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和乞巧 |
释义 | 原诗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 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乞巧这首诗的意思: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 仰望天空,似乎有牛郎和织女在喜鹊桥向会。 家家户户在秋月下乞巧, 不知道穿尽了几千条红丝线啊。 注释:1.乞巧: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2.碧霄:浩瀚无际的天空。 3.几万条:虚指,比喻多。 “女儿节”种种农历七月初七是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因参加“乞巧节”的多为“闺中待嫁”的姑娘,该节被称为“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七夕节始终和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在这一天姑娘们就会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据有关资料记载,乞巧节在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风俗。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在山东济南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辟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乞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西和乞巧风俗甘肃西和县的乞巧风俗,被称之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是乞讨,巧则是心灵手巧,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 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极左思潮和现代文明的双重冲击,这一古老民俗在全国已经基本绝迹。 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北端的西和县,有着悠久的历史。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深邃厚重的文化积淀,使西和县积累了一大批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乞巧、山歌、春倌、羊皮扇鼓舞、耍社火等民俗文化活动,乡土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传承多年,久盛不衰,正是在这种氛围中,乞巧风俗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据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四各介绍,甘肃西和县的“乞巧节”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西和乞巧民俗文化活动,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西和县的‘乞巧’活动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 据当地研究者介绍,乞是乞求,巧则是心灵手巧,“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乞求幸福的意思。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秦王出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建立的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他制订和采取的诸多制度,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由此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也被人们称为四位最伟大的帝王。 乞巧节起源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四各告诉记者,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而在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多有记述。唐朝王建“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的诗句就是一例。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到了宋元之际,七夕乞巧无论是在官方还是坊间都受到空前的重视,仪式隆重、场面宏大。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据《醉翁谈录》记载:“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相传,天上织女“年年机杼”,善织“云锦天衣”,所以人们尊称她为“巧娘娘”。姑娘们怀着对巧娘娘虔诚的心情,抱着美好的期盼,请她下凡来,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上开始,一直持续到七月初七晚上,时间长达七天八夜,是持续时间最长的民俗活动之一。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代词人秦观在其传世名作《鹊桥仙》中这样感慨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七天很快就过去了,天门就要关闭了,织女也要走了,姑娘们虽然依依不舍,但还是要让巧娘娘回到天上去,相约来年再相见。 不同声音除了爱情说以外,近年来有部分研究者对于七夕源起及乞巧节的来历提出了不同观点。有研究者认为,“七夕”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多样内容也有研究者指出,“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西和县文化局局长王四各告诉记者,西和县乞巧风俗历时七天八夜,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一环节均有歌舞相伴,又有几个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西和乞巧唱词类型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神灵崇拜:包括天象崇拜、偶像崇拜、五谷植物崇拜、动物崇拜、水神崇拜等;二是对心灵手巧,对美好姿容风度的乞求;三是对真挚爱情、自由婚姻、幸福生活的追求;四是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的颂扬;五是劝人向善、劝人和谐相处。”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