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关街道办事处 |
释义 | 明万历年间, 京杭运河改道流经台儿庄, 后台儿庄逐渐形成重镇。清顺治四年(1647年)建筑台儿庄城。咸丰七年(1857年),改建为砖城,西部遂称西关。 台儿庄镇西关街道办事处 西关办事处由西关一街、三街、前二街、后二街、燕庄街、车站街、金庄街组成。位于台儿庄城区中西部,西、北分别与彭楼镇的闫浅村、巫山村、三里庄村为邻,东与台儿庄镇的北关办事处相连,南傍古运河。隶属台儿庄区台儿庄镇管辖,总面积约600公顷,其中城区建设占地300多公顷,工副企业占地36公顷,耕地现仅有23公顷。 境内交通便利,举世闻名的京杭运河从村南缓缓东流,十里港湾昼夜繁忙。枣徐、潍徐公路于境内交汇,南通徐州。主要街道华兴路、金光路、文化路、长捷路、华阳路、康泰路、林运路、兴中路纵横相连,是商贸旅游投资的黄金地段。 2000年, 全办事处共有1886户,总人口4621人,其中农业人口仅867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2‰。 1949年, 农村经济总收入仅有7.8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46.4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48亿元,人均纯收入360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28∶69。 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8000万元,全年纯收入1677万元。 该办事处是全市十佳明星村之一,2000年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第一名。1996年,被授予山东省“明星村” 称号;1998年,被授予山东省“模范居民委员会”称号。1999年, 被中共枣庄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全市“安全文明居委会”称号;2000年,被中共枣庄市委、市政府授予“百强民营企业”称号。 大事记 1945年7月,村民高克端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5月, 西关第一个党支部成立,于泰胜任支部书记,高克端任组织委员,梁殿安任宣传委员。 1950年4月,全村实行土地改革,贫雇农人均分得土地1.2亩。 1952年春,燕福申带领6户村民创办了西关村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12月, 全村26个互助组自愿联合成立了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郑庆富、高克端、 张夫英、李孝田分别任社长。1956年春,在4个初级社的基础上,又创办了西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梁殿安任社长。 1958年秋, 台儿庄人民公社成立,西关成为一个生产大队,下辖燕庄、车站等6个生产小队。 1963年夏,台儿庄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平地水深1米多,持续3个多月才退去,西关秋季颗粒无收。 1966年秋,西关大队第一个副业项目--电动磨面房开始投入营业。 1969年8月, 区办台儿庄完小下放西关大队,改称西关小学。1984年以后,西关办事处先后投资250多万元建成教学楼、 办公楼、实验楼、教师宿舍等设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1974年春, 西关大队先后投资5万多元办起了带锯房、电气焊修理厂和百货代销店。 1978年春,西关大队各生产队分别成立幼儿园。1984年秋,西关办事处将各幼儿园合并,由办事处主办。1990年,投资2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幼儿园,年招收学龄前儿童200多名,为市级二类幼儿园。 1980年秋,邵泽普等人创办西关贸易货栈,年经营额达30多万元。 1981年4月,西关大队投资6万元,由秦夫华带领7名技术人员开办了汽车大修厂,规模为全区第一。 1981年6月, 全大队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112.4公顷稻谷总产量达到126万斤,比上年增长38%。 1984年秋,西关畜产品加工厂投入生产。 1985年春, 孙法才领办的西关港航公司成立。年创收2000多万元,上交利税500多万元。 1986年2月,西关建筑工程公司成立,下辖4个工程队。 1990年春,投资80多万元新建办事处办公大楼。 1992年4月,西关水泥预制构件厂建成投产,总投资20多万元。 1992年秋,办事处与居民共同投资1100多万元兴建小康一村、小康二村,总住户284户,户均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1993年底全部投入使用。 1993年秋, 投资670万元的台仙大酒店开始施工,整个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1995年8月,大酒店正式对外营业。 1993年10月,经山东省体改委批准,由西关港航公司等20多家集体工副业企业组成的枣庄市台港发达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党支部书记孙法才兼任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1994年春,西关船舶修造厂建成,总投资120万元,占地0.67公顷。 1996年3月, 投资408万元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仙泉康浴城落成,总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 1997年3月,投资240多万元在金光路西段北侧兴建高标准四层办公大楼。 1997年5月,投资800多万元建成车站商业一条街,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 1998年2月,西关办事处被山东省人事厅、民政厅授予“模范居民委员会”称号。 1998年3月,居民投资60多万元建成华兴封闭市场,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 1999年4月,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康宁路商业一条街,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 2000年7月,台港发达集团公司兼并国营台儿庄区港。 2000年10月,金光市场动工兴建,总投资11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封闭大棚4000多平方米,集农资商贸于一体。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新中国成立前,西关粮食亩产不足百斤。土地改革后,村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走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1952年春,燕福申带领6户村民创办了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 1954年,全村先后办起了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又成立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全体村民积极兴修水利,改造涝洼,使粮食亩产一跃达到200多公斤。 1966年,西关大队根据地势低洼,又有运河水源的特点确定农作物种植调整,全部安排试种水稻, 当年就收到了较好的收成。在以后12年的时间里,全大队总投资30多万元, 投工20多万个,动用土石方15万立方米,修渠道、建水闸,架电线、购机械, 治洼地、整水田,选用优良品种。1978年,全大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总产达100多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调动了社员的积极性。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全大队统一购进优质良种进行更新换代。在管理方面实行“四统一”(耕、播、灌、收) 。1984年,粮食单产780公斤,比1978年增长250公斤。每年向国家提供优质商品粮10多万公斤。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台儿庄城区建设日新月异。西关办事处地处城区中心,自1982年以来,随着新城区建设的扩展,西关居委会的耕地逐年减少。到2000年,全办事处的耕地由原来的120公顷锐减到20多公顷, 然而,粮食单产却突破1000公斤大关。 第二产业 西关的工副业始于1966年,当时仅有规模不大的小建筑队、面房、缝纫等小项目, 从业人员50多人,年收入也不过1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西关的工副业逐年发展起来,集体、个人先后办起了小型水泥构件厂、装卸码头、港口等。 1981年,投资6万元开办汽车修理厂。自1985年港航公司成立后,西关的工副业发展开始驶向快车道,先后建起了塑料制品厂、煤球加工厂、毛刷制造厂、扣板厂、船舶修造厂、 仙锦服饰厂、 华阳制衣厂等20多个集体、个人工副业企业。年创产值800 0多万元, 利税1400万元。1993年10月,经省体改委批准,组建了台儿庄区第一个村级企业集团--台港发达集团公司,党支部书记孙法才兼任董事长、总经理。2000年, 工副企业的从业人员有846人, 实现工业总产值6620万元, 年末固定资产原值4800万元,创利税502万元。 西关的建筑业是由原先的小建筑队发展起来的。 1986年2月,正式组建西关建筑工程公司, 下辖4个工程队,每年承包十几座楼房的建筑任务。该公司1990年被枣庄市建委确定为国家三级企业。 1996年,公司又扩建了3个工程队,全企业集土建、预制构件、铝合金制作、水电安装、木工造型、防腐等多专业于一体,成为鲁南地区重要的一支建筑队伍。 2000年,从业人员684人,实现总产值1480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300多万元,创利税240多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前,西关的第三产业均为规模较小的个体业户,经营的项目主要有土布印染、理发、小餐饮、小杂货等,经济收入微薄。建国后,三产的发展也较缓慢。1958年“大跃进”开始,西关的三产完全消失。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部分三产项目如餐饮业、小百货经营又一度兴旺起来。“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三产又全部停顿。1972年,集体兴办的理发店、缝纫铺、磨房、挂面房又相继开始营业。1978年,全部经济收入仅有四五千元。 改革开放以后,西关党支部为加快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步伐,充分利用辖区水陆交通便利的条件和地处城区中心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3年,在枣徐公路东侧、运河大桥北的黄金地段,分别投资670万元、408万元,兴建了台仙大酒店、仙泉康浴城。 以后又投资800多万元、1300多万元,建成了车站商业一条街、康宁路商业一条街。同时还兴建了规模较大的华兴封闭市场、金光封闭市场。2000年,西关办事处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300多人, 实现总产值9000多万元,固定资产总值1.2亿元,年创利税1100多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 建国前,西关的文化教育相当落后,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0%。虽然也出过举人、秀才,但那都是出身于地富家庭的子弟,绝大部分贫苦百姓是得不到文化教育的。1949年解放时,西关的文盲率占总人口的90%以上。建国后,儿童入学率逐年提高。 1953年, 辖区内设立1处公办完全小学,学制六年,在校学生400多人。196 9年, 下放给西关大队承办,改称西关小学。1972年,西关大队对小学进行扩建改造, 使学生告别了土台子、 黑屋子的历史。1984年以后,西关办事处又先后投资250多万元, 建起了高标准教学楼、 办公楼、 实验楼、教师宿舍,校舍设施达到了“六配套”。2000年,在校学生7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1978年以来,先后有5 2名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其中大本8人,大专20人。改革开放以来,办事处相继开办了图书室、阅览室、文化大院,兴建了篮球场。群众性的文体娱乐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多年来,西关办事处对文化教育科技事业不断投入,先后有80多人进入农广校、电大、高职等专业学校学习培训,有3人获高级职称,9人获中级职称,60多人获初级职称。 人民生活 建国前,多数村民过着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艰难生活,人均年纯收入不过几十元。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300多公斤, 人均年纯收入200多元。 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 0年,人均纯收入360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万余元。全体居民都住上了小康楼,有的还兴建了豪华的小别墅。全办事处拥有各种机动车辆112辆,其中个人拥有102辆;各种品牌的摩托车390辆; 程控电话1520部,手机786部,空调180台;彩色电视机2016台,并全部实现闭路化。 村庄建设 建国前,西关的街道破烂不堪,尘土飞扬。居民住房大多都是草木结构, 且低矮潮湿,人均住房面积不足4平方米。建国后,居民的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少数居民盖上了砖瓦房,到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提高到10平方米。80年代以后,居民陆续使用钢筋水泥预制件兴建砖瓦房。1992年,办事处按照区建委的统一规划,先后用两年时间,采用集体与个人共同投资的办法,兴建了两个小康村,每户建筑面积为120平方米,每栋楼房造价5万元。1984年以来,西关办事处根据区里的统一规划,先后完成了辖区内大小11条街道的拆迁扩宽任务,并进行了高标准的硬化、美化和绿化,安装了328盏形态各异的路灯。1997年,投资240多万元,在金光路西段北侧兴建了高标准的办事处办公大楼。1996年,被山东省建设委员会命名为“村镇建设明星村”。 集体福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西关居民的福利也在逐年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幼儿入学全部免费,小学生上学免交一切杂费,对考入大中专的学生给予一次性奖励。1989年,为居民免费铺设了自来水管道。自1985年起,居民的“三提”“五统”费用全部由集体负担,并对85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养老金补助,每人每月10元,对退职干部也实行了最低保障金制度。 组织建设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45年7月, 村民高克端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该村第一名共产党员。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向山东解放区发动猖狂进攻,台儿庄陷入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党的活动转入秘密进行。1949年5月,中共西关乡(当时西关为台儿庄镇的一个乡)第一届党支部成立,于泰胜任支部书记,时有党员6名。在党支部的领导下, 全乡有18名青年报名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300多名民工参加了鲁南、淮海、渡江等战役的支前队伍。1950年以后,无论是进行土地改革,兴办互助组,还是创办初级社、高级社,西关党支部都是群众的坚强核心,党员也都成了带头的模范。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西关党支部更是加强自身建设,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连年被镇、区、市评为先进基层组织。2000年,西关党支部共有党员38名,孙法才任书记,郑继月、李士成任副书记,吴刚任宣传委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 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台儿庄镇党委、政府(县级)成立,西关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民兵联防大队、妇救会等群众组织。 1956年,西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梁殿安任社长。人民公社化时期,设立西关生产大队,李宪臣、满友德先后任大队长,下设6个生产小队。1968年7月,西关生产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张冠玉任革委会主任。1984年6月,西关设立街道办事处,黄崇德、白福田先后任办事处主任,2000年,西关办事处由5人组成,郑继月任主任,韩荣启、金本利任副主任,刘学亮、屈秀英任委员,民兵连长由支委成员吴刚兼任,周升全、杨汝臣任治保调解主任,张保芬任妇联主任。1998年,西关办事处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模范居民委员会”。1999年,被中共枣庄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安全文明村居”。 人物简介 官乃民(1886~1965) 字天爵,又名官文藻,枣庄市台儿庄镇西关人。家道小康,8岁就读兰陵书院, 学习儒家经典11年。1904年,下学后应聘在抗埠、台儿庄设家馆教学。后又到峄县教会实业中学任国文教员。1913年,弃教入峄县瑞美德医院学西医,1917年, 他与本镇人士赵鹏霄在台儿庄三官庙创办了第一家西医院--济生医院。 1938年春, 济生医院毁于日军战火,他到邳县官湖开办医院。20世纪40年代,他治愈了千余例黑热病患者。晚年又回到台儿庄,在积极做好医疗工作的同时,多次投书国务院,请求以政府名义向日本政府提出赔偿济生医院的损失,表明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受到鲁南苏北人民的赞誉。1965年去世。 赵青山 1928年出生, 1945年8月入伍,194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班长、排长、教导团区队长、公安支队政治处主任、步兵团副政委、政委。带领部队转战南北, 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 泰安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197 6年,转业任西安钟表厂党委书记。1985年离休,副厅级待遇。 孙法才 1949年6月出生,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担任台儿庄区台儿庄镇西关大队车站生产队长。1982年,任西关办事处副主任,1991年,任西关办事处党支部书记,1993年,任台港发达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台儿庄镇镇长助理,镇政协工作室副主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带领村民走企业强村富民的路子,先后创建了港航公司、汽车大修厂、塑料制品厂、煤球加工厂、毛刷制造厂、船舶修造厂、西关港口、仙锦服饰厂等20多个集体工副业企业。1993年,被中共台儿庄区委、区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199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1998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并荣获国家农业部授予的“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