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馆
释义

简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历史博物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史馆坐落于中国农业圣地——杨凌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境内,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的重要展馆之一,是全面展示中国悠久农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大型专业博物馆。

杨凌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在历史上曾数有功于中国农业。西北近现代农林科教又始于杨凌,迄今仍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952年由著名农业历史学家辛树帜、石声汉、夏纬瑛教授发起成立古农学研究室(今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是我国最早的专门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机构,也是我校学科建设中最具特色的学科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数代农史学者积累了珍贵而丰富的农业历史文献,取得了多项接近和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积聚了学术队伍、促进了学科建设,为在我校建立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史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下设“世界文明体系中的中国农业文明”、“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走向近现代化的中国农业”、“辉煌的古代农业科技”、“中外农业科技文化交流”、“中国农业圣地—杨凌”、“馆外大型传统农具实物展示”等8个展厅。系统、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与辉煌成就。农史馆融知识性、学术性、趣味性为一身,集展览、教育、研究、交流、娱乐于一体,既是了解我国的悠久农业历史及其辉煌成就的窗口,也是传播农业科技与历史知识、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立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可以实现古今对接、形成完整的农业历史发展序列。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作为古代珍本农业典籍特藏展示平台、中国农业历史教育展示平台,对于进一步整理农业历史遗产、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进行历史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教师队伍变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最早设置农学系。“试验设计与分析”作为农学类的学科基础课,是最早开设的一批课程。先后由宋玉墀教授、王鸿钧教授、罗淑平教授、党学斌教授、曾慕衡教授和员海燕教授担任主讲教师,给全校大农学类,包括农学、园艺、林学、植保、农化、畜牧等专业讲授生物统计学知识。之后,各院系在独立办学理念的指导下,成立相应的专业课程组,生物统计学教师被划归不同学院管理,独自发展。各学院的“试验设计与分析”名称也不统一,如农学、园艺、植保和资环学院仍沿用最早的名称“田间试验与统计方法”,畜牧与动科学院称为“生物统计”。近年来,名称开始与国内各高校和国外接轨,称“生物统计”或“试验设计与分析”。

教材更新

早期的讲课教材为校内自编教材,后采用由南京农业大学马育华教授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1979版,1985版),2000年后采用由盖钧镒教授担任主编的第三版统编教材《试验统计方法》,也同时采用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李晚忱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袁志发、周静芋主编的《试验设计与分析》(第一版),近几年主要采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袁志发、员海燕主编的《试验设计与分析》(第二版)教材。

教具改进

“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采用的教具也随科技发展而不断更新,给教学手段的更新提供了多种可能。较早的教具主要是粉笔、黑板和纸质挂图。习题课人手一个计算器。后来,折叠易损的纸质挂图变成了耐磨、容易携带的布质挂图。但教材的不断更新使制备费时、不便携带的挂图逐步退出课堂,代之以PPT电脑课件。学校的多媒体教室、信息化教学实验室和网络教学中心建设使PPT课件普及和远程网络教学成为现实。功能更先进的电脑取代了计算器,统计分析软件包的广泛使用也使统计方法不再令人望而生畏。教具和教学条件的改变在给“试验设计与分析”课程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考验着主讲教师驾驭这种手段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立足前辈教授不断总结的教育教学规律,强调以渊博的学识立足三尺讲台,讲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授课注重条理清晰、深入浅出,选材鲜活,不拘泥于课本教材和教具,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服务对象……。这些关于教学技巧和规律的认识一直是我们提高授课能力、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新教材时奉行的律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2: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