果实、腊月的冰块。 特色美食 漏鱼子面皮 、传统小火锅 、羊肉泡馍 、洋芋饼 、漏鱼子 、莜麦粥 、咂杆酒 、长面 、杠子面 、锅盔。 特色文化奇巧文化独具魅力位于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是人文始祖伏羲的出生地,是仇池国的故土。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乞巧、山歌、春倌、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特别是乞巧活动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 在西和人的习俗中,通常把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称作“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企盼,届时请她下凡来。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故当地称其为“乞巧节”。因参加乞巧的多为未出嫁的姑娘,历代文人又称“女儿节”、“女节”。乞巧活动准备工作包括选址、联络、筹资等项。乞巧活动由手襻谺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等活动组成。其间,年轻女子们通过一系列歌舞表演和祈祷方式向巧娘娘诉说自己的美好愿望。 乞巧节又称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由妇女们欢度的节日。甘肃各地都有这个习俗,而以陇南西和、礼县一带的乞巧节最有特色。它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而兴起来的。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织女),同时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女儿们能像这位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日子里祈巧。西和、礼县一带还举办情趣横生的“乞巧”游乐活动,整个活动分为“请仙”、“引水”、“乞巧”游乐等。 2007年3月4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牌扁授予西和县人民政府。 特色饮食: 推荐: 杠子面、锅盔、面皮、麻烧饼、洋芋丸子、浆水面、罐罐茶、散饭鱼、 凉粉、揪片。 现有汉族、回族、黎族、土族、白族、苗族、羌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蒙古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哈尼族、侗族、布依族等民族分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