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悟达国师 |
释义 | 悟达国师,809—882年,唐代眉州人,法名知玄,字后觉,也叫悟达、释知玄。 到十一岁时,就禀告祖父要求随法泰法师出家,研习《涅盘经》,祖父知其根器,也不加强留,他就此削发作沙弥。两年后在四川大慈寺受丞相(杜元颖)之请,升堂说法,当时缁素人众日计万余,都倾心专注听法,赞叹不已,尊称他为“陈菩萨”。知玄在净众寺从辩贞律师受具足戒,复随安国寺信法师学唯识,又研习外典,博通经籍百家之说。《宋高僧传·唐彭州丹景山知玄传》记载,广明二年(881)春天,唐僖宗到四川避难,赐知玄“悟达国师”号。 人物生平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母魏氏梦月入于怀。因而载诞。虽乳哺未能言。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可见宿根深厚。年五岁,已能出口成诗,祖父命他做一首咏花的诗,他随口吟出:“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祖父觉得他出口大有禅理,将来可能会成为一个高僧。七岁时,悟达法师听了法泰法师在宁夷寺讲《涅盘经》,就明悟前因,当夜梦见寺中佛像,伸金色手臂来摩他的顶。圆寂于彭州三昧水(现在的三昧禅院),现存悟达国师的舍利塔和悟达洗面疮的泉眼。 相关事件武宗仰慕道家的羽化成仙,尝于麟德殿独诏知玄与道士抗论。知玄直言不讳,语锋才辩几至获罪。最后,武宗虽然不接纳知玄的忠谏,但是仍然嘉叹知玄的识见非凡。 宣宗时,曾诏知玄于大内讲经,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并以旧邸建法干寺,礼请知玄住于该寺的玉虚亭。又宣宗允许天下废寺重建,大兴梵刹,知玄出力甚钜。 大中八年,知玄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受益者不计其数。士大夫多喜与师游,其中,诗人李商隐久慕知玄的道学,以弟子礼事玄,与玄往来最久。 悟达被尊为宝光寺的开山祖师。现在新都宝光寺的罗汉堂内尚留有悟达国师塑像。右图是五百罗汉中的第一一七位——悟达尊者。 悟达生平著述较多,有《如来藏经释疏》2卷,《胜鬟经疏》4卷,《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在游秦、蜀之时,曾和《释氏杂文外篇》,录箴论碑志歌诗为二十多卷,礼忏文6卷,共30万言。又抄录宗密《国觉经修证义》著成《慈悲水忏》3卷,至今流行于世。 轶事典故在知玄还是云水僧时,曾于京师丛林遇到一位身患恶疾的异僧,无人理睬,于是耐心的为他擦洗敷药,照顾他的疾病。病僧愈后,感激知玄的德风道义,临别时,对知玄说:“将来如果有什么灾难,你可以到西蜀彭州九陇山间两棵松树下找我。” 日后,知玄居安国寺,道德昭著。唐咸通十二年(871),懿宗亲临法席,尊称他为国师,并钦赐沉香法座,备极礼遇,知玄亦自觉尊荣。一日,悟达国师的膝上忽然长了个人面疮,眉、目、口、齿,样样齐全,每次以饮食喂之,则开口吞食,与常人无异。 国师遍揽群医,都无法医治,正在束手无策时,忽然忆起昔日病僧临别时所说的话,独自前往西蜀,来到九陇山。悟达国师道明来意,异僧说:“不用担心,我这儿山岩下有清泉,明天用这清泉洗濯一下,就可以去除你的病苦。”第二天黎明时分,一位童子即带着悟达国师到岩下溪旁。悟达国师正要捧起溪水洗涤疮口时,人面疮竟然大声喊道:“不可洗啊!你是博通古今的人,不知可曾读过西汉史书上载袁盎杀晁错于东市的事?你就是袁盎来转世,而我就是当年被你屈斩的晁错。累世以来都在寻找机会报仇,可是你却十世以来都身为高僧,持戒严谨,故苦无机会可以下手。直到现在,你受到皇帝的恩宠,生起名利之心,有失戒德,因此我才有机会化为人面疮加害于你。现在蒙迦诺迦尊者慈悲,以三昧法水洗我累世罪业,从今以后,不再与你冤冤相缠。”悟达国师听了,不觉汗如雨下,连忙掬水洗涤,突然一阵彻髓剧痛,闷绝过去,醒来时,膝上人面疮已经不见了,想要礼敬圣僧,也杳然无踪,不知去向。 悟达国师深知蒙圣者慈恩,使多生宿冤免除,誓愿说法度众,来报答圣恩。因此作成忏文三卷,早晚恭诵,毕生精修。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后来这部忏文因取尊者用三昧法水清洗人面疮,解除累世冤业,所以命名为《慈悲三昧水忏》,流传至今。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