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西北大学秦汉史研究 |
释义 | 西北大学的秦汉史研究工作起步较早,在陈直、林剑鸣等先生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研究队伍,是中国秦汉史的研究中心之一。中国秦汉史研究会最早就诞生在这里,秘书处也设在这里。西北大学历史系过去曾设立秦汉史研究室,现在设有“周秦汉唐研究中心”,并与三秦出版社联合出版《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年刊。 陈直人物简介陈直,江苏镇江人,生于1901年。青年时代做过学徒、家庭教师、县志篡修、县志编修委员、义学教员等。曾考取清华研究院,因家境贫寒,未能就读。他在极艰难的处境中,坚持自学研究,完成了多种著述,并参加了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词典》的撰写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拒绝了日伪的封官许愿,于1940年毅然逃出沦陷区,绕道香港,经昆明、贵阳、成都,抵达陕甘。相继供职于兰州、西安等地的金融机构,以此作为谋生手段。在此期间,他将一切业余时间倾注于秦汉瓦当、货币、玺印、陶器的收集与研究工作。1950年,经著名学者、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的推荐,由侯外庐校长约请,来西北大学历史系执教。1963—1964年间,应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和佟冬的邀请,赴北京大学和东北文史研究所,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讲学活动。由于种种特殊原因,1979年才晋升为教授。曾兼任文物陈列室主任、考古教研室主任、秦汉史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学术委员会、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顾问、陕西省历史学会顾问、中国考古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筹备小组组长等职。1980年逝世。 秦汉的教学与研究他主要从事秦汉的教学与研究,在教学、科研和培养研究生工作中做出了显著成绩,讲授过考古学通论、秦汉考古等课程。其研究工作集中于中国考古学、秦汉史、秦汉考古。中华书局委托西北大学历史系标点《汉书》,由他任总校。另与冉昭德先生共同主编了《汉书选》,成为全国高校历史系《历史文选》课的主要教材之一。1976年以后,他已接近80高龄,仍从事培养研究生及指导中、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他在谢世的前一刻,还在为秦汉史研究生答疑,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以身殉职。他一生的治学思想,直接师承了清代朴学的传统,同时也深受王国维近代考据学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既重文献资料,又重考古发掘资料,提出了“使文献与考古合为一家”、“使考古为历史服务”的学术主张。 学术论文在科研成果方面,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早期的著作有《史汉问答》二卷、《楚辞大义述》、《楚辞拾遗》一卷(收入大东书局印行的《楚辞四种》)、《汉代木简考略》、《汉封泥考略》、《列国印制》、《周秦诸子述略》、《摹庐金石录》等。另有未刊稿数种。后期的著作,尤其是1955—1966年间的成果最为丰硕,其总名曰《摹庐丛书》,主要包括以下著作:《读金日札》、《读子日札》、《汉书新证》、《史记新证》、《居延汉简综论》、《居延汉简解要》、《居延汉简纪年》、《居延汉简编释文订误》、《敦煌汉简释文平议》、《关中秦汉陶录》、《秦汉瓦当概述》、《两汉经济史料论丛》、《盐铁论解要》、《三辅黄图校证》、《古籍述闻》、《颜氏家训补正》、《南北朝王谢元氏远系表》、《文史考古论丛》等18种。对这18种著述,他亲手用毛笔小楷写定四种稿本,分别为四川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及其家人收藏。现已出版的有9种,即:《汉书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版,1979年第2版)、《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两汉经济史料论丛》(陕西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版,1980年再版)、《三辅黄图校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摹庐丛著七种》(齐鲁书社,1981年)、《居延汉简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6年)、《文史考古论丛》(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摹庐藏陶捃存》(齐鲁书社,1983年)、《关中秦汉陶录》(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年)、《读金日札》(西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林剑鸣人物简介林剑鸣,北京人,生于1935年1月。1961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1961年至1972年在西北政法学院任教。1972年调回西北大学。1986年晋升为教授。历任秦汉史研究室主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1990年调任法律出版社总编辑。1997年逝世。 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讲授过中国通史、秦汉史、中国法治史、简牍学等课程,协助陈直先生和独立培养过3 届12名秦汉史研究生。 著作在《历史研究》《学术月刊》、《西北大学学报》、《人文杂志》等刊发表有《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秦汉政策生活中的神秘主义》、《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于何时》、《秦人早期历史探索》、《秦汉时期在中国的历史地位》等学术论文100余篇。著有《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秦国发展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简牍概述》(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秦汉社会文明》(主篇,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汉武帝》(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秦汉史》(二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秦汉法制史研究》(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法与中国社会》(吉林文史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1988年)、《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年)、《秦汉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吕不韦传》(人民出版社,1995年)、《新编秦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秦汉史》(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等等。发表各种论文百余篇。其中《秦史稿》一书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全面深入地研究秦史的著作。特别是关于秦族的祖先和春秋时代秦族发展状况的探讨和研究,是秦史研究的重大成果,填补了秦史研究的空白。该书于1982年获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封建地主阶级产生的两条途径》一文,获陕西省1985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黄留珠人物简介黄留珠,曾用名刘铢。陕西西安人,生于1941年6月。196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1年获西北大学史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为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理事、陕西省历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特别是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开设中国古代史、中国通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史、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史籍选读与研究、简牍学、秦文化史、秦汉考古等课程,指导博士研究生4届6人,指导硕士研究生8届共16人。他以秦汉史为科研主要方向,先后承担省教委社科基金项目“秦汉仕进制度研究”、国家教育部基金项目“秦汉文化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文化史研究”。在 学术刊物中央和地方学术刊物发表《秦仕进制度考述》、《秦汉退免制度探讨》等论文81篇。个人专著有《秦汉仕进制度》(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历史与企业家对话——关于历史管理学的思考》(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年)、《刘秀传》(人民出版社,2003年)等等。合著有《秦汉社会文明》(撰写全书1/3,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主编《陈直先生纪念文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国地域文化·秦文化》(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年)、《周秦汉唐文明》(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等。参编《中国历史大辞典·秦汉史》(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年)。任《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年刊主编。 《秦仕进制度考述》一文获陕西省第二次社科优秀成果奖,其所著《秦汉仕进制度》获陕西省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省教委1995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获陕西省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历史与企业家对话》获省教委1996年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其事迹被收入《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和《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大辞典》。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周天游人物简介周天游,浙江诸暨人,生于1944年7月。1969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1981年获西北大学史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3年晋升为教授。历任西北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西北大学图书馆馆长,1994年调任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1993年初至今曾任陕西省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委员兼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现为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至今任陕西省历史学会理事。1994年至今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理事。1996年至今任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常务理事。1996年至今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会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他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特别是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讲授过中国通史、中国古代史、秦汉史研究指南、中国社会史专题、秦汉史、中国古代史料学、史籍选读与研究、摹庐丛著选读、中国历史文献学等课程,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 他承担的科研任务主要有,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后汉书集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汉姓氏研究”、“十三经注疏”。曾出席在徐州和泰安等地举行的秦汉史国际学术会议,并担任由西安主办的“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国际学术会议主席。 著作在《历史研究》、《光明日报》、《中国史学家评传》、《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两汉复仇盛行的原因》、《西汉末年吕母起义新探》、《论东汉门阀的形成》等论文30余篇。著有《秦汉社会文明》(第三作者,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史略校笺》(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后汉纪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汉官六种》(中华书局,1990年)、《秦汉史研究工作概要》(天津教育出版社,1990年)、《古代复仇面面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主编《中国社会史文库》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993年)、《白话二十五史精选》(译《后汉书》部分,中华书局,1995年)。所著《八家后汉书辑注》获1990年陕西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后汉纪校注》获1991年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中国社会史文库》第一辑,包括《古代复仇面面观》获1995年陕西省教委社科成果一等获。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余华青人物简介余华青,197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哲学系,1981年获西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2年任中共西北大学委员会副书记,1996年改任副校长,现任陕西省社科院院长。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秘书长、副会长。 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他主要从事秦汉史的教学与研究,讲授秦汉断代史研究、秦汉农业史、中国宦官制度史等课程。 著作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汉代酿酒业探讨》、《略述秦汉时期的园圃业》、《秦汉时期的畜牧业》、《新发现的封泥资料与秦汉宦官制度》等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中国宦官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权术论——中国古代政治权术批判》(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大将军霍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唐玄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与人合著有《中国古代廉政制度史》(主编兼第一作者,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秦汉社会文明》(作者之一,西北大学出版社,1985年)、《大学生就业指导》(第一副主编并全书统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 所著著作先后获1982年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985年陕西省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993年陕西省首届历史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1995年陕西省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1年第六届全国北方十五省市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其事迹被收入《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当代中青年学者辞典》、《中国当代经济科学学者辞典》。 徐卫民人物简介徐卫民,1960年生,陕西华县人。198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学士学位;1984—1986年在陕西省渭南教育学院历史科任教;1986年至1989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战国秦汉史,获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1989年起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工作;1996年跟随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8月调入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任教。. 著作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秦汉史和中国历史地理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撰写专著七部、论文五十多篇及大量通俗文章。撰写的《秦建筑文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合著)一书获西安市第二届社会科学一等奖。《秦政治思想述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与贺润坤合著)一书出版后学术界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获得陕西省第五届社会科学三等奖。博士论文《秦都城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年),获陕西省第六届社科成果三等奖,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奖。介绍秦陵兵马俑的通俗著作有《秦始皇陵·兵马俑·铜车马》(陕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与田静合著)、《世界第八奇迹——秦陵兵马俑》(西安出版社,1996年)、《地下军阵——秦兵马俑坑考古大发现》(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秦公帝王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其撰写的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秦汉史论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文博》、《考古与文物》、《浙江学刊》、《文史知识》、《陕西师范大学学报》、《青海师大学报》、《光明日报》、《秦文化论丛》及台湾的《历史月刊》、《艺术贵族》、《科技博物》等报刊上。现为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秦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中国古都学会理事,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 田旭东田旭东,1954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秦汉史和历史文献的研究,出版和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专著和文章,特别是对兵家的研究用力最多,成果也最多。 其代表作有《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司马法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孙子》(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先秦齐国兵学渊源略论》(《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孙子在汉代的流传》(《第三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兵阴阳家初探》(《第四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年)、《张家山汉简〈盖庐〉中的兵阴阳家》(《历史研究》2002年第6期)等。 陈博陈博,1959年出生,历史学博士,现为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秦汉史和古代文献的教学和研究,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研究论文。 其代表作有《试论呼韩邪单于在与汉“和亲”中的主导作用》、《试论东汉政府与南方及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从“大共同体”本位看秦制的遗害》、《韦昭吴书考》等,发表在《文献》、《历史文献研究》、《西北大学学报》等杂志上。 综述综上所述,西北大学历史系具有秦汉史研究方面传统,拥有一批的雄厚的教师队伍,而且培养了很多研究秦汉史的人才,这些后起之秀现在分布于全国各地,诸如王子今、彭卫、吕苏生、白建钢、张铭洽、贺润坤、卢飞鹰 、吴小强、谭前学等,他们目前在秦汉史研究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秦汉史学界输入了一批批新鲜血液,其中有的甚至成为秦汉史学界的骨干和精英。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